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耻”这一德目,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明了耻是德行的根本,耻心发现即是天良、即是明德的基礎。
关于“耻”的重要意义,《论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尽心上》说:“耻之于人大也!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还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可见作为一个人,羞耻心是一定要有的,这样他为人处世才有原则和底线。
汉朝时期有这样一位名臣,他为官以来,尤其注重通过培养百姓的知耻之心,让百姓能够自主地明辨是非,做事有原则,从而使社会达到真正的长治久安。
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一个人只有气量大,才能成大器。正所谓“大气方能成大器,有德不必求有得”。只有大气的人才能容纳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让别人信任和尊重。
刘宽(120年——185年4月15日)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他为汉高帝刘邦的十五世孙,也算是汉室宗亲,他的父亲刘崎在汉顺帝在位时身居高位,曾官至司徒。刘宽从小就好学,《欧阳尚书》、《京氏易》,尤其擅长《韩诗外传》。在观星、占卜、算术、历象等方面也深得学识,大家都叫他通儒。“宽少学欧阳《尚书》、京氏《易》,尤明《韩诗外传》。星官、风角、算历,皆究极师法,称为通儒。”
刘宽
汉桓帝时期,刘宽受到大将军梁冀的重用,经过五次升迁后担任司徒长史。当时京师正好发生地震,朝廷特别接见刘宽并询问他解决策略。后来刘宽又升任东海王刘臻的国相。“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时、京师地震,特见询问。再迁,出为东海相。”
刘宽办理政事温和仁爱,多行宽恕,就算在很急迫的时候,也没有看见他疾言厉色,可谓人如其名。他认为如果只用刑罚来管理百姓,百姓虽然不敢触犯刑罚,但难免会有过失。延熹八年(165年),刘宽又相继担任为尚书令,南阳太守等职,他处理政务方面也是非常妥善做事有始有终,就算在处理一些紧迫政务之时他的脸色也毫无变化而是安安静静地处理当下事物。“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伏。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有一次,一位百姓丢了牛,到街上四处寻找,正好看到刘宽驾车的牛,觉得就是自己家的牛,便过去让刘宽把牛还给他。“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宽简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熟甚焉!故吾惧其死也。’”
刘宽
刘宽的性情温和善良,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中平二年二月丁卯(185年4月15日),刘宽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汉灵帝追赠他为车骑将军、特进,位同三公,谥号“昭烈”。“赠车骑将军印绶,位特进,谥曰昭烈侯。子松嗣,官至宗正。”刘宽去世后,蔡邕、桓麟等人为其撰碑,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