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点兵20万,灭了伊稚斜,但汉军没了远征能力

聊聊历史 2023-03-12 09:53:47

前118年,匈奴扣押汉使任敞,汉武帝大怒:“点兵20万,灭了伊稚斜”,却虚张声势而已。匈奴不服输,汉朝也没能力远征,双方转入相持。

前119年,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两路同时获胜,斩首、俘虏匈奴总计12万余人,汉军威震朔漠,但匈奴实力尚存。

漠北之战后,汉武帝让群臣讨论对匈奴政策,部分人想继续“和亲”,但大多数希望能“招抚”匈奴,让伊稚斜单于率民众归顺朝廷,在边境居住,共享太平。

持续15年的汉匈之战,匈奴被俘虏的牲畜数百万、人口数十万,王庭也从漠南迁往漠北,早已没有冒顿单于、老上单于时代的雄风。如此,汉武帝对招抚匈奴充满信心,便派任敞去漠北,与伊稚斜商议。

任敞能言会道,在长安名气大,与张骞关系很好,对匈奴也比较熟悉。任敞毛遂自荐,汉武帝很高兴,让他率几十位官员随从,带着丰厚礼物去漠北,期待着他能完成使命。

任敞来到漠北,伊稚斜认为他是来“议和”,便设宴款待。酒过三巡,任敞说出此行的目的:单于率民众归顺朝廷,居住在长城沿线,共享太平。

所谓“归顺”,其实就是投降,匈奴曾经也是东亚霸主,逼着汉朝“和亲”,此时居然要投降,岂能心甘情愿。要知道,匈奴虽然战败,但实力尚存,西域的众多国家都得“朝贡”,也算是霸主一枚。

伊稚斜大怒,立刻扣押任敞等数十人,不让他们回国。得知使者被囚禁,汉武帝暴跳如雷,发誓要远征漠北,出兵20万,灭了伊稚斜,“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汉武帝筹划远征,却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24岁名将霍去病暴毙。还没出征作战,就没了大将,汉武帝非常伤心,便停止这次远征,吞下苦果,无可奈何。

霍去病英年早逝,是汉武帝停止出兵漠北的原因,却不是根本。即便霍去病还活着,汉武帝也不会出兵,虚张声势而已。因为,此时汉朝的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汉武帝的雄心壮志。

匈奴虽然战败,但拒绝称臣纳贡,并扣留汉朝使者,西域众多国家还臣服,表明匈奴实力尚存,还没到崩溃边缘,岂能轻易妥协呢?伊稚斜有底气,并不畏惧汉朝远征。

此时,匈奴王庭已经迁到漠北,距离汉朝边境数千里,还要跨越沙漠,汉军想要发起远征,难度非常大。因为,汉武帝几乎耗尽了“文景之治”的国力,远征漠北力不从心。

汉匈之战,对国力损耗究竟多大?可以举两个例子。前121年,霍去病率兵去迎接投降的浑邪王,需要2万辆车、8万马匹,用来运送匈奴民众,安置在河西。

官方的车辆、马匹不足,汉武帝下令征调民众,从民间收集。结果,长安县令没能完成任务,才得到数千辆车,两万匹马,汉武帝大怒,将其斩首示众。

大臣汲黯不服,为县令辩护,直言:“朝廷常年作战,实力损耗太大,还要如此厚待匈奴,岂不是把民众逼上绝路。”汉武帝不满,找了理由撤了他职务。

无法筹集车辆、马匹,本身就是国力消耗的表现,岂能怪长安县令呢?再则,前119年的远征漠北,汉武帝从全国各地征调马匹,总计14万匹;回到塞内,不足3万,也是损失惨重。

纵观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几乎都是骑兵作战,对战马的消耗非常大。如果还要远征漠北,汉朝力不从心,因为没有足够马匹,汉军战斗力大打折扣。

霍去病病逝,但卫青还活着,也才四十岁出头,正当壮年。论作战能力,卫青比霍去病强,战斗经验更加丰富。可以说,汉武帝还有大将可用,却没有足够的实力继续远征漠北,伊稚斜扣押汉朝使者,汉武帝只能忍了。

此外,汉武帝还打算经营西域、西南、交趾、朝鲜,并巩固汉匈之战带来的胜利成果。例如,在河西走廊、河套地区修筑城池,移民实边;开发西南,打通与身毒(印度)联系,迂回到西域,等等。汉武帝精力有限,无法顾及漠北匈奴。

漠北之战后16年,汉武帝决心打破僵局,继续与匈奴作战。结果都知道,汉军损失惨重,前后阵亡十几万精兵,主帅李广利、李陵、赵破奴,要么投降,要么被俘虏,“文景之治”一去不复返。

汉武帝后期,对匈奴作战几乎都是“惨败”,再无卫青、霍去病时代辉煌,但匈奴损失也很大,且恢复速度更慢。汉宣帝继位后,励精图治,汉朝迎来“昭宣盛世”,重现荣光。

前72年,汉宣帝出动16万骑兵,分五路进击匈奴,这是两汉400年里最大规模的一次骑兵远征,匈奴被横扫,汉军乘势夺取西域。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斩断匈奴右臂。匈奴元气大伤,分成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远遁。

参考书目:《史记》

0 阅读:77
聊聊历史

聊聊历史

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