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再三举起玉珏,项羽默然不应,范增: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

醉风文史 2024-11-18 21:40:21

对于女人来说,最悲惨的不是爱而不得,而是遇人不淑;对于谋士来说,最悲惨的不是一身才华无处施展,而是遇主不明。

在楚汉争霸时期,相比于刘邦阵营拥有张良、陈平以及郦食其等顶级谋士,项羽阵营拥有的谋士却只有一个“亚父”范增,然而就连这唯一的顶级谋士,后来也因遭到项羽猜忌,愤而归乡。

刘邦曾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个评价很高,那么,范增为何落得个归乡途中病死的下场呢?

一、七十高龄投身反秦大业

范增是楚人,经历了故国被秦所灭的痛楚,他一直以“灭秦复楚”为志向,奈何秦始皇在世时,他根本没有机会施展才华,所以史料对其前半生的记载也只是“素居家,好奇计”。

等到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拉开反秦序幕,范增仍未选择出山,此时他已经七十岁,但他并未着急,反而暗中观察局势,等待心中的明主出现。

不久后,项梁率领会稽子弟兵渡江,成为反秦的主力,范增这才决定出山前往投奔。

范增加入项梁阵营时,正值陈胜被杀,张楚大旗已倒,如火如荼的反秦大业被泼了一大盆冷水,项梁、刘邦等各路义军首领聚于薛地,商议之后的反秦行动。

对于陈胜吴广的失败,范增做出了一番分析,他认为:秦灭六国,楚人的痛恨最深,当初楚怀王客死于秦,楚人怜惜至今,陈胜失败的原因就是不立楚王之后为王,反而自立为王,未能充分利用楚人反秦的力量。

基于上述看法,范增直接向项梁挑明,附近的军队之所以加入他,是因为项家世代为楚国将领,人们相信他能复立楚国社稷。

接着范增提出建议,项梁应该顺从民意,扶立楚王后裔为王,打出“楚王”的旗号凝聚人心。

项梁等人深以为然,马上接受范增的建议,派人寻找到已经流落到民间,以牧羊为生的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拥立为王,仍称“楚怀王”,定都盱眙。

果然立了楚王之后,各地军队纷纷选择依附,项梁一跃成为楚地起义军的领袖。

二、鸿门宴上欲杀刘邦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项梁部在定陶被秦将章邯所破,项梁战死,之后章邯领兵渡河进攻赵国。

楚怀王随即任命项梁部将宋义为北路军主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次末将,领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楚怀王还任命刘邦为西路军主将,入关讨秦,并与众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谁也没想到,宋义贪生怕死,不敢与秦军正面对抗,反而驻兵安阳,大摆宴席,宴会宾客,项羽深恨之,杀了宋义夺取兵权,成为楚国上将军。

范增自然成为项羽麾下,为项羽出谋划策。前206年,刘邦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范增很是忌惮这位年过半百的沛县人,他贪财好色,轻辱儒士,一派流氓作风,可偏偏他又仁慈宽厚,喜交侠士,被人称为长者。

刘邦进入关中之后,一改常态,不仅对金钱美女“不感兴趣”,反而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收买人心,范增认为刘邦志向不小,且有“天子气”,劝说项羽尽早除掉刘邦。

项羽应该是同意了范增的意见,因为在“鸿门宴”上,范增曾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并且还再三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珏,示意项羽赶紧下令诛杀刘邦。

奈何范增是抛媚眼给瞎子看,对于范增的频频示意,项羽“默然不应”。

从范增的动作来看,他事先应该与项羽谋划好了杀刘邦的全部流程,眼色示意,乃至于举起玉珏应该就是发起行动的信号,不知为何,项羽突然改变了主意。

三、中反间计,返乡中途病死

最终,刘邦以上厕所为借口安全脱身,不仅如此,刘邦在逃走前还吩咐张良献上礼物,送给项羽一对白壁,送给范增一对玉斗。

项羽收下了璧玉,而范增则拔剑砍了玉斗,怒骂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像鸿门宴这样铲除刘邦的好机会可不多,范增怒骂项羽这个臭小子不足以商量大事,认为将来夺项羽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他们这些人日后要成为刘邦的俘虏了。

前204年,项羽追击刘邦至荥阳,由于缺乏粮食,刘邦不得已与项羽议和,请求“二分天下”,面对这样明显拖延时间的计策,项羽居然有些心动。

范增坚决反对,认为一定要把握住这个除掉刘邦的大好机会,这次项羽采纳了范增的建议,开始围攻荥阳。

这时,陈平为刘邦献上“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于是当得知项羽使者要来拜见时,刘邦准备了丰盛的宴席,等使者到达,刘邦故意将珍馐换成粗食,并且还假装不经意地说:“还以为是范增派来的使者。”

等使者回归,将此事如实上报项羽后,项羽火冒三丈,认为放范增私通汉军,因此渐渐疏远范增。

这计策看似不甚高明,却完美利用了项羽多疑的性格特点,所以很有效,项羽果然上当。

范增在愤怒之下也失去了理智,向项羽报告说要辞官归家,项羽也没挽留,痛快答应了范增的请求。

范增没想到自己为项家尽心尽力谋划,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终连一句挽留都没有,心灰意冷之下,范增踏上归途,谁知在半路,便因背上毒疮发作而死。

0 阅读:3
醉风文史

醉风文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时偶尔冒出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