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姓氏自古便是每个人的身份象征,也承载着无数世代的家族传承。咱们中国人讲究“姓氏在前,名在后”,而在西方,姓氏则常常出现在名字的末尾。
然而无论中外,姓氏都象征着血脉与归属。外国人把姓放在名字的后面并不代表着他们不重视姓,恰恰相反,外国人可是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
那姓氏究竟代表什么,可以让人这么看重?有人说姓氏是代表着血缘,其实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因为一个人姓什么,往往会揭露他的出身,他的老家在哪里,就比如“安”这个姓氏,如果你姓“安”,那你可能不是炎黄子孙,而是波斯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丝绸之路上的波斯古国
大漠、驼铃、黄沙、夕阳,神秘的异域女子伴着特有的曲调翩翩起舞,她们穿着精美华丽的衣裙,身上是闪耀的宝石,热情奔放。这是大多数人对波斯的印象,历史上的波斯也是现在的伊朗地区。
我国与波斯的联系开始于汉代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连接了中西方两个大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对外贸易路线之一。起初这条线路的建立可不是为了贸易或者为了经济,因为那时候古人还没有这些想法,丝绸之路的建立更像是一次意外。
汉朝时期,我们正面临着匈奴的威胁,原本匈奴只是北方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的王朝没有什么威胁。但是在秦二世时期,由于胡亥的昏庸丢掉了北方的土地,以至于占据这片土地的匈奴借机发展起来最终成了汉民族的心腹大患。
整个汉朝初期,国家和民族都面临着匈奴的威胁。这个时候也是汉朝最屈辱的时候,君王为了获得一时的安稳,不得不向匈奴奉上金钱粮食,还要送上和亲公主才能保住自己的土地不受抢夺,但可惜收效甚微。
直到汉武帝时期,皇室为了打败匈奴换了一个思路,除了对内让自己强大,对外还要寻找可以合作的盟友。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那时候没有世界地图,皇帝是怎么知道其他地方有国家的?
其实古人并不傻,见识也很多,国与国之间的往来虽然和现代比不了,但作为一国之君,对于外界还是有所认知的。
在秦始皇,甚至更早的春秋时期,各国的国王就已经知道,远处西方是有着拥有文明的国家。比如秦始皇,他很清楚的知道在西方有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
虽然秦始皇对于这个国家认识不多,但有一个概念是确定的,罗马是一个和大秦一样强大的国家。于是后来罗马在汉朝就被叫成大秦,虽然此大秦非彼大秦,但是不妨碍汉朝把大秦当作可以联盟的对象。
于是张骞便在长安打点行囊去寻找传说中强大的盟友大秦,可惜这辈子都没找到这个大秦,而始作俑者就是这个安息古国。张骞把这里当成了大秦,虽然盟友找不到但还是留下不少的好处,安息古国就是其中之一。
张骞从这次西域之旅中虽说没有找到合适的盟友,但是带回了不少的信息,让大汉对西边这片充满谜团的地界多了不少理解。后来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和一些国家建立了交往,逐渐形成后来的丝绸之路。
骆驼拉着丝绸和茶叶伴着夕阳西行,西边的商人也为中原带来宝石、香料和骏马。虽然多了安息古国这个中间商赚差价,但是“大秦”和大汉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这个安息帝国究竟是什么来头?
