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光而行向阳而生|2024年12月优秀习作展

儿时有记忆 2024-12-31 16:38:48

新年的钟声即将响起

岁月车轮又添新痕

愿你吉祥如意

心想事成,万事大吉

月度美文又双叒叕上线啦

编辑们从2024年12月丛书中

(中学版和教师美文)

挑选了7篇优秀美文

一起来阅读吧

一声戏,一生情

宁波市鄞州中学108班

张靖怡

  “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

  吴阿婆又唱起越剧《红楼梦》里的选段。

  一把马扎几乎伴随了我对乡村的所有记忆。大人们总是忙着,即便是回家也只在餐桌边操着一口方言谈论天气与收成,或是琐碎的家长里短。小孩子们自然是不爱这个的,总一窝蜂出去躲猫猫、打水漂。我不想乱跑乱跳地疯玩,索性去找村口的吴阿婆。

  吴阿婆是个怪人,一天到晚拿着那个吱吱啦啦的小收音机放越剧,偶尔还咿咿呀呀地唱上两句。曲子老得掉牙,和吴阿婆一样感兴趣且爱听的同辈人很多都不在了,稍微年轻些的则忙于生计没空听,剩下的小辈更不用说,一提到越剧只想到酸腐气。可偏偏吴阿婆有一双巧手,缝补、做饭、种花等活儿都不在话下,村邻们难免议论吴阿婆的痴傻,却又少不了觍着脸请她帮忙。她也不管别人背后嘴碎,给这家那家帮忙时自顾自地唱着:“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我不懂戏,却钟情于越剧舒缓悠扬的曲调,一声声唱腔带着软绵方言口音的字词,婉约清丽,从心上流淌而过,有一种似微风悄然起于湖面带来的快意。于是我经常到吴阿婆那儿去,她很欢迎我,搬把小马扎唤我坐在一旁,选我爱听的唱段。忙着做活的同时,她会细声细语地跟着收音机哼,间或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儿。

  我问她为什么偏爱听越剧,她说过去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可以排遣无聊,小孩尽情疯耍也有玩腻的时候。在一个又一个重复的日子里,只有逢年过节才来表演的戏班子自然格外吸引人。小时候,她因羞怯不敢上前,但只要远远地看着高台上的人一颦一笑,就能一连着开心好几天,做好几个稀奇的梦。她看着我,脸上挂着微笑:“这是你们这辈人想不到的——隔着那么远,我就听那功夫了得的角儿们字字珠圆玉润,那水袖一舞,一个眼神儿过来,我的魂儿就被勾去了。”

她说笑着,又有些出神。

  “我可喜欢那身装扮了,满头珠翠在光下闪闪亮,衣服的样式是古时候高门大户里的小姐穿的,圆领,水袖,长裙是百褶,外面搭件短裙。等散场后,我偷偷跑到演员跟前,说我想学艺,话没说完就被赶来的父亲拖走了——我才知道在老一辈的思想里,唱戏原是不入流的行当,常年四处奔波,靠取悦他人为生,极不稳定。

  “但我仍对它抱着极大的憧憬。多美啊,那唱词写得多好啊,那衣裳多好看啊。只是梦终究只能做,唱的词里头我在披挂上阵,或是写些诗歌,手底下拿的还是锄头。

  “可惜了,这辈子终究没能穿一回戏装。我想着穿不上戏装,也总得让更多的人听听,万一有人喜欢,也替我穿回戏装吧。”

  长大了些,老师上课给我们讲要保护文化遗产。此时,我又想起吴阿婆和我的对话,好像明白了文化遗产究竟意味着什么。至少对于越剧,这遗产是古人笔墨中《红楼梦》里林黛玉才情过人却郁郁寡欢一生的悲剧,是《梁祝》里梁山伯和祝英台无奈又凄美的爱情,戏文之外——它是一代代人的美学启蒙,是心中对向善向美永远的追求,也是我们后来者应该了解传承的关于“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宝藏。

