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请三千名老人吃饭,为什么吃完后,这些老人都相继去世了?

慕卿容 2025-02-21 11:10:11

乾隆可是创造了康乾盛世的皇帝,他对自己的声誉那是极为看重的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暮年阶段,他心里头就盼着能获得全天下人的夸赞呢。于是呢,他想出了一个法子,那就是花钱去邀请天底下的老人们都来参加宴会,就盼着通过这样的举动能赢得众人的称赞。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次千叟宴结束之后,那些前来参加宴会的老人们居然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人世。

这些老人在这场盛宴之中究竟都经历了怎样一番情况呢?大家或许会好奇,在那样一场盛宴举办的过程里,这些老人从开始到结束,都遭遇了些什么事情,这其中的具体经过着实让人想要一探究竟呢。

千叟宴

想必有不少人都听说过乾隆时期举办的“千叟宴”吧。这“千叟宴”呢,从名字上就能大概明白它的意思,就是把上千名老人给邀请过来,一同为皇帝贺寿,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展现皇帝的丰功伟绩呢。

就算是到了当下这个时代,依旧有不少人在变得富有之后,会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大摆宴席,专门宴请家乡的那些长辈们。他们这么做,就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充分展现出自己那份“回报家乡”的真挚诚意呢。

你知道吗?在历史的长河中,说到千叟宴,很多人可能会先想到乾隆,但实际上,最早举办千叟宴的可不是乾隆哦,而是他的祖父康熙呢。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这样两个人。其中一位呢,是在位时间达到了最长程度的皇帝;而另外一位,则是寿命极为悠长,是活得最久的皇帝。这两人可都相当出名呢,出名就出在他们都拥有令人瞩目的长寿特点。

在康熙年间,前期的时候康熙皇帝那可是励精图治的,在他一系列有力的治理举措之下呢,国家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就这样一直到了康熙后期,这国库里面可是相当充盈的呢,积攒下了颇为丰厚的财富。

在当时,满清成功入关之后,顺治皇帝对国家展开了精心的治理。在其治理之下,历经了一定的时间发展,许多汉族百姓在生活等方面渐渐适应了清朝作为统治阶层的这一状况,已经习惯了由清朝来行使统治权力。

不过呢,在民间这块儿,有不少人对明朝时期是挺怀念的呢。即便明朝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但在老百姓当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时常想起明朝那个时候的种种情况,心里头留存着对明朝时期的一份特殊的念想呢。

在当时的那段时期,民间兴起的“反清复明”活动那可是闹得相当厉害呢。这股势力在民间不断发展,动静闹得很大,给当时的局势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康熙皇帝步入暮年之际,那时候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可以说,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稳定的景象。国库那是相当充盈,里面堆满了钱粮等物资,这说明国家在经济方面有着很坚实的基础呢。而且,天下也已经大定了,之前那些战乱纷纷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各地都处于安宁平和的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康熙皇帝为了能够进一步笼络人心,让臣民们更加紧密地围绕在朝廷周围,更加忠心地拥护皇室统治,于是就精心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千叟宴哦。

此次活动是在阴历的三月份举行的。要知道,当时北方的天气呢,虽说依旧还能感受到春风里带着些许寒意,不过好在气温是在逐渐上升、慢慢变暖的,特别是到了中午的时候,天气就比较暖和了呢。

要是赶上天气不错的时候,北京城那可是春风暖暖地吹拂着,这样的时节真的挺不错的呢,可以算得上是让人感觉挺舒服的好时节啦。

话说在清朝时期,有一场颇为盛大且极具意义的宴会,那便是千叟宴啦。这千叟宴第一次举办的时候,当时在位的康熙皇帝已然年满六十岁了呢。六十岁在古代那可是个值得好好庆贺的年纪,于是呢,康熙皇帝就正好借着自己过六十大寿这样一个契机,着手操办起了这次千叟宴,以便能够和众多的老者一同来庆祝这个特别的时刻。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候,距离康熙皇帝离世其实还有九年的时间呢。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已然达成了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那就是他已经成为了历史记载当中,在位时间最为长久的皇帝啦。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本身就有两件喜事叠加在一起,可谓是喜上加喜。而且,很幸运的是举办宴席那会儿的气候也特别不错呢。在这样双重有利的条件下,这次的宴席全程都进行得格外顺利,没有出现什么波折或者意外情况,一切都按部就班地圆满完成了。

