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江南群雄混战,朱元璋最终统一南方,这期间元朝为啥不管?

慕卿容 2025-02-17 16:19:57

元朝政府未曾对朱元璋加以管控,究其主要缘由,实则存在两个方面。

其一,彼时元朝内部局势动荡,内乱频仍,始终不得安宁。其二,当时有一位名叫刘福通之人,他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凭借自身之力,为整个江南地区的各路英雄豪杰牵制住了元朝的主力军队。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元朝政府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眼睁睁看着朱元璋势力不断壮大却始终无所作为,这不过是一种典型的历史错觉罢了。毕竟多数后人在研读这段历史时,往往会站在朱元璋或者明朝的角度去看待,如此一来,在这段历史叙述里,元朝的主力部队就好似几乎未曾现身过一般。

事实上,自始至终,元朝高层的一干人等,连元顺帝也包含在内,他们对南方的状况一直都是知晓的。可关键在于,即便他们心里清楚,却压根儿没有能力去对朱元璋展开清剿行动。

若想把这个问题阐述明晰,视角,站到元顺帝以及元朝中央的立场上去。如此一来,或许我们就能更为透彻地了解当时元朝所处的实际状况了。

元顺帝乃是元朝的最后一位正统皇帝,在他呱呱坠地之时,元朝的历史进程才仅仅走过一半而已。就在元顺帝出生的那一年,算起来距离忽必烈定下“元”这个国号,也仅仅过去了五十年的时间。

在其他那些大一统的朝代里,当开国历经五十年之际,整个国家大体上都尚处在上升的发展态势之中。然而若着眼于元朝,情况可就不同了,由于元朝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到了这个时候,元朝已然是气息奄奄,只剩下半口气了。其高层长期陷入内斗纷争,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也逐渐失去效力,底层的百姓更是陆续发起起义之举。

元顺帝出生后,日子过得也不顺当。他出生之时,其父正在阿尔泰山被流放呢。到了他九岁那年,其父回去继承了皇位,可没过多长时间就离世了。随后,元顺帝便又遭到流放,先是被流放到朝鲜的一个小岛,之后又被改流放到广西桂林。

在他十四岁之际,因元朝高层历经诸多变动,他方得以侥幸归来承继皇位。可即便登上皇位,手中也并无多少实际权力。在此后的整整七年当中,元顺帝始终都只是个傀儡罢了。直至二十一岁时,元顺帝才慢慢掌控大权,真正成为拥有实权的皇帝。

元顺帝虽当上了拥有实权的皇帝,可往后他能做出改变的事儿着实寥寥无几。彼时元朝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土地兼并、财政困境以及地方独立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所有的难题,元顺帝竟一个都无力解决。

在随后的数年时间里,元顺帝着实努力推行了诸多新政举措,还对脱脱等不少名臣予以重用。然而,即便如此,这些做法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极为有限,充其量也就是让元朝衰落的速度稍微有所减缓罢了。

这里得顺带提一下,就在元顺帝推行新政的期间,南方遭遇了一场旱灾。恰是在这场旱灾的影响下,朱元璋家里大半的人都离世了,随后朱元璋便开启了他四处讨饭的生活历程。从历史角度来讲,元顺帝和朱元璋基本上算是同龄人呢,元顺帝大致要比朱元璋年长八岁左右。

就在朱元璋为不知去哪吃饭而烦恼之际,元顺帝其实也正因治理国家之事头疼不已。彼时的整个国家已然千疮百孔,面对这般状况,元顺帝也只能无奈地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勉强维持着局面。

就这样,数年之后,黄河发生了大水灾。这场可怕的天灾,使得中原地区众多老百姓的生活陷入绝境,再也无法维持下去。在此情形之下,红巾军起义随之爆发了。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终于登场了。此人在元末的历史进程里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然而到了明朝的历史记载当中,却常常容易被大家所忽视。而这个人,便是刘福通。

简而言之,彼时存在一人名叫韩山童,其宣称自身乃昔日南宋皇族的后人。而韩山童有一位关键助手,便是刘福通。在黄河遭遇大水灾的那段时期,他们二人借助宗教的力量,慢慢地招揽、聚集起众多信徒。直至公元1351年,这两人遂打算率领着这些信徒,正式发起起义之举。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顺遂。就在起义即将正式开启之际,消息不慎泄露了出去,致使韩山童遭到抓捕,最终不幸牺牲。韩山童离世后,刘福通毅然扛起了大旗,他继承了韩山童的遗愿,尊奉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首领,继续引领起义之事。最终,在刘福通的有力领导下,这支红巾军成功地发起了起义。

刘福通起义后不久,江南诸多地方便纷纷有人响应。这些人虽各自为政,却都在名义上尊奉韩林儿为首。在这众多独立的小势力里,濠州地区有一股,其领袖是郭子兴。彼时的朱元璋呢,还在寺庙里当和尚呢。

随后,元顺帝欲对起义军进行镇压,于是着手全力调配兵力。可关键在于,彼时元朝在地方层面的管控力度并非很强。故而最终,元顺帝唯有选择妥协,持续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将领。然而如此操作之后,伴随着那些地方将领势力不断壮大,元朝对地方的掌控反倒彻底瓦解了。