  越剧是吴阿婆贫瘠的生命中盛放的唯一一朵蕙兰,成为她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她一辈子爱越剧,不为功利,只为求得知音。

  这朵蕙兰现也扎根在了我的土壤中。

  我一扬水袖,唱起《西厢》:“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中。”

指导老师:陈琴

送你一张明信片

宁波外国语学校J1902

李依蕊

  似乎从踏入初中的那一刻起,明信片就在校园里盛行起来。

  起初,明信片与书信在功用方面并无显著差别。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书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不知不觉间,明信片却成功地博得了现代年轻人的钟爱。

  明信片拥有着五花八门的材质:有的印着绚丽多彩、琳琅满目的图案,有的则呈现出简约大方的设计,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少男少女们的心;那些更为别出心裁的明信片,常常会印上几句优美的词句,偶尔还会在小黑板上作为每日一句惊艳亮相。

  明信片持续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在我们平淡如水的日子里闪亮登场。大多数时候,它化身为送给他人的节日贺卡或者生日贺卡;有时,它成为优美句子的抄录来源;甚至在某些时候,它会摇身一变,成为同学们晚自修时偷偷聊天的工具,将一时的兴奋与欢愉,以及那小小的紧张与不安一一记录下来。

  前几个星期,D君将一沓崭新的明信片带到学校,在桌子上堆叠成高高的一摞,引来了女生们的一片欢呼与尖叫。她们瞬间将桌子围得水泄不通,恳求D君多给自己几张。D君大多数时候会点头应允,成功得到明信片的女生则会欣喜若狂,教室里顿时弥漫着一种欢快愉悦的气氛。

  同学们还常常写明信片作为纪念。运动会和篮球赛的赛事落下帷幕后,字迹清新秀丽的E君和C君,以及在绘画方面天赋异禀的G君通力合作,给每位同学都送上了一张明信片。在收到明信片的那一瞬间,每个人的心里都体会到了一种来自集体的温暖。

  有人甚至还推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明信片。在这一批“专属定制VIP”明信片上,摘抄了班里的“每日一句”,背面则是同学们的照片。翻看着这些明信片,仿佛是在重温初一以来那绵长悠远的回忆。

  写明信片的人通常会沉思良久,只为博得收信者的会心一笑。简简单单的一张明信片,承载的却是最为珍贵的友情。从未写过明信片,也从未收到过明信片的人,一定无法感受到这种单纯的喜悦以及明信片那堪称奇妙的魔力吧。

  突然想起自己初一写关于“情结”的作文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词。现在想来,或许关于明信片的这些,就是一种情结吧。手握着一张空白明信片的我,无缘无故地露出了笑容。我依然记得写每一张明信片时那深深的思考,以及收到每一张明信片时那暖暖的惊喜。打开那个专门用来存放明信片的盒子,每一张明信片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心情。尽管有些已经发旧泛黄,我却仍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那始终不变的祝福。

  送你一张明信片,记得要好好保存哦。

指导老师:梅燕

那一口年味

宁波市第七中学2603班

杨滢郅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大年三十,在我们湖北,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制作鱼丸。

  三十那天,外公早早地来到菜市场挑选草鱼。做鱼丸,鱼必须鲜活,且得是肉厚刺少的,如此做出的鱼丸才会细腻可口。外公一边观察着鱼的鲜活程度,一边掂量着鱼的重量,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后,终于挑到了一条满意的鱼。

  回到家,外公把鱼收拾干净,利落地切掉鱼头,剥去鱼皮,再把鱼剖成两片,挑出鱼骨、鱼刺,做鱼丸的第一道工序便完成了。

  接下去就是剁鱼泥环节了。只见外公双手各持一把刀,将鱼肉放在菜板上,有节奏地上下挥舞起菜刀,“咣咣咣”几声,鱼肉被逐一分解。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把鱼肉剁成足够细腻的鱼泥,这样的鱼丸吃起来才会有灵魂。站在一旁的我看着外公剁得不亦乐乎,也想试试,于是便伸手去向外公要刀。没想到这看着容易,剁起来却很难把握节奏感。外公见状对我说:“别两把刀同时下去,右刀上左刀下轮换着来,这样剁起来才会轻松。”我按照外公说的又试了几下,果然顺畅了许多。