话说那些老人在结束了在外的经历后返回自己的家乡,等他们回去之后,一个个都对康熙皇帝的仁厚之举赞不绝口呢,纷纷传颂着康熙皇帝是多么的仁爱宽厚。

在经历了第一次千叟宴的成功举办之后,康熙皇帝在自己临终之前,又一次操办起了千叟宴,这便是第二次千叟宴啦。

大家知道吗,这一回活动是在春节结束之后举办的哟。而且,这次活动的规模可比以往要盛大得多呢,场面那叫一个热闹非凡。好多好多老人都纷纷从全国各地赶过来参加,真的是天南海北哪儿的都有,大家都汇聚到这儿来了呢。

在当时的那场宴会当中,有一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也参与其中,这位少年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当乾隆看到天底下所有的老人都在朝堂之下恭顺臣服,并且纷纷高呼“康熙帝王圣明、大清千秋万代”这般话语时,他内心受到了极为强烈的震撼。那场面,众多老人以如此崇敬且臣服的姿态,喊出对康熙以及大清的赞誉之词,呈现在乾隆眼前,着实让他的内心起了不小的波澜呢。

乾隆心里觉得,要是当皇帝能做到像自己的爷爷康熙那样的程度,那这辈子也就没啥可遗憾的啦,可以安然离世了呢。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宴会在举办过程中虽说整体进展得依旧比较顺利,可还是冒出了一些状况,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那个时候,有不少老人是朝着京城出发的。然而呢,情况并不那么顺遂,其中一部分老人在奔赴京城的路途之中,还没能够真正抵达京城,就不幸离世了。而另外也有一些老人,他们倒是顺利来到了京城。

那这里面到底是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

天寒地冻

这些老人全部都是由皇帝出面,从咱们国家的各个不同地方邀请而来的。皇帝为了某种目的或者举办某些活动之类的,特意在全国范围去挑选这些老人,然后发出邀请,最终把他们都请过来啦。

在过去,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甚至在不少地方,那些地方官员们为了突显在自己治理之下,百姓生活得安宁且长寿,竟然采取了一种极为不妥的做法。他们会强行要求当地的长寿老人前往京城去参加宴会,丝毫不顾及老人们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就这么硬生生地逼着老人们踏上前往京城的路途。

皇帝所期望的就是要有众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在他看来,前来的老人数量越多,就越能够充分地彰显出他自身的功绩。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期,清朝的国库是相当充盈、非常有钱的呢。对于臣子们来说,他们又怎么可能会为了这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钱,就去做那种会惹得皇帝不开心的事儿呢?毕竟,和那充盈的国库相比,这点小钱实在是算不得什么,而惹皇帝不开心可就会给自己招来大麻烦啦,所以臣子们肯定是不会这么干的。

恰恰是花费得越多,他们能够从中获取的利益也就越多。也就是说,花费的额度不断增加,与之相应的,他们从其中所能得到的好处、所获得的利益同样也会不断增多呢。

由此可见,这些老人并不存在被他人杀害的这种可能情况。也就是说,根据已有的各种情况、线索或者相关依据来推断,这些老人遭遇被人杀害这种事是根本不会发生的,是完全可以排除掉这种可能性的呢。

仔细探究一下其中的缘由就会发现,主要是因为这第二次举办的时间选得不太恰当。

要知道,康熙第二次举办相关活动的时候,那时他都已经六十九岁啦。按常理来说,他其实是完全可以再等上一年,等到年满七十岁的时候再去举办的呢。

不过在那一年,他的身体状况始终不太好,各种各样的疾病就像是甩不掉的麻烦一样缠上了他,一直困扰着他呢。

他心里一直有着这样的担忧,怕自己没办法健健康康地活到七十岁。对他而言,这片在自己治理之下日益繁荣昌盛的大好河山,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他是多么希望能再好好看上一眼。所以呢,经过一番思量后,他就把原本计划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只为了能达成这个心愿,最后再好好地看一下这片承载着诸多情感与心血的大好河山。