此剧本与东汉末年的情形颇有几分相似。彼时皇帝为镇压农民起义,给予地方将领诸多权力,使得地方将领势力一下子膨胀起来。而后这些地方将领进入京城,整个国家的统治体系便彻底瓦解崩溃了。

然而要是放到元朝时期的话,这个剧本就会呈现出些许不同之处了。

在东汉末年那个时期,大体上存在的主要就是阶级方面的问题。然而发展到元末之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此时除了依旧存在着阶级问题以外,还额外出现了民族方面的问题需要去面对和考量。

元朝中央在镇压叛乱期间,只得大力提拔众多汉人将领,就连地方上的汉人地主武装势力坐大也只能默认。然而,这般举措并未使元朝成功将起义浪潮镇压下去。究其原因,是那些壮大起来的地方军阀压根就不愿参与战事,向来都是只出工却不出力。

于是在此之后,由刘福通担当首领的红巾军主力,便开启了迅速发展壮大的进程,其规模不断扩张,势力也日益增强,逐渐在当时的局势中占据了愈发重要的地位,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强大力量。

需注意,在明朝的历史进程当中,朱元璋起初不过是个底层小兵,而后逐步发展成一方之主,并且持续壮大势力,这看起来着实励志。可要是置于元末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的话,朱元璋实际上还真算不上是主角呢。

刘福通才是真正符合条件的,或者说实际上就是刘福通才对,又或者讲刘福通才是当之无愧的那个呢,反正就是刘福通才是呢。

随后,由于地方军阀不听从号令,元顺帝只得派遣元朝的中央军前往镇压起义之事。可麻烦的是,刘福通打仗极为厉害,在接下来的数年当中,他的势力越战越强。并且在起义历经四年之后,刘福通更是直接扶立韩林儿登上了皇位。于此期间,元朝中央军的兵力也被损耗了许多。

如此一来,元朝京城那处也渐渐出现了不稳的态势。

然而在这样的局势面前,元顺帝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人失望不已。据史书记载而言,元顺帝当属躺平型人格。在元朝尚有一线生机之际,他还肯努力挽救一番。但当元朝已然彻底崩塌之时,元顺帝却反倒选择了躺平,不再有所作为了。

起义军发展壮大起来后,元顺帝竟有了鸵鸟心态。他把诸多政务一股脑儿地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去处理,而他自己呢,全然不顾其他,一头扎进了享乐的世界里,每日只知纵情声色,将应尽之责抛诸脑后。

在元顺帝选择躺平之后,刘福通这边的发展态势愈发顺利起来。打这以后,刘福通不仅顺利夺回了北宋时期的首都汴梁,甚至还紧接着展开了直接的北伐行动。在随后的几年当中,刘福通所率领的起义军兵分三路,径直将整个元朝中央直接管控的区域给打穿了。

彼时那三路大军里,东路军已然攻至北京一带,距元大都仅百里之遥。西路军由山东启程,途经山西,径直扑向元上都,拿下之后还继续东进,直至打到朝鲜半岛。而中路军朝着关中地区进军,在其鼎盛之时,差一点儿就攻克西安,进而完全掌控整个关中地区。

然而最终,发展到后期的时候,这几路大军呈现出各自为战的态势,各个都企图争立功劳,相互之间并没有充足的协作配合。反观元朝一方,由于其首都遭受进攻,那些地方军阀的势力范围同样也受到了攻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倒是难得地团结了一回,不少地方军阀纷纷出兵去攻打红巾军的主力部队。

最终,刘福通所发起的北伐行动,依旧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就这样以失败画上了句号。

就在刘福通进行北伐的那段时期,朱元璋成功占据了南京地区,随后便以南京此地作为核心,持续拓展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将周边的地盘一一纳入囊中。

刘福通的北伐军在北方有力地牵制住了元朝的主力部队。如此一来,在江南地区,元朝仅仅剩下小股兵力,完全不具备完成镇压任务的能力。也正因如此,在这段时期,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众多元末的枭雄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壮大,还拥有了稳固的地盘。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363年,元军成功实现了对刘福通的全面反推,刘福通麾下的绝大多数主力都被元军消灭殆尽。也恰是在这同一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展开了那场著名的鄱阳湖水战。待这场战争落幕,朱元璋斩获胜利,由此一跃成为江南地区势力最强的起义军。

直至此刻,朱元璋方才完全将刘福通取代,进而成为起义军之中最为强劲的一股力量。

然而,鄱阳湖一战结束后,朱元璋自身所遭受的损失亦是颇为可观。彼时北方的元朝军队,已然成功将刘福通的主力给解决掉了。倘若在这个节骨眼上,元顺帝派遣大军挥师南下,着重对江南地区的起义军展开攻势的话,朱元璋说不定是难以抵御的。就算勉强能够抵御得住,那付出的代价、遭受的损失也会极其惊人。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恰恰就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元朝中央竟然发生了内乱。

