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家长要么抱怨孩子在学习上无所事事,不求进取;要么觉得孩子每天都过得稀里糊涂的。
其实,前者就是一直处在舒适区,后者就是一直处在焦虑区。处在舒适区的孩子就会一直在原地踏步,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对学什么都不感兴趣;而处在焦虑区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总是生出无能为力的恐慌感,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对学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这两种状态都是我们要避免的。
总的来说,不管是前一种状态还是后一种状态,都表明孩子缺乏学习能力。
01 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前提是要具备学习意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理解力、探索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素质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思考和获取新知识的效率。
作为父母,就是要努力帮助孩子在上学前树立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等,在这些前提下,孩子就能掌握高效的学习能力,最后也一定能成为终身学习的强者。
若想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具备学习意识。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哪个孩子,出生以后就喜欢不断探索周边的新世界,像手脚并用爬行、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掰手指数数字等,都是孩子面对陌生的新世界开始学习实践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探索、学习和思考是每个孩子的本能之一。
02 掌握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无论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发展,有两种能力依然不可或缺,那就是理解力和探索力。其中理解力能够帮助他们与外界有效交流;探索力可以保持住孩子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兴趣。
孩子的好奇心与生俱来,提问题是他们特别乐意干的事,而且他们最喜欢把提问题这样的事情用来“烦”最亲近的人,比如父母,以此获得他们想要的答案。我们不能小看了孩子提问题的行为,这是孩子探索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更不能厌烦孩子这样的行为,因为家长的厌烦即使不在言语中体现,也会写在脸上,使得孩子慢慢丧失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这就根本无从去谈起学习能力的掌握了。
当然,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用轻推和顺势而为的方式去实现。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探索答案的过程,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明白,没有哪个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不断学习才是一个人强大的必由之路,探索式学习要成为持续终身的习惯。家长要把这种观念渗透到孩子的脑子里。
在学龄前至小学四年级以前的阶段,孩子能学到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学习能力。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对孩子加以引导,孩子的学习能力就能更快速、更系统地发展起来。这是送孩子去上学科补习班、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03 学龄前孩子要掌握这四种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很多方面,但对学龄前孩子来说,以下这四种学习能力一定要掌握。
一是阅读能力
不少家长对阅读能力的态度其实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在嘴上承认阅读能力很重要,另一方面却恨不得孩子的每一分钟都能用来做题。在家长的眼中,阅读只不过是解解馋、换换口味的点心,远不是做题等“主食”可以相比的。让人担忧的是,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其实还不少。
学龄前的亲子阅读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帮助孩子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亲子情感的成功链接,以及帮助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
无数教育教学经验都证明,当学龄前孩子不具备阅读能力时,即便超前学习了小学识字、拼音、算术等内容,这样的优势等到孩子上了小学之后,用不了多久,这些所谓的“优势”很快就要被消耗掉,在学习上必然陷入后续乏力的困境。反之,如果学龄前孩子掌握了阅读能力,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那么孩子在上学以后将在学习思维等方面占据相当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将伴随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阅读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引发孩子更深入的思考。尽管大量阅读在短期内不能完全保证孩子就一定会写作,但擅长写作文的孩子无一不是从小进行大量阅读的,所谓厚积薄发也。
此外,阅读能力还是一切学科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从功利的角度来说,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或者说阅读理解能力没有跟上的话,甚至连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都看不懂,更别提在有限的考试时间中要阅读大量的文字。
从长远来看,当孩子拥有了获取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再具备好奇心与目标感加成的时候,就能真正地完成自我教育。所以说,阅读能力是塑造孩子一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家长要重点培养孩子的一种学习能力。
二、艺术启蒙教育
著名艺术大师罗恩菲德曾经说过:艺术启蒙能够造就出富有适应力和创造力的人;而缺乏艺术启蒙的人,纵然有丰富的学识,但一定缺乏内涵,难以与环境融洽相处。
艺术是孩子实现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重要方式,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艺术启蒙培养。不过艺术培养不是过家家,而是一件比较耗时耗神耗钱的事。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艺术发展方向及艺术类兴趣班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又要考虑孩子的艺术目标发展,还要考虑家长可以投入的成本,包括能够承担多少的时间成本和培训费支出等等。
