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临刑前,保姆孙嫂用身体堵住牢门,大喊:要杀就杀我

陈海青沧桑史 2024-11-11 15:26:51

杨开慧临刑前,保姆孙嫂用身体堵住牢门,大喊:要杀就杀我

1930年深秋,长沙十字岭刑场上,一位年轻的母亲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她就是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在此之前的二十天里,她和家中保姆陈玉英一同被囚禁在长沙警备司令部监狱中,遭受着敌人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从一开始的普通保姆,到later与杨开慧结下深厚情谊的知己,再到面对敌人时宁死不屈的革命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革命作出了无声的奉献。当敌人准备押解杨开慧前往刑场时,陈玉英奋不顾身地用身体堵住牢门,声嘶力竭地喊道:"开慧没有罪,你们不能杀她,要杀就杀我,让她回去带孩子!"这一幕,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最感人至深的场景之一,也见证了一段跨越阶级的真挚情谊。

寻觅知己共赴革命路途

1926年的寒冬,杨开慧正怀着身孕,行动不便。家中还有四岁的岸英和两岁的岸青需要照顾,毛泽东又常年奔波在革命路上,一家人的生活难以维系。

经人介绍,一位名叫陈玉英的妇人来到了他们家。这位来自湖南乡宁县的妇人,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十岁起就开始在外打工,做了十几年的保姆。

人们都称她为"孙嫂",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杨开慧待她与众不同,不把她当成佣人看待,而是以朋友相称。

让陈玉英印象最深的是杨开慧的一句话:"你来到我们家,就是一家人了,你不要把我当主人,彼此之间不分上下,我们做一场朋友。"这样平等相待的话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格外珍贵。

杨开慧还特意向陈玉英解释,她和毛泽东之所以选择留下她,是因为看中了她的一双大脚和一头短发。这不仅仅是外表的认可,更是对旧俗压迫、束缚女性的否定。

在毛泽东家中,陈玉英见识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毛泽东经常在家中和朋友们讨论革命事业,她虽然听不懂具体内容,但能感受到这些人在为民众谋福祉。

随着时局变化,一家人从长沙搬到了武昌。陈玉英刚到武昌时,人生地不熟又不识字,常常迷路。毛泽东得知后,特意在布条上写下地址,让她随身携带。

在武昌期间,家境并不富裕。毛泽东只有一件白衬衫,每次出门讲课都要穿。有一次陈玉英不知情洗了衬衫,杨开慧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安慰她。

杨开慧对陈玉英的信任超越了一般主仆关系。从前陈玉英每次买菜都要细细算账,杨开慧却说:"孙嫂,不用一笔一笔地算,你说多少就是多少,我们不兴这一套。"

这份信任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断加深。当陈玉英不慎打碎暖水瓶时,杨开慧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安慰她说这是换新的机会。在这样的相处中,陈玉英渐渐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

随着革命形势日益严峻,毛泽东不得不远赴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杨开慧则留在长沙继续开展地下工作,将革命思想传播给农民群众。

陈玉英看到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不但主动放弃工资,还把积蓄拿出来贴补家用。她成为了杨开慧与毛泽东之间重要的联络人,定期往返于罗家铺地下交通站,传递书信。

这种超越阶级的革命友谊,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显得尤为难得。陈玉英从一个普通的保姆,逐渐成长为革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三个人的命运,就这样被时代的洪流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革命风云起 忠义铁骨生

1930年10月的一个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杨开慧的住处。他们逼迫杨开慧的母亲前去敲门,企图让杨开慧放松警惕。

