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回忆:夜袭时中了志愿军埋伏侥幸逃回,30人小队几乎伤亡一半

凯撒谈兵 2023-11-05 21:02:53

朝鲜战争参战老兵鲁斯回忆:每次偷袭想活捉1名中国军人,至少要动用50名步兵,几乎全部团属火炮,3辆“谢尔曼”坦克,2辆喷火坦克,外加1架“海盗”攻击机提供空中支援,而最终往往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不仅抓不到人,还要被中国人狠狠修理一顿。

1951年11月后,朝鲜战争的形态逐渐演变为双方前沿对峙的阵地堑壕战。鲁斯从学校毕业后加入海军陆战队,在战争最后一年被派往驻朝鲜的陆战1师第1陆战团A连服役,他的经历在曾与志愿军交手的“联合国军”中极具代表性。

在朝鲜的日子,鲁斯记录了详尽的战地日记。

战争结束后,他的日记《最后的平行壕》于1957年出版。这本书让我们能够一窥昔日对手的战场生活和内心挣扎,深入了解志愿军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心灵冲击。

鲁斯描述了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构筑的前线阵地,包括主战线和前哨据点。主战线是一系列能够相互支援的战略支点,主要用于吸引和阻挡志愿军的进攻。

前哨据点则位于主战线之前,延伸到无人之地,用于提前探知并延缓志愿军的进攻。

这些阵地通常包括碉堡,周围围绕着多层带刺铁丝网或雷区,无人之地一般有半英里长。

鲁斯所在的连队控制的阵地上除了雷区和日常巡逻的小路外,还有空油桶、尸体以及各种受损的武器,如烧毁的坦克和坠毁的战机残骸等。

在1953年3月,鲁斯所在的排奉命在一个名为“新邦克山”的前哨据点防御了16天。他与战友一起蹲在前沿壕沟里,夜间,志愿军的狙击手密切监视着“新邦克山”,不时开枪,鲁斯只能低着头蜷缩着入睡。

朝鲜战场上阵地战的常态是双方都派遣小型巡逻队昼夜不停地在无人之地活动。

鲁斯回忆说,美军的巡逻队从几人的小队到整个排规模不等,具体规模根据任务而定。

此外,联合国军经常会发动排到营规模的袭扰行动,试图从志愿军手中夺取据点、俘虏敌人或骚扰敌人。鲁斯曾多次参与这样的实战。

鲁斯一直对美军估计的志愿军在袭扰和巡逻中的伤亡数字感到非常怀疑。

他写道:

“我对于中国军队伤亡数字的评估嗤之以鼻。根据我参与的袭扰行动以及我听说的其他袭扰行动,我敢打赌:中国军队的伤亡数字仅有我们的一半,甚至更少。每当我们袭扰他们时,结果总是被他们狠狠地还击。而中国军队袭扰我们时,也总是将我们打得很惨。然而他们在这方面非常明智,不会频繁地袭扰我们。”

接近1953年战争结束时,鲁斯被临时调往陆战1师第1团F连。在F连的第二个晚上,他被分配到一个30人的巡逻队,试图袭扰志愿军的哨所。

鲁斯回忆道,巡逻队接近目标后,尖兵突然发现一条绊线横在小路上,而带队的中尉沿着这根绊线走进一片小树丛,结果被敌军的火力摧毁。

接下来的情况,鲁斯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踏入了中国军队的伏击圈,从我们的右前方距离约20至50码的地方,火力如暴风骤雨般倾泻而下。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这么近距离的枪口火焰,从似乎是最致命的V字阵型的顶端,火力再次喷发,这次是从我们的左侧,距离稍远一点。巡逻队前面的10名陆战队员中有9人当场倒地。在最初的混乱过后,我与剩下的队员一起,用勃朗宁轻机枪奋力还击,但交火持续不到5分钟,我们不得不撤退。一名军士长试图救出受伤的中尉,与冲上来的敌人搏斗,但最终被击毙,而中尉则成了敌人的俘虏。”

志愿军原本计划全歼这支美军巡逻队,但陆战队员们只能边打边撤退。

鲁斯注意到,两名中国士兵堵住了壕沟,拖住了两名掉队的美军队员,他们试图救出其中一名队员,但在激烈的交火中失败。

鲁斯写道:

“我仿佛被催眠了一般,勃朗宁轻机枪不在原位,我必须重新设置。我用双手支在地上,抓住了机枪。然后,我扣动扳机,进行了一轮不必要的射击。火焰从枪口喷涌而出,迷眼刺目。”

“当我重新适应黑暗后,我看到一名中国士兵蜷缩在距离我不到15码的稻田边缘,而另一名中国士兵则不见了。那名美军队员只被拖了几码,双腿伸到了壕沟外面,突然,从刚刚中国士兵出现的地方,有人向我开火。我朝那个方向扔了几枚手榴弹。爆炸后,我仍然听到有人在稻田附近活动。有人从左边摔进了一个水坑,发出了声响。”

其实,那两名落在后面的陆战队员,一个是抢救伤员的医护兵,另一个已重伤失去了知觉。鲁斯和这名医护兵将重伤员拖回战壕。

这次战斗,美军6人身亡,14人受伤,1人被俘。夜战的混乱中,美军无法估计志愿军的伤亡。在鲁斯看来,双方付出的代价肯定不成正比,这又是一次美军在朝鲜司空见惯的失败。

1953年5月的一场战斗巡逻中,鲁斯被带刺的铁丝网弄伤。在朝鲜战场的最后一个月,他被晋升为上士,并被授予紫心勋章。

战争结束后,鲁斯回到美国,撰写了数本美海军陆战队的战史著作,而如同其他许多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军人一样,战争阴影终生未能从其心中抹去。

2 阅读:138

凯撒谈兵

简介:聚焦沙场,漫谈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