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陪孩子成长,就是三分教、七分等,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家长不要拿自己的认知去要求孩子
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玩时,一位妈妈对着旁边的儿子吐槽说:“你小时候看上去挺聪明的,怎么上学后越来越笨了”
妈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尽管儿子一直低头不言语,可是使劲抠指甲的一幕,让我看到了属于小男生心中的不安、还有自卑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看上去挺聪明、上学后就越来越笨了?闺蜜小寒前几天就经历了这样一幕
开学才第三个星期,小寒就被儿子气得进医院
她就是现代化的女强人性格,遇上磨蹭拖拉的慢性子儿子后,几乎每一天都得吼几嗓子
这不,开学第三个星期,小寒儿子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
给他安排5道计算题,结果一道题没有算出来,学习桌上的鸭子倒是画满了
吃饭的时候也是催了又请,明明人在餐厅吃饭,心思早就飞到没有看完的奥特曼动画上,一边比划、还一边说着经典台词:“我要代表光明消灭你”
而动作一嗨起来,餐桌上刚盛好的饭也被绊倒摔个稀巴烂
就那样,原本30分钟就能吃完的饭,却无奈多收拾1小时烂摊子
等到一切收拾妥当,本以为剩下的就是帮儿子检查一下作业
不曾想,家务干完了、烂摊子也收拾好了,可娃儿的作业还一字未写
情绪激动下,小寒对儿子歇斯底里地吼着
而再次遇上懒洋洋的一副无所谓嘴脸后,就直接上手把孩子胖揍一顿
都说打在儿身痛在娘身,那天晚上小寒也不好过
晚上22:00点多开始出现呼吸急促,紧接着胸口也越来越痛了
本以为睡上一觉就能好转,可后半夜实在是痛得无法安眠
无奈之下,小寒只得半夜三更骑着电动车去医院挂急诊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所幸无大事,开些药又趁着夜色赶回家
小寒在分享这件事情时,嘴里也骂骂咧咧地说:“臭小子以前看起来挺聪明的,怎么上学后越学越笨了呢”
在以前或许不太理解,可是自从女儿也上小学后,我发现成长环境影响对孩子太重要了
如果孩子以前看起来挺聪明、上学后就显笨了,这可能就是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以下4种环境影响,对孩子的学习状态大有影响:01
太强的挫折压力
曾经,看过有一个大鱼吃小鱼的实验很有感触:
某科学家,把一条大鱼放在装满小鱼的玻璃水缸里
大鱼一下水就奔向小鱼,一嘴一个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爽
过了几天
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罩把大鱼单独圈养起来,又放一些小鱼在玻璃罩外的大鱼缸内
大鱼刚看到小鱼时迫不及待地扑过去,可每次都被撞在玻璃上
经历一次又一次碰撞之后,大鱼慢慢就减少了冲撞次数,直到完全没有冲撞玻璃的欲望和想法
哪怕小鱼在玻璃罩外游来游去,大鱼也懒得张嘴,最终被活活饿死了
而这个实验里的大鱼,像不像我们嘴里经常说的“笨小孩”呢
孩子越长大看起来就越笨,正是因为成长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越来越多了
而在经历无数次失败碰壁后,孩子便开始怀疑自身能力,直到失望崩溃
还有一种安于当下的心理就是:“明知道会碰壁摔跤,干嘛还要上前呢”
这种来自于内心的不自信、绝望、还有深刻的无力感,就慢慢形成一种习惯性愚蠢
因为害怕面对失败、所以才会习惯止步不前,也被称为习惯性愚蠢
而那些丧失自信心、懒于行动的孩子呢?也就慢慢成为别人眼中的“越来越笨”
所以,孩子不是越长大越笨、大鱼也不是笨死的
想要孩子摆脱这种习惯性愚蠢的困境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日常言行中家长就要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善于发现孩子的细节进步,让孩子在细微进步里逐渐获得自信,他们的内心、和意识就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坚强了
02
生活在催促唠叨环境
据说,前段时间有位男子嫌妈妈唠叨而报警,他谎称”要自杀”
而警察叔叔赶到现场后,男子却请求把他拘留
面对众人的劝解
男子更是委屈大哭,他表示:“宁愿被拘留,也不想回家听妈妈的唠叨”
这样的场面,透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男子的焦躁、和无奈
或许妈妈的本意并非如此,但唠叨给男子带来的却是精神噪音,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而生活在语言暴力下的男子都如此极端焦躁,那孩子又承受着怎样负面的情绪呢
还有一位朋友说:
“我的妈妈一开口说话,心里就砰砰跳,脑袋也跟着嗡嗡响”
“她总是不停地唠叨,很久以前的陈芝麻烂谷事都要借一次犯错,给你列个清单”
“每听一次老妈的唠叨声,我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物”