  鱼泥剁好后,外公又开始了下一道工序——捏鱼丸。他先将剁好的鱼泥放入一个大盆中,接着在盆子里加入少量面粉、葱、盐和水,与鱼泥一起搅拌,搅拌的时间越久越好,直至上劲。这时,煮开一锅水,用羹勺舀起鱼泥,再顺手一抹,鱼泥入水成丸。鱼丸煮熟后,撒上葱花或嫩豆苗,即可盛入小碗中食用。

  白白嫩嫩的鱼丸你挨着我,我挤着你,仿佛一条条可爱的小鱼儿在小碗里游动,个个光滑无比,弹性十足。我迫不及待地舀起一个,只吹了一两下,便顾不得烫嘴,赶紧往嘴里送。轻轻一咬,鱼丸里的汁瞬间喷了出来,那鲜美的滋味在口中弥漫开来,让我回味无穷。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鱼丸,一边聊着家常,温馨又美好。

  在我们湖北人眼里,鱼丸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我们湖北人传统年俗的象征。它凝聚着家庭亲情,见证着一家人团圆的幸福时刻,让我们在每一个大年三十,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家乡味道和温暖的亲情氛围。

指导老师:任丹

日常的幸福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八(1)班

贺怡灵

  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可幸福是什么呢?我想,幸福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冬日的早晨,难得出现的太阳把我撩拨得从热乎乎的被窝里钻出来。睡眼惺忪地洗漱后,我走进厨房,翻找食材,开始准备早饭。我找到了番茄、鸡蛋等,又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食谱,当即就想好了要做什么。

  我挑了几个大番茄,用刀在番茄上划了一个十字,将它们放在盘子里,用开水浇了,以备剥皮。这样的番茄皮特别好剥,我不禁有些得意,一种微妙的感觉在心底蔓延开来,如窗外的阳光般温暖。我继续切番茄,随后将它们放进锅里,熬出汁来。锅里红艳艳一片,连冒出来的气泡都是橘红色的。这样的场景,真是治愈。

  挂面放进锅里后,一半浸在汤汁里,一半搁在锅沿上,仿佛是在悠闲自得地泡着澡。不一会儿,直挺挺的面条都软了下来,蜷在一块块番茄间,原本米白的色泽早已变得橙红。我撒上盐、葱花,还有其他作料,接着关小火,盖上锅盖,让它们再焖煮一会儿。

  接下来是煎蛋。之前看漫画的时候,我就对作者笔下黄白分明的煎蛋十分向往,这会儿刚好可以试试。拿出平底锅,倒上油,我熟练地把鸡蛋敲开一个小口,把蛋黄和蛋清分离了出来。先让蛋清在锅中吱吱地冒一会儿油,加热至略定型后,再将蛋黄小心地倒到蛋白的上面,这样,一个“漫画蛋”就完成了。看着那规整好看的煎蛋,虽然还未吃进嘴里,我心里就已经喜滋滋的了。

  盛起面,把煎蛋细致地摆上,一碗好看又好吃的汤面就做好了。红的是番茄,黄的是蛋黄,白的是蛋白,绿的是葱花,组合在一起,有种难以言说的美感,让人不忍动筷。我嗍了一口面,热乎乎的汤汁直灌入胃中,这样的冬日,真是太需要热乎的食物来温暖身体了。我满足地大口吃着,突然发现,也许这就是幸福吧。

  林清玄的《幸福的开关》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的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幸福的定义,这无可非议。如果试着降低定义的门槛,会不会让自己更幸福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心怀幸福感,窗外的美景、一首喜欢的音乐都可以使人感到幸福。对我来说,幸福就是在冬日清晨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面。