不仅年份方面提前了一年,而且月份也出现了变动,由原来的三月更改成了正月。

那时候春节才刚刚过去,北京城正处于天寒地冻的时节呢。要知道,北京的冬天是相当冷的,对于很多从南方特意赶来的老人而言,他们压根就适应不了北方这般寒冷的天气。南方的气候通常比较温和,和北方寒冷的冬季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这些老人初来乍到,面对北京城里这寒冷的环境,真的是很难适应过来呢。

要知道,这些老人先是经历了长途跋涉,这一路可不近呐,千里之遥呢,而且一路上又是乘船又是坐车的,十分劳累。好不容易到了京城吧,又赶上天气寒冷,在那儿冻了好些天。这么一番折腾下来,好多老人的身体就吃不消了,以至于还没等到去参加宴席呢,就已经病倒了。

大家知道吗,这里有一群老人,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都已经六十岁啦。这么大的年纪了,身体机能各方面肯定都不如年轻人了。要是一旦生了病,而且病得还挺严重的那种,就算是医术高超如同华佗那般厉害的人在世,想要把他们从病魔手里给救回来,那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呢。

就像康熙他自己事先所预料的那般,很遗憾的是,他最终还是没能活过那年的冬天。

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那可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政务当中,一门心思扑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几乎是没日没夜地疯狂工作呢。也正是因为如此高强度的操劳,使得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后竟然在还相对年轻的时候就早早离世了。要知道,举办“千叟宴”那可是挺隆重的一个事儿,得皇帝到了一定的年纪,有那个精力和条件去操办才行呢。可雍正呢,就因为一直拼命工作把身体累垮了,压根就没能熬到可以举办“千叟宴”的那个岁数。

乾隆登基之后,他可是把父亲的经历当作了深刻的教训呢。从那时候起,他就特别注重养生这件事儿,在生活方面也极为自律。而且,他心里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他的爷爷康熙,不管做什么,都努力朝着康熙爷的做法去看齐呢。

说来也巧,仿佛真有康熙皇帝在冥冥之中庇佑一般,乾隆皇帝那可是相当长寿啊。要知道,他在位的时间虽说比不上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那么长,可单论寿命的话,那可真是不短呐,在古代帝王当中都算是很长寿的一位了。

在乾隆皇帝七十四岁高龄之时,他依旧有着颇为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竟然还能够开启南巡之旅,去游历视察大清王朝广袤无垠的大好河山呢。要知道,七十四岁对于常人而言,早已是安享晚年、行动不便的年纪了,可乾隆皇帝却能踏上南巡之路,亲身去感受大清这片土地的壮丽风光与风土人情,足见其身体素质之好以及对视察国家山河的重视。

结果刚一回京城,就得知自己的重重皇孙已经出生了。

大家常常会说“五世同堂”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乾隆皇帝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乾隆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下达命令表示,自己要效仿祖父康熙曾经的做法,去举办属于他自己的第一次千叟宴。

这次举办的活动号称是“千叟宴”,按说应该是大概一千名老人参与的规模。可实际上呢,前来赴宴的人数那可真是远超预期,居然达到了三千多人呢。这么庞大的人数,使得当时举办宴会的场地乾清宫都快容纳不下啦,情况真的是挺让人意想不到的。

这一回可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官府接到了安排,得好好地去照顾那些老人呢。这些老人的吃的、穿的、住的以及出行等各方面所需的花费,全部都由国库来出钱承担啦。

在这一次赴宴之前,那些老人们看起来可都是精神抖擞的呢,一个个状态都还挺不错的。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等他们赴宴完回到家之后,竟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是其中有一部分老人去世了。

这次到底是在哪个环节上又出问题了呢?