除了极少数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艺术启蒙更大的作用体现在陶冶情操方面,还体现在促使大脑发育、性格打造、思维开发等方面。像考级拿证书只是锦上添花,不建议家长把过多的关注点放在这方面,这对一些本不是发自内心热爱的孩子来说,实则是一种负担,也有违艺术启蒙教育的初衷。因此,艺术启蒙教育一定要切合孩子实际,不拔苗助长,尽量淡化功利心,
如果确认孩子具有这方面的天赋,内心又非常热爱,那家长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全力支持孩子的发展绝对不会错。在艺术发展之路上,孩子不付出艰辛的努力就能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在此过程中,如果光靠孩子一人孤身打拼,显然很难持久坚持下去,因此,家长的陪伴和支持是促使孩子持续坚持下去的关键。
艺术启蒙教育会让一个人成为懂生活、会生活的人。孩子在未来可以不成为一个艺术家,但一定要成为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人。
三、数学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认为,2~7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
在孩子的前运算阶段,机械的刷题式启蒙对孩子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做家长的要改变那种让孩子大量刷题的错误做法。
对于学龄前孩子的数学思维启蒙,其实可以分为数感启蒙、几何启蒙、逻辑启蒙、时间认知这四部分。很多家长最为关心的数学能力估计是算术,实际上,培养数感才是开启孩子数学脑的关键。数感并非运算本身,却是孩子真正理解数学运算的前提条件。
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级算术不错,三年级以后逐渐掉队,出现了所谓的“三年级现象”。问题就出在由于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数感的培养、反过来热衷于让孩子进行大量的机械式的演算训练的做法上。看起来加减法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让孩子理解数学逻辑本身。而帮孩子建立数感,恰好能够帮助孩子真正拥有数学思维,理解数学概念,感受数学的生活应用和趣味,并在大脑里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实物建立链接。
那么,我们到底怎么帮助孩子建立数感,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的概念呢?在生活中抓住经验和孩子做引导对话是特别好的方法。
比如,家里来小客人了,让孩子拿出一包巧克力分给小客人们,我们可以问他:你猜猜看每个人可以分几块巧克力呢?孩子没学过数学可能不知道答案,但这没关系,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把巧克力分发给每个小客人,边发边数,最后再数一数每个人手上有几块巧克力。这就是最基础的乘除法的数感启蒙。这种方法可以举一反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逐渐提高难度。
四、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看似和学习能力关系不大,其实不然。现实中不少高分低能的孩子,就是欠缺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导致无法独立生活,这反过来又制约了孩子在学业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建议让孩子从两岁多开始,先从学习摆餐盘、系扣子、整理玩具和小书柜等生活小事做起,一步步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做事。
等到孩子更大了的时候,再让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且没什么安全风险的事情。比如,鼓励孩子做做简单的家务、种植小花小草等。
04 三大技巧帮孩子提升学习能力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才能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呢?以下三大技巧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学习能力:
1.帮助孩子把兴趣和优势结合起来
家长要发现、鼓励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将它们与孩子的个人优势结合起来,给孩子找到持续学习的动力。
2.引导孩子把学习行为与快乐建立起联结关系
学习行为在不少孩子的眼中不敢说是痛苦的事,但绝对和快乐不沾边。但如果家长能把学习行为与快乐建立起联结关系,能够有效改变孩子对学习不快乐的固有印象。比如,当孩子做了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时,家长可有意奖励孩子读一本书,把快乐和读书这两件事情联结起来,把读书的学习行为变成孩子心中的快乐回忆。家长越早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引导,效果越显著。
3.巧妙利用“15%原则”,不断给孩子新的挑战
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就不会有进步,但是如果一下子让孩子接受超出能力范围太多的挑战,也容易使他们畏难逃避,适得其反。家长可利用“15%原则”,不断寻找超出孩子个人舒适边界大约15%的学习任务,让他踮起脚跟、努力一把就能够着,这是孩子取得成长和自信的最好训练。
随着孩子能力水平的提升,家长要鼓励孩子不断突破自我,而不是陷入低水平重复的陷阱。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转化成持续性的学习动力。
结语:帮助孩子找到自驱力,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主动学习的根源。
我们要引导孩子不断挑战自己能力的边界,让他们始终处于处在不断跨越边界、突破自我的学习区,保持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更大的目标。
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相对长处,然后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全力突破,为孩子打造一条最适合他成长的发展之路。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把孩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终身学习者,更是对家长耐心和毅力的重大挑战。
我们当然没有办法帮助孩子一一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打造学习能力,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使命感,这样孩子就能真正实现享受学习的目的,学习成绩优异自然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