“讲真的,那些让人自卑的话说几句没什么,但年年如此、日日依旧,不是她疯、就是我疯”
听完朋友说的这些话,我悄悄地给自己立个规矩:“别总是唠叨个没完”
或许,我们总觉得唠叨催促就是为了提醒孩子,希望孩子能成长得更好
但这些用心、和爱孩子的方式真的懂吗?不,孩子非但不能理解,还很有可能早已经被深深伤害了
而催促唠叨环境下的可怕之处呢,就是在于伤害早已深入内心,而语言施暴者还不自知,甚至还在不停地继续、重复和伤害着
所以,当我们对孩子说得挺多,他们却总是“听不见”的时候不要唠叨,也不要打着爱的名义去无限重复、无限伤害
03
教育里的强迫感明显
有一位妈妈,她的包办意识特别强
女儿上幼儿园时就要求写字阅读,小时候说了还听、催了也动,可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叛逆心来了说什么都不听
为了让女儿一直听话,她甚至辞掉工作,专门在家里日日守着孩子
每次放学回家写作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坐在旁边手把手教着、嘴跟嘴提醒着
本打算孩子习惯自觉、养成自律性后就能放手,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
没想到
女儿的自觉性没有、自律性更为零,平时只要不催了,那根本就没有学习、写作业这回事
妈妈每天把全身心都用在女儿身上,可女儿非但不领情,还故意作对、什么事都顶嘴撒谎
而长期的焦虑、和挫败感呢,让妈妈和女儿都不好受
女儿放学后恐惧回家,常常以各种借口到同学家写作业,管了根本不听
妈妈管不了后,也经常抑郁地想要带着女儿一起跳楼解脱
明明是最亲近的母女之情,却因为一段包办教育而相看两生厌,这真的值得吗
哪怕孩子对这件事情不怎么排斥,但强迫下的反抗意识就占了全部
因为,一句话说出口给人的态度是主要的,你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尊重你
反之,强迫和包办意识有多强烈,孩子的反抗力度就有多大
所以,教育里最大的错误就是包办意识强,当你总强迫孩子去做某某事情时,这份学习和“为你好”的掏心掏肺就变质了
而当教育产生反抗、叛逆效应时,也就会形成认知方面的的误解
因为孩子越长大做事情越不靠谱,所以才会认为孩子越长大越笨,这就是父母在用自己的认知去要求孩子的行为
而教育呢,本来就是一段双向成长的过程,谁能早点领悟这一点,就能在教育中早点受益
04
和父母的关系比较疏远
好的教育,从来都离不开和谐的亲子时光
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如何,也间接性地影响着教育里的权威性、形象力和榜样价值
想要维护一段好的教育,那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修炼标准
有一位爸爸,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把自己的儿子说上一顿:“你干什么”
“这件事是这样做的吗”
“你看看你,整天低着头一点男子汉气概都没有”
“我说了,你怎么就是不听”
这种来自语言上的质疑、唠叨、冷漠,就是一段比较疏远的亲子关系
正因如此,儿子长大之后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也特别冷漠,父亲一说话、儿子就用行为宣泄不满
这种充满荆棘的亲子环境,是不是像孩子在告诉家长:“你越是这样想,我偏偏就不那样做”
可见,好的教育效率都是建立在好的亲子关系上
正如,孩子说的话父母能理解包容,父母说的话孩子能接受、又能感受到被爱的温柔
这个时候,也就是考验沟通情商的时刻了
而每一个高情商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都懂得给自己的嘴巴安装上一条拉链,当教育产生语言伤害、逆反行为时就会及时闭嘴
比如
与其反复强调某件事、不如直接“说重点”
告诉孩子:
“现在已经很晚了,我很担心你作业写得太晚了,会睡不好觉,如果第二天起不来床真的很难受,一整天都头昏脑涨,难受得很”
用这种以关心孩子、分析利弊的方式去沟通,即能客观地表达事实重点,还可以间接地提醒孩子:“太晚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而这种自我领悟的影响力,自然就会容易因为接受而生产出执行力了
又或者
不要拔苗助长,到了什么样年龄才学什么样的知识,别让无力感挫伤孩子自信
也不要当面吼叫打骂,负面情绪下孩子无法正能量,更无法积极思考、勇敢面对
平时尽可能地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难过的时候抱抱他们
当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时,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影响,也只有当孩子自我感觉良好时,他们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
也别忘了,当我们真正蹲下身去理解、认可孩子时,教育里的控制(对抗)才会慢慢转向尊重(接受)
所以,教育孩子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开始
那么,关于孩子越长大越笨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