繁文缛节

在古时候,等级制度那可是相当严苛的呢。整个社会有着明确且严格的等级划分,不同等级的人在诸多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和规范,从衣食住行到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都被这森严的等级制度所约束着。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吧,在过去有着这样的规矩,要是父亲还没有入座的话,子女们是绝对不可以先拿起筷子开始吃饭的。还有一种情况,在那种存在正妻和妻妾的家庭环境里,必须得是正妻先开口说话了,妻妾们才能够接着发言呢,要是正妻没吭声,妻妾是不可以随意插话的哦。

不过呢,要知道这仅仅是民间所遵循的一些规矩罢了。而要是说到皇宫里面,那里的规矩可比民间可要大多了呢,各种条条框框更加繁杂严格。

在那个时候,满清原本在关外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礼仪制度呢。不过呢,当他们进入山海关之后,情况就有了变化。因为他们想要更好地融入广袤的中原大地,所以就不得不把明宋时期的儒家礼仪也给吸纳进来,让其成为自身礼仪体系的一部分啦。

清朝时期,满汉两大礼仪制度相互融合在了一起。正是在这样的融合过程当中,清朝的礼仪呈现出了一种极为繁杂的状态,其繁杂程度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以前可从来没有像清朝这般礼仪如此繁杂过,之后也很难再有能与之相比的情况啦。

在清朝所留存下来的史料当中,我们是能够发现这样一种情况的,那就是大部分在京城任职的官员呢,对于进宫去吃饭这件事儿表现得极为抗拒。

皇帝独自用餐的时候,所遵循的规矩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而大臣们呢,在自己家中进食,这其中需要讲究的规矩也并没有那么多啦。

当君臣共处之时,为了充分展现皇室所具有的威严,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礼仪规范。就从进门这个环节开始说起吧,臣子需要行入门跪拜之礼,以表达对皇室至高无上地位的敬重。随后,若是君主赐酒,臣子得马上跪谢,这份感恩之情要通过庄重的跪谢姿态来呈现。而当涉及询问政事等情况时,臣子同样要行跪叩之礼,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跪叩动作,来凸显皇室那不容置疑的威严以及君臣之间有着分明的等级秩序。

要知道啊,在那种场合下,就算是到了动筷子吃饭的时候,那也得时刻留意着皇帝的脸色。为啥呢?因为得随时做好准备回答皇帝询问的政务相关的事儿呢。这时候,人坐在凳子上,那屁股就好像永远只能是半悬着的状态,根本不敢踏踏实实坐踏实喽。而且,就算是在吃饭的过程里,也有诸多讲究呢。首先,绝对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得安安静静的。再者呢,更是不敢大口大口地吃东西,心里就一直担心着,生怕嘴里的食物还没来得及咽下去呢,皇帝那边就开口说话了,到时候嘴里有东西,回答也不方便,所以只能小心翼翼的。

要知道,那些参加千叟宴的老人们,打从被挑选出来,并且开始着手准备进宫去参加这场宴会的那一瞬间起,就得去参与各种各样的礼仪方面的培训呢。

就先这么折腾上半个月吧,等进到京城之后呢,会安排宫人来进行统一的培训以及细致的检查,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什么差错或者遗漏的情况呢。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情况,参加宴席的人数那可真是多得不得了呢。就算是皇宫吧,那规模已经很大很大了,可即便如此,面对三千多名老人这么庞大的人数,也是容纳不下的。

在当时那个时期,能够进入宫殿是有着严格限制的哦。只有达到特定身份地位的人,才有这样的资格呢。具体来说,像一品大员这种在朝廷中地位颇高的官员,还有身负管理边疆等重要职责的封疆大吏,以及来自附属国的使臣,另外就是皇子皇孙这些皇室成员啦,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进入那宏伟的宫殿之中。

其余的大臣将领以及文人墨客呢,他们只能待在宫殿外的廊檐之下。还有那些曾经获得过功名的人,就被分配到走廊之中待着啦。

在那种情况下,那些既没有获取过什么功名,又不存在什么背景依靠的老人们,就只能被排在后面啦。他们没有可以凭借的光环或者势力,所以在排序之类的事情上,就只能处于靠后的位置。

要知道,那天可是正月初六,外面寒风呼啸,吹得人直打哆嗦。在这样的天气里完成了三跪九叩的仪式后,再去看那些饭菜,早就已经凉透了。

在宴席上,人们匆匆忙忙地把饭吃完,接着又猛灌下好多凉酒,那架势就好像只是为了完成吃喝的任务似的。等到要离开宫殿的时候啊,你瞧瞧,大部分人都因为这样的吃喝方式身体吃不消了,没染上风寒的那可真算得上是少数啦。

