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汉景帝前往上林苑游玩,在乘车时,他特意下令让中郎将卫绾与他共乘一车,卫绾不知缘由,但还是听从命令上了车。
游玩结束回宫后,汉景帝忽然质问卫绾说:“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
这是一桩旧事,当初汉景帝还是太子时,曾宴请汉文帝左右近臣喝酒,卫绾身为中郎将,身负保卫皇帝重任,自然不好与太子亲近,于是托病婉拒,不去赴宴。
可汉景帝心眼小,一直记得这事,在冷落卫绾一年多之后,他还是忍不住问出了这个问题。
卫绾一听汉景帝提起这件事,赶紧请罪,那么卫绾是如何回答的呢?
一、对卫绾的“考验”卫绾出身平庸,因为驾车技术好获得汉文帝的赏识,从而成为郎官,一个人能在某个领域深耕,并做到出色,这是普通人得以成功的捷径。
在当时普遍看重出身的年代,卫绾因为玩车玩得好而受到皇帝器重,显然会被人看不起。
但卫绾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老实本分,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看似平常的作为,却让汉文帝对他更加看重,将他提拔为中郎将。
中郎将负责统领皇帝的侍卫,相当于侍卫长,也就是说,汉文帝将自己人身安全交给了卫绾,可见汉文帝对卫绾有多信任。
汉文帝在临终前,仍不忘嘱咐儿子汉景帝说:“绾长者,善遇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卫绾是一位忠厚长者,你以后要善待他。
对于汉文帝的交代,汉景帝不置可否,他对卫绾的感官其实并不好,原因就在于,他在当太子时曾请过卫绾喝酒,结果卫绾不给他面子,竟然托病不来。
因此,即便有汉文帝的临终嘱托,汉景帝仍旧冷落了卫绾长达一年之久,在此期间,汉景帝对卫绾不闻不问,而卫绾做事则更加认真谨慎。
忍了一年多,汉景帝终于忍不住了,于是便发生了本文开篇所提到,汉景帝在上林苑游玩归来后,质问卫绾的事情。
这显然是汉景帝对卫绾的一次“考验”,如果卫绾的回答能令汉景帝满意,消除心中芥蒂,那么卫绾必将受到重用。
如果卫绾的回答惹怒了汉景帝,那后果显然不太美好。
二、记仇的汉景帝其实在质问卫绾不肯赴宴的原因之前,汉景帝还问了卫绾一个问题,即:“君知所以得参乘乎?”
对臣子来说,与皇帝共乘一车,本身就是很高的荣誉,代表着皇帝看重,这与先前的冷落形成鲜明对比,汉景帝故意问卫绾原因,显然意有所指。
可卫绾实在太老实了,连个谢恩的话都不知道说,反而很直白地回答:“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
卫绾的意思是,我就是个车把式,侥幸当上了中郎将,真不知道为何让我与您共乘一车。
汉景帝险些破防,也不准备委婉试探了,直截了当地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卫绾对汉景帝性格也了解一些,就是刻薄寡恩,小心眼。
就拿小心眼这一点来说,汉文帝有个名叫邓通的宠臣,在汉文帝身上长痈时,经常替他吮吸脓水,有一次汉文帝问邓通说:“天下谁最爱我者乎?”
邓通有意为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说好话,于是回答说是太子,可邓通这善意之举,却给自己惹了大麻烦。
太子前来探病时,汉文帝竟然让他给自己吮痈,这么恶心的事情,是个人都会心存抗拒,太子自然也不例外。
后来太子听说邓通经常替汉文帝干这样的事,惭愧之余也怨恨上了邓通。
汉景帝继位后,不仅将邓通免官,还将邓通家的财产全部没收,使邓通欠债“数巨万”,馆陶公主怜悯邓通,赏赐给他一些东西,也被官吏收走。
最终,曾经富可敌国的邓通竟落得个“不名一钱”的下场,凄惨死在所寄居的人家。
三、忠心可鉴,卫绾接任丞相从汉景帝冷落卫绾一事,也能看出他小心眼的性格,就因为一次请喝酒没来,就能记恨一年多,这也太奇葩了。
再说了,卫绾不赴宴不仅是在保护他自己,也间接保护了汉景帝,毕竟卫绾可是汉文帝的侍卫长,你没事和卫绾喝酒增进感情,是想干嘛!
卫绾自然不会这样回答汉景帝的质问,他老老实实回答说:“死罪,实病!”
不管有错没错,先请罪肯定不会错,于是卫绾先说自己罪该万死,然后回答说他当时确实是病了。
卫绾的态度很端正,但很显然,他仍旧没能理解汉景帝话中的意思。
汉景帝是想“敲打”一下卫绾,好便于他施恩,从而彻底收复卫绾,谁知卫绾太老实,根本体会不出他的意思,见敲打不成,汉景帝只能选择施恩。
汉景帝施恩的方式就是赠送宝剑,可没想到,汉景帝刚说完赐剑,卫绾就赶紧回话说:“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
“醇谨无他”的卫绾表示,你父亲已经赏赐给我六把宝剑了,我不敢再接受赏赐了。
这话汉景帝是一点都不信,当时流行赠送宝剑,他不信卫绾一把也没交换过,可当卫绾取来剑时,汉景帝真服了,六把剑不仅一把没少,而且很明显都没拔出过剑鞘。
这卫绾也太老实了,从后面卫绾的发展轨迹来看,汉景帝应该也认可了卫绾的忠心与人品。
前元七年(前150年),汉景帝立年仅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为太子,拜卫绾为太子太傅,让他辅导刘彻,五年后,卫绾又接替桃侯刘舍做了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