指导老师:马艳敏

完美女孩

宁波市镇海区立人中学9A1班

李舒亚

  “叮!恭喜您成为完美女孩!”一声清脆的机械语音骤然在我的脑海中响起。

  我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镇,在这里,每个女生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成为完美女孩。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人群中最为闪耀的存在。那一日,我如愿以偿地成了完美女孩,站在璀璨的舞台之上。台下人们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涌入耳中,那一刻,我不禁露出了骄傲而自豪的微笑。

  一日,我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邂逅了儿时的好友爱丽丝。她身着一袭黑色吊带衫,松松垮垮的牛仔外套随意地搭在身上,墨镜静静地挂在牛仔外套的口袋里。她踩着精致的高跟鞋,妩媚多情的长发在风中肆意飞扬,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我望着她,不由得微微一愣,随后眉头轻轻一蹙,指责道:“爱丽丝,你怎么可以如此穿着?这是不符合《完美女孩手册》的,你会遭到众人的唾骂!赶紧换回来吧!”爱丽丝看了看我那温柔端庄、华丽无限又极其保守的衣服,缓缓地摇了摇头:“不要,我不喜欢这样!”她随即转过身,潇洒地戴上头盔,一步跨上机车。“轰隆隆”,一阵烟雾弥漫开来,车子飞驰而去,只留下一道酷炫的背影。我凝视着她肆意飞驰、自由潇洒的背影,陷入了沉思……

  自幼我便将《完美女孩手册》熟记于心,我的一举一动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我对人彬彬有礼,温柔端庄,每晚都会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微笑。每次逛街,我只会选择那些看起来温柔端庄、如淑女般的衣服。

  为了成为完美女孩,原本社恐的我渐渐被迫融入时尚人士的圈子,不断地开始学习如何与人交谈、应酬、商业互吹。为了这个目标,我开始报名参加许许多多的兴趣班,学习钢琴、小提琴、舞蹈、绘画……每个周末,我几乎都是在无止境的兴趣班中穿梭忙碌。《完美女孩手册》中写道:“你要聪明成绩好,但不能太聪明;你要有身材,但穿衣不能太暴露曲线;你要有事业,但不能太成功,你必须同时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我的一生,好像一直活在一个被精心编辑的剧本中,走的每一步都早已被设计好了。我的心中隐隐感觉有什么在悄然失去。是啊,我渐渐地失去了自我,我的生活是那么地呆板无味!

  我猛地惊醒过来,我是人人赞扬的完美女孩,但我真的幸福吗?爱丽丝,她虽然是被人侧目的“坏女孩”,但她的生活不是比我更加精彩吗?她活出了自我,活得精彩绝伦!

  我开始学着她在街道上奔跑,不再顾及周围路人看我时那惊讶的神色,风在我的耳边呼啸而过,仿佛在为我的勇敢欢呼。我感受着风的拥抱,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自由与畅快。此刻,我仿佛挣脱了束缚,向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奋力奔跑!

指导老师:戴红蕾

第一口鲜味

宁海县银河小学

柴溢

  有人说,味蕾的记忆最为深刻,因为它承载着我们的乡愁。舌尖的触感轻轻唤醒心底那份最初的回忆,从幼时味蕾的好奇探索到少年时期简单纯粹的幸福感,一路绵延至今。一碗朴素的跳跳鱼豆腐羹,筷子轻挑间,香气缭绕,于这平凡宁静的人间,最初的滋味便源自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藏匿于一蔬一饭间的温馨问候之中。品尝这道菜肴,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对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美好愿景的寄托。

