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面临和战的重大抉择,国共双方首先将目光聚焦在东北地区,当时我党在军事上处于弱势一方,如果能够占领东北,对于接下来的谈判至关重要,毛主席的目的非常明确,当时东北在苏联红军控制之下,由我党“独占东北”是最好的局面,为此,中央在1945年10月成立东北军区,由彭真任政委,程子华任司令员。
彭真一直在白区斗争,富有城市工作经验,出任东北局书记是合适的人选,10月23日,中央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占领全东北。
此时,毛主席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东北,守住东北,不让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迫使蒋介石承认东北的自治地位,对于我党在重庆的谈判意义重大。
当然,此时中央的想法还是主要从政治上解决东北问题,由彭真出任东北局书记便是重要表现,不过,接下来东北地区党政军的主要领导人却发生了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和战、是否创建根据地、部队作战方针等等。
彭真、李立三等政工干部认为东北形势是我党占优势,应该先攻打长春,后攻打四平,完成“中央建都长春”的计划,与国民党平分东北,但林彪、黄克诚等军事干部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东北的局势对我党不利,甚至是严重恶化,并批评彭真为首的东北局没有建立根据地,这样就不能给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双方都向中央致电,一方建议更换军事干部,另一方反映东北局主要领导盲目乐观。
其实,双方争论的本质在于是政治解决东北问题,还是军事解决东北问题。
比如说林彪曾建议如果南满地区守不住,在敌人迫近时,要把南满地区的工业设施捣毁,彭真却不赞同林彪的主张,认为这样影响很大,必须要慎重考虑。其实双方都是有道理的,如果敌人占领南满,这些工业设施将成为敌人手中的利器,对我军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但如果一旦将这些工业设施捣毁,不仅会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从长远来看,对我党并无好处。
对此,毛主席是支持彭真的,可见,此时围绕东北问题的解决办法,仍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或许,毛主席认为仍然能够通过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东北问题。
那么,什么让毛主席转变态度,放弃“和平解决”,走向“军事对抗”的呢?
那就是四平战役。
四平战役持续月余,东北民主联军损失8000余人,不得不撤出这座“东方的马德里”,为此,我党军队不得不放弃长春,渡过松花江北撤哈尔滨,此时,平分东北已不可能。
四平的失败的首要责任人当然是东北局书记彭真,但其失败的根源在于当时东北思想的不统一,究竟是和还是战?思想不统一,这才是最致命的,如何让思想统一呢?那就是统一东北地区的军政。
为此,四平战后,中央作出如下安排,由林彪出任东北局书记,彭真、高岗、陈云任副书记(彭真不久调回华北)。
其实,当时林彪的地位主要在军事方面,在党内地位是不高的,只是一个中央委员,除了他之外的东北局几位领导如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等,都是政治局委员,但毛主席却力排众议,将千金重担交给林彪,林彪得以军政一统,身兼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政委等数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毛主席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选择一位以军事见长的将领主导东北才是正确之举,若要看领导千军万马、横扫千军的能力,林彪很明显胜过富有城市工作经验的彭真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