在元军对刘福通进行反推之时,元朝北方就已然经历了一回内乱。彼时,身处漠北的阳翟王瞅准西路起义军被剿灭、元上都兵力空虚的时机,在草原上大肆横扫。这场叛乱持续了约一年才被成功镇压,而经此一乱,元朝中央的军队力量又一次遭受重创,兵力被大量削减。

在刘福通的主力被击溃之后,京城这边又起了内乱。彼时元顺帝无所作为,朝政由太子打理。这元朝的太子颇有自己的心思,面对元朝当时那种混乱不堪的局势,他不甘心只当个太子,一心想要将最高权力握在手中呢。

接下来的情况是,这位太子与皇后联手发动了一场政变,企图直接掌控京城。然而,他们的这一行为,惹得元朝在地方上手握实权的将领孛罗帖木儿极为不满。最终,孛罗帖木儿径直率军杀进京城,而太子无奈之下,只能逃往山西,去投靠另一位实权将领王保保了。

就这样,在那一时段,元朝居然一下子冒出了两个中央政府。

此后,双方展开了内战。历经两年时间,太子一方逐渐占据上风。而元顺帝对那位入京且手握实权的将领心怀不满,于是派人暗中将其暗杀。最终,太子得以顺利返回京城,与此同时,王保保势力不断扩张,彻底成为元朝权势最为强大的实权将领。

就在元朝高层陷入内战的那两年时间里,朱元璋一举将陈友谅的地盘全部吞并下来,随后又成功把张士诚给消灭掉了。当这两大强劲的对手都被铲除之后,朱元璋所占据的地域已然达到了大半个江南,此时的他,实力大增,元朝想要轻易将其消灭,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诚然,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要是元朝内部能够齐心协力,将全部力量投入到南下的战事当中,朱元璋说不定依旧难以抵御。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便已经发展到了这样关键的时刻,元朝内部却仍旧在进行着无休止的内斗。

当那位太子返回京城后,父子俩暂且将以往的成见搁置一旁。他俩也察觉到王保保的势力极为庞大,已然对自身地位构成了潜在威胁。于是在这之后,便安排王保保率领兵马,前去江南平定起义之事。要是王保保彼时能顺利南下,朱元璋必定会头疼不已,说不定还会有被直接覆灭的危险。

然而关键在于,王保保若要南下,必然会途经诸多汉人地主武装所掌控的地盘。这般情况下,这些汉人地方将领显然不会甘心交出自己手中的地盘。于是在此之后,像张良弼、李思齐这类众多地方将领,便纷纷开始对王保保展开阻击行动。这就致使王保保最终根本没办法派兵前往江南地区了。

与此同时,在王保保离开京城之后,元顺帝及其儿子对王保保亦是满心忌惮。也正因如此,在此之后,元顺帝便将兵权交到了太子手上,命太子率领军队前去征讨王保保。

就这样,这场混战一直延续着,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两年有余。在这两年期间,朱元璋继续发力,成功将方国珍等为数不多的残余起义军一一消灭,由此实现了对江南地区的彻底统一。

到此为止,朱元璋总算拥有了稳固的大后方,已然能够和元朝政府平起平坐,成为同一级别的存在啦。

随后,朱元璋成功统一南方。于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举行了正式的称帝大典,就此明朝宣告开国。就在明朝开国之际,朱元璋旋即任命徐达担任统帅之职,一场浩浩荡荡的北伐也随之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徐达开启北上征程之前,元朝中央就已陷入混战状态达两年有余。彼时,最具战斗力的王保保,遭到了皇帝与地方军阀的双重针对,由此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待徐达踏上北上之路后,其施行了极为聪慧的战略举措,在第一时间便成功占据了潼关,从而切断了元朝中央与关中地区之间的关联。

如此一来,在关中被封锁之后,本就已呈半残状态的元朝中央政权,又如同被斩断了一条臂膀般。紧接着,徐达便径直统领军队,以极为迅猛的态势朝着北方进发,径直对元大都发起了进攻。

当徐达到来之时,元朝高层对此全然无计可施。关中地区已然被彻彻底底地封锁住了,东北那一方亦是被打得一片狼藉。而北方草原呢,在之前经历的内战过程里,同样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到了根本没办法派出兵力去进行支援的地步。

在那个时候,元顺帝压根盼不来任何援兵。要是还继续留在大都的话,那就只有死路可走了。于是到了最后,元顺帝实在没办法,只得逃离大都,径直朝着草原奔逃回去了。

仔细审视整个元末混战的局势,不难察觉到这样一个情况:元朝中央并非不想去镇压江南的农民军,实在是压根就没那个机会呢。在前期的时候,刘福通于河南一带成功阻拦住了元朝中央的主力部队,如此一来,便给朱元璋提供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契机。到了后期,刘福通倒下之后,元朝内部却又陷入内战,还是没办法派兵南下。

由此可见,元朝末年那场混战中,朱元璋自身实力强劲固然是其能崛起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不得不说元朝内部争斗这一因素实则更为关键。要是元朝的内斗程度没那么严重,在刘福通败亡之后,即刻派遣军队南下征讨,那朱元璋最后究竟能否取胜,还真不好说。

0 阅读:10
慕卿容

慕卿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