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公主诬告夫兄无礼,房遗直为何说“罪盈恶稔,恐累臣私门”?

醉风文史 2025-02-04 23:55:57

大唐永徽三年(652年),高阳公主火急火燎进宫找皇帝弟弟李治,状告丈夫房遗爱的兄长房遗直对她无礼,听到这个劲爆消息,李治坐不住了。

高阳公主早在贞观年间就嫁给名相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为妻,身为公主,李治认为姐姐应该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于是对房遗直起了疑心。

房遗直莫名其妙被弟媳控告非礼,很快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想到之前高阳公主撺掇弟弟房遗爱与他争爵位、分家产的往事,心中憋了一团的火的房遗直当即决定反制。

房遗直的反制手段很有意思,他上书对李治诉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夫妇的罪行,并说:“罪盈恶稔,恐累臣私门。”

那么,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夫妇究竟做了什么事情,竟让房遗直担心会牵累到他的全家呢?

一、高阳公主撺掇丈夫争家产

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有二十多位,其中最为出名的不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四位嫡出公主,而是不知名妃子所生的庶女高阳公主。

而高阳公主之所以出名,与一起皇家风流韵事和一件震惊朝野的谋反大案有关,当然,这是后话,且其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不过,作为李世民的爱女,高阳公主与她的姐妹们有着一样的命运,那就是成为父亲拉拢功臣、世家大族的联姻工具。

高阳公主一成年,李世民便迫不及待将她嫁给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

房玄龄智谋绝世,与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但房遗爱是一点没有遗传其父的智谋,根据史书记载,房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

也就是说,房遗爱除了武力高点,其他没什么优点,这样的驸马显然不是高阳公主喜欢的类型,但联姻工具就要有联姻工具的自觉,皇家联姻向来不考虑个人的喜好。

身为公主,既然享受了皇家身份带来的优越条件,就要有牺牲一部分权利的觉悟。

不得不说,李世民真的很宠爱高阳公主这个女儿,等房遗爱尚公主后,李世民爱屋及乌之下对他十分看重,以至于“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

房玄龄在世时,高阳公主还不敢炸刺,可等房玄龄一去世,高阳公主骄纵的一面就显露了出来:她竟然不顾脸面,撺掇驸马房遗爱去和自己大哥房遗直争夺爵位和家产。

二、长孙无忌处理“家务事”

按照继承制度,房遗直这个嫡长子继承爵位和大部分家产本是理所当然,但高阳公主就是不甘心,拿出皇家公主的派头,怂恿房遗爱去和房遗直闹,最不济也要分家。

虽然说家丑不可外扬,但弟媳是公主,房遗直也没办法,不得已之下,只能上书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向李世民全盘托出。

李世民得知后龙颜大怒,将高阳公主召进宫中狠狠训斥了一顿,并警告他禁止插手房家的爵位传承。

高阳公主见一向疼爱她的父亲也不站在自己这一边,心中更加恼怒,愈发想要让驸马房遗爱得到爵位。

因为有李世民压着,高阳公主不得不暂时隐藏起这个小心思,但她仍不死心,在李世民去世后,高阳公主径直前往宫中,妄图请求李治支持她帮丈夫谋夺爵位。

刚继位不久的李治被高阳公主搞得烦不胜烦,索性将房家两兄弟都赶出了京师,房遗直任隰州刺史,房遗爱任房州刺史。

即便如此,高阳公主仍不死心,在消停了一段时间后,仍前往宫中向李治告状,声称房遗直对她无礼。

这才有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高阳公主和房遗直互咬的事。

对于高阳公主的话,李治还是怀疑居多,但对于房遗直所说“罪盈恶稔,恐累臣私门”这句话,李治却放在了心上,为了查清事情的真相,李治将案件交给舅舅长孙无忌处理。

说实话,让长孙无忌处理这样的小事,似乎有些大材小用,但考虑到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让他来处理这起“家庭纠纷”显然再合适不过。

三、驸马集团的“谋反大业”

谁也没有想到,长孙无忌这一插手,原本只是家庭纠纷的小事,却牵扯出一件震惊朝野的谋反大案。

经过长孙无忌的“鞫问”,案件进展神速,所谓高阳公主被非礼一事,实际上还是高阳公主意图争夺爵位和财产,从而对房遗直的刻意诬陷。

至于房遗直所说的高阳公主夫妇所犯的罪行,当下也并无实证。

不过,在案件审理期间,濮王李泰因病去世的消息传到京师,这让长孙无忌意识到,环绕在外甥李治身边的潜在威胁仍然存在。

这些威胁就是曾经作为李泰心腹的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多名皇亲国戚,于是房遗爱谋反也被“证实”。

房遗爱与驸马都尉薛万彻密谋:“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

他们为何推举李元景为帝呢?因为李元景是房遗爱弟弟房遗则的岳父,两人来往密切,而且,李元景还曾梦见自己用手握住太阳和月亮,这必定是天命所归的象征。

于是高阳公主驸马房遗爱、巴陵公主驸马柴令武以及丹阳公主薛万彻组成的“驸马谋反集团”浮出水面。

随后,在长孙无忌的指导下,房遗爱又相继供出包括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以及左骁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在内的一众皇亲重臣的名字。

最终,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被处斩,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以及巴陵公主赐死,李道宗、执失思力等流放岭南。

长孙无忌以李治之名将“房遗爱谋反案”扩大化,真实目的应该是想借机除掉对手,打压群臣,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而李治则顺水推舟,消除威胁自己皇位的潜在隐患。

0 阅读:2
醉风文史

醉风文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时偶尔冒出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