  在离乡背井求学的那段岁月里,每当午间或晚餐时分,我总会不自觉地咂巴着嘴,满心怀念妈妈烹饪的那些美味家常菜。那些味道,是家的温馨,更是爱的深沉体现。而每当假期回乡,最令我安心与期待的,莫过于那一碗鲜美得令人忘却烦恼的跳跳鱼汤。它不仅是味蕾上的极致享受,更是我记忆中最初、最纯粹的味道,永远镌刻在我的舌尖之上。

  “开荤吃跳跳鱼,一世生活有富余。”在我的老家宁海,有这样一个宝宝开荤的传统,小宝宝们只有在品尝过第一道开荤菜后,才可以吃五谷百物,跳跳鱼就成了老家的小孩子们初次开荤的食物。初生的小孩子给每一个家庭都带来希望和幸福,而被捧在手心里的孩子们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么宝宝们开荤的食品,也一定是择最优而选。

  作为小宝宝们的第一道开荤菜,跳跳鱼是实至名归的。因为它的肉质细腻,营养丰富,而且根据宁海民俗,跳跳鱼的头老是翘起来,寓意以后小孩子万一摔倒,也能够像跳跳鱼一样,把头昂起来,不会磕到地,从而不会受伤。此外,跳跳鱼善于在滩涂上蹦跃起跳,也预示着孩子将来可以鱼跃龙门,跳得更高。

  前不久,老徐家的外孙也到了开荤的月龄,按照习俗,外婆早早地就开始计划准备起来了。在敲定各种开荤食材之后,她千叮咛万嘱咐,千万要记得跳跳鱼这道美食。

  开荤的日子一天天地临近,老徐家像过年一般将气氛越拉越满。这一天终于到来,餐桌上摆满了各色美食:葱——聪聪明明;蒜——能说会算;青菜——逍遥自在;米饭——家财万贯;鱼头——吃穿不愁;鱼尾——顺风顺水;肉——多福多寿……在头号主角跳跳鱼出场后,它们也一一登场。

  伴随着美好的期许,开荤在满满的仪式感中落下帷幕,孩子至此拉开了人生的新篇章,迈出了品味人生百味的第一步。这第一口至味鲜醇,一定给孩子的味蕾打开了新鲜的视角,烙下了最美的家乡味。从此,无论他身在何处,这一份鲜的牵挂将永远萦绕于心头,这是家乡带给他的最初的记忆。你我也是如此。

  “开饭啦开饭啦!”在锅碗瓢盆的欢快碰撞中,一碗鲜美的跳跳鱼豆腐羹隆重登场。豆腐切细一点,再切细一点,吸足了鱼肉的鲜味,跳跳鱼的肉质比豆腐还要细嫩,令人惊叹,仿佛眉毛都要被鲜得掉下来。

  仅仅这一口鲜美,就足以驱散所有的疲惫。

  人生路上,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前行,不停地相遇,不停地远离,不停地告别。身后的风景越来越远,影子越来越长,心中承载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心中都留有这第一口滋味的重要位置,在万家灯火的温馨里,我们期盼着一个热气腾腾的归期。

  岁月,从不亏待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如今,我也常常回味起那份最初的味道,从中感悟人生的美好与真谛。

  这一口鲜味,值得!

看戏

余姚市兰江小学

谢利波

  在我小的时候,每年农闲时节或逢年过节,乡里便会挨家挨户筹集款项,邀请戏班子前来唱戏。四乡八邻的村民们,每回都能早早地得知消息,纷纷赶来看戏。

  戏台子一般都搭在比较空旷的场地,诸如大会堂门口、学校操场等。上午还见几个身强力壮的乡亲在七手八脚地搬木头、搭铁管架,下午就有一座又高又大的戏台子搭成了。台面搭得很平整,大概有七八米见方,屋顶是在一个铁架上盖一层防雨布。戏台的后面,设有一个小隔间,那是专为戏班子演员准备的化妆间和道具存放处。