杨开慧开门后看到外面站满了敌人,却依然保持着镇定。反动派小头目范队长客套地说要请她去长沙一趟,随即便让人将她五花大绑。

陈玉英正要为杨开慧开脱时,也被反动派抓住。范队长坚持认为这个保姆一定知道些什么,不顾杨开慧的解释,执意要将陈玉英一同带走。

敌人还抓走了年仅八岁的毛岸英。杨开慧强烈反对抓捕自己的孩子,但在武力面前毫无办法。

邻居们听到动静纷纷赶来,看到这一幕都义愤填膺。他们平日里经常听杨开慧讲述革命道理,对她十分敬重。

一对兄弟推来两辆独轮车,坚持要送她们一程。杨开慧和毛岸英坐在前面的车上,陈玉英坐在后面的车上,在敌人的押送下前往长沙警备司令部监狱。

刚进入监狱,敌人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审讯。他们想从杨开慧口中得知毛泽东的下落和地下党的情况。

面对敌人的逼问,杨开慧始终只回答三个字:"不知道。"敌人恼羞成怒,开始对她使用酷刑。

皮鞭一下下落在杨开慧身上,打得她皮开肉绽。敌人使用各种残酷的刑具:木棍打、竹签扎、木杠压,甚至用冷水将昏过去的杨开慧泼醒继续施刑。

审讯策略从打探情报转为逼迫杨开慧与毛泽东脱离关系。杨开慧却回应道:"要打就打,要杀就杀,想让我和他脱离关系,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从杨开慧这里得不到想要的信息,敌人将目标转向陈玉英。他们认为一个普通保姆很容易就能被吓倒。

敌人询问陈玉英家里来往的人物特征,以及与毛泽东的通信地点。然而陈玉英也学着杨开慧的样子,对所有问题都只回答"不知道"。

反动派对陈玉英也使用了同样的酷刑。他们用碗口粗的木棍压在她的腿弯处,几个人踩在木棍两端用力往下压。

这种酷刑让陈玉英痛不欲生,但她始终没有透露任何信息。这些伤痕在她的腿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短短二十天里,杨开慧和陈玉英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敌人见无法从她们口中得到有用信息,开始酝酿更残酷的计划。

1930年11月14日,一群全副武装的军警来到牢房,要带走杨开慧。这一次,牢房里的气氛格外沉重。

杨开慧整理好衣着,准备从容赴死。小岸英死死抱住母亲的腿不愿分开。

最后关头,陈玉英奋力冲向牢门。她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门口,扑向准备带走杨开慧的敌人。

她声嘶力竭地喊道:"开慧没有罪,你们不能杀她,要杀就杀我,让她回去带孩子!"敌人粗暴地将陈玉英推回牢中。

这次行动的真实目的很快显露出来 - 杨开慧被押送到了长沙的十字岭,在那里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对于陈玉英来说,这是一次永远的离别。

壮士断肠别 血染十字岭

杨开慧被押送到刑场的路上,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姿态。她走得很慢,似乎要把长沙城的每一处景色都印在脑海中。

在这个寒冷的深秋,十字岭刑场上飘着凛冽的北风。杨开慧站在刑场上,挺直脊梁,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

与此同时,陈玉英和毛岸英被关在牢房里,遭受着更加严酷的审讯。敌人认为杨开慧已死,这两个人必定会松口。

陈玉英的双腿因为木杠压的酷刑已经无法正常行走,但她仍咬紧牙关。每当敌人提出新的问题,她就用沙哑的声音重复着"不知道"。

毛岸英虽然年仅八岁,却表现出超乎年龄的坚强。他蜷缩在角落里,紧紧抱着双膝,用沉默对抗敌人的威逼利诱。

牢房里的日子异常艰难,但地下党组织一直没有放弃营救的努力。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消息,策划着营救计划。

被关押的第三十天,一个看守偷偷告诉陈玉英,杨开慧已经牺牲在十字岭。这个消息让她几乎昏厥过去。

又过了几天,地下党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机会。他们策划了一次巧妙的营救行动。

一个深夜,几个装扮成军官的地下党员来到监狱。他们出示了伪造的文件,声称要提审陈玉英和毛岸英。

看守被他们的气势所慑,加上文件看起来十分真实,便放他们进入牢房。营救人员迅速带着陈玉英和毛岸英离开。

他们沿着预先计划好的路线,躲避敌人的岗哨,一路来到了板仓。这里是杨开慧的母亲居住的地方。

陈玉英带着毛岸英回到板仓后,见到了杨开慧的母亲。两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女人抱头痛哭。

