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20:48:21,我们迎来了清明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
《历书》里是这样描述清明的:“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老规矩,先讲一下清明三侯。
一侯桐华始

桐树开花了
香味弥漫,漫山遍野
古诗说“落尽桐花春已休”
桐花预示着春天最后的盛景
二候田鼠化为鴽

鼠藏身在地下,属阴
禽鸟翱翔天空,属阳
古人用这两种动物来指代阴阳盛衰
田鼠为至阴之物
纷纷躲回洞穴避暑
取而代之的是
喜爱阳光的至阳之物鹌鸟
纷纷出来活动
三候虹始见

古人认为彩虹是阴阳交会之气
此时雨水开始增多
阳光充沛
所以彩虹常见
清明节前后,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我们的身心,都可能出现一些波动。
第一,清明时节春雨纷纷,易生湿邪
气温回暖的同时,降雨量也会增多,外湿难免引动内湿。
第二,气温“过山车”,急转直下,寒凝血瘀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前后的气温就像你账户里的股票基金一样,一路绿灯下滑。
周二的时候温度最高才16°,而明天我们最高温则有25°了。

春天阳气本该逐渐生发,气血充盈,毛孔张开。而突然的降温就容易让寒邪郁闭在身体里。
同时,气温的反复横跳,也对心脑血管产生影响。
第三,悲伤郁闷的情绪浓厚,容易肝郁气滞
春天主肝气的生发,但清明浓厚的祭祀氛围和阴沉沉的气候,到处弥漫着伤感的情绪。
如果我们把身体想象成一间房子的话,那这间房子在清明的时候,就是有垃圾、有污水堆积在角落的。
尤其是女性,因为怀孕生子后更容易在身体里产生瘀滞,容易气血运行不畅。女性也偏感性,要处理很多糟心琐碎的事,容易肝气郁滞。
而且清明后阳气生发越来越旺,雨水也变多,如果不把身体原有的瘀堵疏通了,阳气生发起来,湿气也更容易瘀堵在身体里面了。
这个时候,就可以喝点黄酒了。可以每天把黄酒半杯煮温(温度不超过40℃,20℃~30℃最好)以后,小酌半杯。

为什么是黄酒呢?
一、黄酒是粮食酒,乃水火既济之物,能平衡阴阳、健脾暖胃。
黄酒,乃水谷之气,味辛、甘,性大热,气味香醇,入心、肝二经,能升能散,活血通络、祛风散寒。
酒,看起来是水,但点着了是火。所以它乃水火既济之物,能平衡阴阳。
黄酒诞生于谷物。针对谷物,《黄帝内经》给予过高度的评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者,植物之种子也;种子者,植物之精华也。
中医认为植物的不同部位,所含的气和神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精华的东西,都含在种子里。
所以黄酒其实就是粮食的精华,能够健脾暖胃。我知道很多长寿的老人,他们都有小酌的习惯。汲取的就是粮食的精华。
加上我在上文也提到了,进入清明节气,难免降雨量增多,而且今年春天本就偏寒湿。
因此这段时间饮用黄酒正好能够温补、发散寒湿之气,暖中焦脾胃。

二、黄酒能活血通络、解郁闷,最益肝胆。
《长沙药解》中有“黄酒……行经络而通痹塞,温血脉而散凝瘀,善解凝郁,最益肝胆”的说法。
这是因为黄酒味苦、酸、辛;酸味先走肝胆,辛味最善发散。
而且在中药里面,酒常常作为引经药来用,它对肝是一种很好的救赎。
尤其像清明常见的压抑、悲伤等情绪,其实就是肝气瘀滞导致的。喝点黄酒,可以让肝气条达舒畅起来。
并且就像我上文提到的,气温的反复横跳,对心脑血管也会产生影响。
而黄酒有很好的行气活血的作用,能把瘀血化开,用气来推动血液的运行。

所以如果是气血运行本身就有问题,身体有瘀堵的人。
还有像脾胃虚寒的,阳气不足的,手脚冰凉的,肝气郁滞的,长期心情不好的等等情况。。。
这个时候,就可以每天小酌一两口黄酒,解郁活血通络、祛风散寒。
除此之外,在中国民间,自古有黄酒泡药的传统,党参、枸杞、鹿茸、葛根……借黄酒之力通络解凝,赋予其其他功能。
那清明前后适合泡什么呢?
可以试试黄花菜。

黄花菜性平、味甘、微苦,归肝、脾、肾经,有清利湿热,除烦,宽胸膈,养血平肝,解郁安神的功效。
一能清热平肝,特别适合清除春天的肝火;
二是别名叫“忘忧草”,能解郁安神,故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
黄酒泡黄花菜的制作方式也非常简单,1两黄花菜干浸泡在1.5斤黄酒中即可。
如果是寒湿偏重,气血不足的可以试试黄酒冲鸡蛋。
黄酒冲鸡蛋是客家人的滋补佳品,可以活血化瘀、强健筋骨、驱寒祛湿,三伏天吃,更有一定的冬病夏治功效。
鸡蛋本是滋阴的,特别是鸡蛋黄能滋阴养血,清热安神,在古时候,还有着媲美阿胶的美誉。
配上黄酒,一阴一阳,气血双补,可谓是强强结合,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加入红糖,也增添了温补的效果。
最后,黄酒虽好,也不能贪杯,小酌怡情,大饮伤身,白天饮用为佳。
希望我们都能把自己对已故先人的哀思,化为健康的动力,好好生活下去。
一杯敬祖先,一杯敬自己。
一杯敬明日,一杯敬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