变迁的波斯帝国
其实安息帝国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是在波斯帝国灭亡一百多年后,才成立的。
最早的波斯帝国叫阿契美尼德王朝,这个王朝说起来十分厉害,是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强大国家,含金量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它的亚欧非可不是地中海环海那么简单,地域覆盖范围可以到印度,直接占据了西亚中亚大部分领土。
尽管阿契美尼德王朝曾一度强盛,但最终也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正如俗话所说,“一山不容二虎”,当时的强国可不止一个。与阿契美尼德王朝同期存在的,还有后来成为西方文化起源地的罗马帝国,以及马其顿王国,那个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乡。
在这些强敌的环伺之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胜景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西亚地区成了马其顿、罗马、塞琉古等国耀武扬威的地方,中亚则相对平静,只有一个安息帝国。
西亚因地中海诸国的频繁交战变得混乱不堪,而中亚却颇有几分“岁月静好”的意味。而安息帝国与罗马共存了400多年,并趁着丝绸之路的兴起赚了不少差价,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安稳地繁荣了下来。
自从安息帝国与大汉王朝建立起联系,它的日子更是如鱼得水。虽然西亚依旧战火纷飞,但东亚的大汉帝国却相对温和好商量,安息与汉朝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不少安息商人为方便贸易,甚至携家带口前往汉朝,定居下来。
弃政千里寻佛缘
公元148年,东汉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这位客人谈吐不俗,流连于东汉洛阳的街市,醉心于中原数不尽的风景,直到听见寺院里的钟声和僧人诵经的声音,这位客人才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他是安息帝国的王子——安清。身为尊贵的帝国王子,安清一早就听说过在东方有一个强大又慷慨的朋友,而且这位朋友和西方的不一样,虽然同样强大但是爱好和平。
终于有一天,安清来到了这里,他发现这里的百姓很和善,国家也很强大,而且这里还有一群神秘的修行者。这些修行者的一言一行无不深深的吸引安清,于是安清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他要放弃王位,留在中国出家。
一国王子不当皇帝当和尚,这种人多年也出不了几个,虽然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这种,比如嘉靖、萧衍之流,这二位虽说沉迷求佛问道,但是没放弃九五之尊的地位。
而安清王子明显不是这样,就这么留在东汉当起了和尚。王子可以这么干,但王子身边的随从可不能随随便便的回去。最后这些随从只得留下来继续照顾安清王子。
为了纪念故国这些人直接改姓安,以国为姓,看来这些随从也是深谙中国人的姓氏之道,由此安姓的波斯人也在我国扎根。
历史上的安姓名人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安姓的名人也有不少。
东汉末年,董卓篡政之时,朝堂上几乎由他一人掌控大局,甚至连太子的生死都不过是他一句话的事。和平时期,大家口口声声讲忠义,但真正到了关键时刻,谁能挺身而出就见分晓了。当董卓诬陷太子刘辩谋反时,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个人为太子辩解。
其实,换作今天来看,这件事也一目了然。太子的“谋反”之罪,不过是董卓想加什么罪名,就能找出什么理由的把戏罢了。作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太子只要等到皇帝驾崩,自然可以顺理成章地继位,根本不需要谋反。
真正有谋反之心的,反倒是那个高喊“捉贼”的人,但朝堂之上,又有谁敢直言挑明呢?
然而,偏偏有这么一个人,不仅敢说,还敢做。这个人就是太子的近臣安金藏。他深知太子的品性,明白太子绝不会做出谋反的事。于是,他在朝堂上为太子据理力争,然而这一切对董卓来说根本毫无作用。
董卓不过是找个借口要置太子于死地,真相对他来说根本无关紧要,哪怕理由是他自己捏造的,也没有人敢质疑。可即便如此,安金藏还是勇敢站出来为太子辩护,甚至为了证明太子的清白,竟当场剖开自己的胸膛。
有人说,安金藏的行为看起来不理智,甚至有些“愚蠢”。毕竟,董卓根本不在意真相,安金藏这样的牺牲似乎毫无意义。但安金藏真的不知道这些吗?或许,他只是想告诉董卓,权势再大,也无法真正颠倒黑白。董卓虽然可以靠强权暂时混淆视听,但正义终究存在于人心,公道自在人心。
安金藏的勇气令人钦佩,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姓安的人都必然是好人,就像树大了什么鸟都有,姓安的家族里,自然也难免有几个不尽如人意的角色。
唐朝时期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就是一个典型。他是唐朝节度使张仁愿的养子,深谙逢迎拍马之道。年纪一大把了,还能认杨贵妃当干妈,明明是个胖子,偏偏还成了舞蹈家。咱也搞不懂,他每天跳那么多舞,怎么还能胖得如此稳健。
不过,别被他的外表迷惑了,安禄山虽胖,但头脑清醒得很。他靠着低头攀附的裙带关系一路平步青云,几次化解自身的危机,简直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但有能力的人一旦心生歹念,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安禄山就是最好的例子。几年间,他靠着逢迎溜须,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像个滑稽的小丑,谁能想到,这个一声不吭的人竟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一举终结了盛唐的辉煌。
唐玄宗仓皇出逃,杨贵妃更是惨遭缢死。虽然安史之乱并非安禄山一人所致,背后有诸多复杂原因,但他从一个小角色崛起为政变的主要推手,确实展现了他的能耐。以至于安禄山的所作所为,也给“安”姓家族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污点。
结语
不过在我国,“安”这个姓氏的人有很多,也不是所有姓“安”的都是从波斯来的,有些人千方百计的要把自己的姓传下去,但是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把自己的姓改了,但不管怎么改也是有迹可循。
像波斯人就是以国为姓,而百家姓当中也有不少以国为姓,还有以地为姓,甚至还有根据发音的相似字为姓的。
而像是波斯这样外来民族归化的更多,像“萧”这个姓据说一开始就是外来的民族,还有一些常见地看起来就是汉人常用的姓,其实向上数几代,也有是外来的。
因此“安”这个姓氏有可能是“波斯”人的后代,但并不代表全部,对此你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波斯帝国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