  这个后台,对我们小孩子而言,总是充满了无尽的神秘。我们常趁大人不注意,悄悄掀开防雨布的一角往里窥探。只见演员们用胭脂、水粉、口红等在脸上细细描绘,一张张普通的脸庞瞬间变得精致而光彩照人。还有扮演小丑的,总在鼻子上涂一道白,滑稽的模样逗得我们忍俊不禁。除了化妆,我还对他们的服饰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旦角们佩戴的珠钗、凤冠,闪着耀眼的光芒,简直华丽非凡。她们的衣裙色彩斑斓,粉红、嫩黄、水绿交织在一起,长长的水袖轻舞飞扬,腰间束着绣花的腰带,垂挂着的玉佩、流苏随风摇曳。此外,演员们的高跟靴也颇为引人注目,鞋跟厚实,约有五厘米高,而那长长的辫子虽是假的,却也为他们的表演增添了几分韵味。至于刀枪剑戟等道具,虽非真品,却也足以营造出逼真的舞台效果。

  台下已经放满了长凳子、竹椅子,附近的村民们总是早早地赶来抢占好位置。他们不仅为自己预留座位,还不忘为远一些的亲戚朋友占上一席之地。舞台右侧的幕布上,赫然列出了当晚即将上演的剧目,诸如《陈世美》《玉堂春》《梁山伯与祝英台》《血手印》《碧玉簪》《追鱼》……剧目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即便是连续上演十几天也绝不重样。

  晚饭过后不久,小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聚集在舞台周围,兴奋地观看着化好妆的演员们从后台进进出出,看师傅们往台上搬乐器和道具。而舞台下方的空地上,则被精明的商家们占据,他们支起了各式各样的小摊,有卖豆浆油条臭豆腐橘子甘蔗的,还有卖瓜子花生糖果和玩具的……整个现场热闹非凡。

  距离开演还有半个小时左右时,乐师们便奏响了开场音乐。这不仅是唱戏的前奏,更是向观众们发出的信号——好戏即将开场!几巡锣鼓过后,台下早已座无虚席,观众们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投入这场视听盛宴中。

  小孩子们在座位上观看了一会儿表演,但很快就对那咿咿呀呀的唱词失去了兴趣,转而期盼着能有精彩的武打场面出现。实在坐不住的,就借着上厕所的由头跑到了戏台的外围,摊子上几乎全是“尿遁”的孩子,跟蜗牛似的粘在摊子周围,享受着吃喝玩乐的乐趣。戏台上热热闹闹地唱着,反而给他们打起了掩护。

  那些看得入神的老人们常常在动情之时眼角含泪,被戏曲中的情感深深打动。妇女们则对温柔多情的公子投去脉脉含情的目光,仿佛忘记了这些公子其实是由女演员们女扮男装而成的……

  当演出进入高潮时,人群中突然喧闹起来,原来是戏台上的旦角拎着篮子,一边唱一边跪在台前。我们小孩子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见台下的观众纷纷慷慨解囊,将一块两块、五块十块的零钱投向台上。原来,这是戏班子唱戏特有的传统,叫“求屈”,大概是主人公落难诉说冤屈,博取观众的同情和支持。爸爸有时候也会给我一张一元纸币,让我跑到台边,将这份心意传递给那位正在表演的旦角。

  孩子们并不完全懂得戏班子唱戏的各种门道,其实戏分好多种:有用余姚普通话来唱滩簧的,唱词比较通俗,富有乡土气息,演员很少,一坐一站的演绎方式很普遍;有的是绍剧,也叫绍兴戏,声音高亢铿锵,激越豪迈;还有唱腔婉转清丽的越剧,幽怨动人……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表演,我们都喜欢,喜欢的并不是表演本身,而是它带来了欢乐、祥和的氛围,让我们沉浸在这片充满欢声笑语的戏曲世界中。

进入宁波智慧教育平台网站路径☟

首页▪空中课堂▪未来作家

只有刊登在《未来作家》丛书的习作才有机会入选宁波智慧教育平台

欢迎投稿!

0 阅读:0
儿时有记忆

儿时有记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