孩子“窝里横,出门怂”,背后暴露2个家庭真相,家长别不当回事

大果小果妈妈 2020-07-26 17:50:44

文 | 果妈(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一位妈妈训斥孩子:怎么这么怂,不知道打回去?在家里的能耐去哪里了?!

孩子边哭边捶打妈妈,妈妈更不耐烦,甩下孩子就走,孩子使命拽着妈妈,哭喊得更厉害。

"出门怂,窝里横",这样的孩子还蛮常见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背后暴露的真相值得我们家长深思!

"窝里横",多源于无规则的爱和妥协

曾经看过一个育儿类的节目,节目中的一对母子让人印象深刻。

孩子在家是小霸王,说一不二,不满足就立马躺地上翻滚哭闹,直到妈妈答应,才休止;妈妈性子柔,催促着弯腰想把孩子拉起来,但反而被孩子抱着脚,母子俩就这样僵持着。

最终,妈妈选择了妥协,很无奈的解释道:如果不答应,他能哭上半天不停。

听得其他人面面相觑!

每一个窝里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规则不清、无限宠溺的家长。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隔代的爷爷奶奶。

孩子都很聪明,在和父母的相处中,他们一直在不停地总结"作战经验",当他们发现某种方法能让大人就范时,就会反复使用,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什么,这不是爱而是害,真正爱孩子,一定是有原则、有底线,绝不宠溺的爱。

"在外怂",多源于安全感的缺乏和习惯性的依赖

在家里横行霸道,一出门就秒怂的娃,是因为他确信家是最安全的,家人会接纳他、包容他,他这么做并无风险,也不用付出什么代价,但外面的未知却是一种不确定,不安全感。

所以,在外面,他会表现出 "胆小""紧张""畏惧""茫然""服从"的一面。

尤其是在同伴交往中常常受挫,情绪得不到宣泄的孩子,更是容易出现"家里横,外面怂"的个性。

电影《奇迹男孩》中的奥吉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他因为天生面部畸形,进学校读书的第一天就被同学嘲笑、欺负,甚至喊他"丑陋的怪物",但他没有还击,选择默默忍受。

可一回到家,就朝家里人大为发火,把在外受的气统统都发泄了出来。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把这些因为在同伴关系中显得被动与无力而表现出怂样的孩子,称为"被忽视的孩子"。

如果他们学会了如何融入到同伴中,这种怯弱就会随之消散。

当然,还有一类"怂孩子",则多半源于家长的过度关心,习惯了依赖的孩子,在外遇到问题,总是会先寻求家长帮助,而不是自己上前解决。

更为致命的是,不少家长在帮忙的同时,还会用不良的语言刺激打压孩子,如"你要是有在家一半的胆量,我就谢天谢地了""你看看人家……"等等。

久而久之,对外界缺乏自信的孩子,在外交往中只会越来越胆怯!

如何让孩子在家里收敛,在外胆大?

在家一条龙,在外一条虫,这种性格的孩子也很委屈,一来在家里不讨喜,二来在外容易受欺负。

如果孩子在家能乖巧一点,在外又能胆子大一点,那最好不过了。

1、学会对孩子说"不",坚持"三比一"原则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一直强调,孩子6岁之前家长要学会说"不",因为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她认为,3岁以前的孩子,哭闹是因为痛苦,3岁以后的孩子,哭闹则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在孩子3岁之后,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时,家长要温和而坚定的拒绝。

什么是温和而坚定的拒绝?

1. 不要打骂,孩子的情绪需要得到释放

2. 不要说教,孩子听不进去,还觉得有机会让你妥协

3. 不要走开,他闹给你看,你就看着他闹,等他情绪平复(人多时,可以抱到人少的地方),再交流。

当孩子收起哭闹时,你可以明确告诉孩子,有事就好好说,但哭闹没用。

李玫瑾教授提出要坚持"三比一"原则,即三次满足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是每次都给,避免形成变相妥协。

适当满足,但又不是无底线的宠溺,让孩子知道,父母爱他,但不会无故迁就他,该有的规则还是得遵守。

2、不要给孩子定性,贴标签

心理学家克劳特提出"标签效应",即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如果家长常常在孩子表现欠佳时,给孩子一些负面的定性标签,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如你所说的那样。

比如:"这孩子一到外面就打蔫儿""在外面就是胆小怕事,被别人打了都不敢还手""总跟别人玩不到一块去,就喜欢自己玩"……

孩子也有自尊心,如果父母的评价总是趋于否定、打击,那么势必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心理负担也让他们无法自信地去面对。

要知道,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别轻易给孩子"下结论"。

3、多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鼓励孩子自主交往

在同伴交往中常常受挫的孩子,会变得不自信,展现出怂的一面。

家长可以多为孩子创造和同伴玩耍的机会,比如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户内外集体活动,帮助孩子融入其中。

如果孩子不情愿,家长可以陪同一起参与,如果孩子依然抗拒,那就下次再找机会尝试。

孩子间玩起来是很容易熟络的,所以,只要孩子愿意踏出第一步,他就能积攒跟同伴相处的经验和自信。

当孩子在交往中发生争吵时,只要没有危险,家长也最好不要干涉,让孩子自己试试去解决,减少依赖性。

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别灰心,找对方法,不愁孩子不优秀。

※ 作者简介:果妈,从事教育工作11年,家里有两个调皮娃娃。多平台优质育儿领域原创作者,专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如果你在育儿路上有什么困惑,都可以私信我。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个赞,或转发哦。你们的鼓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0 阅读:16
大果小果妈妈

大果小果妈妈

专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解决爸妈育儿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