另外,在来到此地的时候,官府给予了非常周到的伺候。吃的方面,各种应有的食物都能吃到;穿的方面,也都准备了该配备的衣物。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让人没有后顾之忧。

在返乡之际,那些下面的官员们便开始大肆敛财,能贪多少就贪多少,毫无顾忌。哪怕最后在返乡的半路上因为种种缘由丢了性命,皇帝也根本不会去过问这些事儿,就任由他们这样胡作非为呢。

谁也没有想到,乾隆皇帝到了八十五岁这一年选择退位的时候,居然又举办了一次呢。要知道这可挺出乎人们意料的,一般情况下可能大家觉得到这个时候就不会再有类似举动了,但没想到乾隆在退位之际又安排举办了一回。

那时候,他都已经把皇位禅让给嘉庆帝了呢。而这次相关活动的举办地点就定在了东边的宁寿宫。要知道啊,和以往一些重要活动举办地相比,这宁寿宫的规模可要小上许多,场地面积着实是小了不少呢。

嘉庆已然成为皇帝了,可即便如此,他也丝毫不敢去招惹自己的老爹,让老爹生气呢。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尽管嘉庆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可面对自己的老爹,那还是得小心翼翼的,就怕哪件事儿没做好,或者哪句话没说对,惹得老爹不高兴。毕竟老爹的身份地位摆在那儿,嘉庆心里明白,可得时刻注意着,不能去触这个霉头,所以一直都是谨慎行事,不敢轻易惹老爹动怒哦。

就这样,此次活动相较于上次规模更为盛大。光是所邀请的来自民间的老人数量就达到了三千人之多,要是再算上从各地赶来的官员以及各方派遣的使者,那总人数足足有五千多人呢。

不少人来到宁寿宫,可宫里空间有限,根本挤不下这么多人,没办法,那些没挤进去的人就只能顺着排到宫门外边去了。

这一回啊,是特意把年龄限制在了七十岁以上呢。来的那些人,个个都是头发和胡须全都白花花的了,并且牙齿也都没剩几颗完整的啦,全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哟。

在当时参加那场宴席的时候,有着这样的礼节流程呢。先是要面对乾隆皇帝行那极为庄重的三跪九叩之礼,这每一次下跪、每一次叩首可都是严格按照规制来进行的,整个过程尽显对乾隆皇帝的尊崇。在完成了对乾隆的这套礼仪之后呢,紧接着又得面向嘉庆皇帝,同样也是一丝不苟地再来一遍三跪九叩的大礼哦。

先是要完成六跪十八叩的礼仪,之后呢,就由嘉庆皇帝带着诸多老人,又对着乾隆皇帝再行跪叩之礼一次。这么一套流程走下来,所行的礼节总共就是九跪二十七叩啦。

然而,这一切可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要知道,他们接下来还得接受来自两位皇帝依次进行的敬酒呢。也就是说,先是一位皇帝来敬酒,之后另一位皇帝也会来敬酒,这一番流程下来,才算完事儿,所以说,前面经历的那些仅仅只是一部分,后面还有接受两位皇帝轮番敬酒这一环节在等着呢。

那些来参加宴席的老人们啊,情况可真是让人觉得心酸呢。他们哪里能尽情地吃酒吃肉,就连吃上一顿热乎乎的、能把肚子填饱的饭都是奢望呢。最后啊,大部分老人就只是喝了两三杯凉酒,然后就只能这样回去了。

你知道吗?这所谓的“千叟宴”,乍一看呢,它确实是一场热热闹闹摆出来的宴席,可实际上呢,说起来真有点让人唏嘘,它更像是给那些参加的老人们准备的催命饭呐。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很多老人在参加完这“千叟宴”之后,身体状况就急转直下了,仿佛这场宴席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欢聚的喜悦,而是某种沉重的负担,甚至就此就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所以才会说它更像是催命饭。

0 阅读:10
慕卿容

慕卿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