杨开慧的母亲已经知道女儿的牺牲,但她强忍悲痛,决定和陈玉英一起抚养三个孩子。毛岸青和毛岸龙也在这里等着他们。

然而,敌人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很快得知陈玉英的下落,准备再次抓捕。

得到消息的陈玉英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她必须离开。

临走前的那个夜晚,陈玉英轻轻抚摸着三个熟睡的孩子的脸。这一分别,就是漫长的十八年。

陈玉英独自一人逃回了宁乡老家。在那里,她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但始终没有忘记对杨开慧的承诺。

她的腿上留下的伤疤,成为了那段峥嵘岁月最真实的见证。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想起在牢房里发生的一切。

岁月流逝,但革命者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历史的丰碑上。杨开慧用生命诠释了对革命的忠诚,陈玉英则用行动传承了这份忠诚。

山河岁月变 恩情永不忘

1949年秋天,长沙和平解放的消息传到了宁乡。陈玉英听说是毛泽东带领的队伍打进了城,立刻辞去了工作。

她急切地想见到当年的"毛润之先生",却被两个哥哥拦住。他们担心城里局势不稳,不让她去冒险。

陈玉英跑到庙里求了一支签,上面写着"上行东行遇贵人"。这让她下定决心,收拾行装直奔长沙。

她打听到杨开慧的母亲和哥哥一家的住处,得知第二年是老太太八十大寿,毛岸英会回来祝寿。这个消息让她看到了重逢的希望。

1950年5月,在杨开慧母亲的八十大寿上,阔别二十年的毛岸英和陈玉英终于相见。两人一见面就紧紧相拥,泪水打湿了彼此的衣襟。

毛岸英此行带着父亲交代的三件大事:给外婆祝寿、给母亲上坟、安排好陈玉英的生活。他从口袋里掏出十万元旧币,交到陈玉英手中。

1957年6月,一个特殊的日子。陈玉英和女儿应邀来到北京,与阔别三十年的毛泽东重逢。

毛主席看到陈玉英就像看到了杨开慧,他郑重地说:"你和开慧同甘共苦,你以后就是我的家里人了。"这句话不是随口说说。

在此后的岁月里,毛主席经常给陈玉英母女写信。他不仅关心她们的生活,还多次寄钱帮助改善她们的生活条件。

当陈玉英的女儿孙燕上学遇到困难时,毛主席都会及时伸出援手。他把对杨开慧的思念,化作了对陈玉英母女的关爱。

1978年9月,全国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玉英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

邓颖超同志在会上介绍陈玉英时说:"这位就是和杨开慧一起坐牢,并且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贞不屈的陈玉英同志!"与会代表们纷纷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致敬。

1982年,陈玉英在长沙病逝。她一生经历了从保姆到革命者的转变,见证了中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历程。

临终前,她对守在床边的女儿说:"我要走了,去看开慧和毛泽东了......"这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她一生最深的牵挂。

陈玉英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到革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再到新中国建立后受人尊敬的革命前辈,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友谊。

她与杨开慧、毛泽东之间的情谊,超越了主仆之分,突破了阶级界限。这段历史,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见证,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缩影。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正是像陈玉英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坚韧之躯,筑就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她的故事,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那些在革命道路上并肩作战的情谊,永远不会被遗忘。陈玉英用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动人的篇章。

这段跨越生死、超越阶级的深厚情谊,将永远流传在中华大地上,激励后人继续前行。它告诉我们,在革命的道路上,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

0 阅读:0

陈海青沧桑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