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翰在诏书之上改动了一个字,就拯救了上千人免遭滥杀致死的厄运,如此之举,难道不能称其为仁人吗?这居翰的一个字改动,可谓意义重大,使得众多生命得以保全,这般行为,实在是当得起仁人之称!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其讲述的是一位太监做出的惊人之举,他偷偷篡改了圣旨,而正是这一行为,成功救下了千余人的性命,此事在当时可谓是轰动一时,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段别样的传奇。
在同光二年(924年)的时候,后唐庄宗李存勖作出一项安排,他派遣客省使李严前往前蜀执行任务。此次出使,一方面是为了宣扬后唐的国威,让前蜀方面知晓后唐的强大;另一方面,则是借机去刺探一番蜀中地区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
李严曾有机会近距离与前蜀的君臣进行接触,待他返回之后,便极力地主张对前蜀发动征伐之事。而李存勖这边呢,却又派遣了使者李彦稠前往前蜀,目的在于和蜀国修好关系,企图以此来让前蜀皇帝王衍放松警惕,产生麻痹大意之感。
到了次年的六月份,李存勖着手开展伐蜀的相关筹备事宜,比如购置战马之类。时光流转,至九月份时,李存勖派遣魏王李继岌与郭崇韬率领着足足六万的大军,正式踏上了伐蜀的征程。
后唐对蜀地发起征伐之举,进展竟出奇地顺利。原来啊,蜀主王衍仗着蜀地有着天然的险要地势,便没了应有的警惕之心。而且呢,又因为后唐李存勖向其频频示好,王衍便干脆解除了边界的守备力量,这才使得后唐伐蜀如此顺遂。
在王衍四处巡游期间,后唐大军一路进发,所经州县纷纷迎降。待王衍终于察觉到情况不对,着手组织兵马准备迎战时,却已然来不及了。无奈之下,王衍只能慌乱地朝着成都方向逃窜回去。
十一月时,王宗弼再度发动政变。他先是把王衍以及后妃、诸位王爷全都囚禁在了西宫之中,随后便将李严引领到成都,目的是为了和其一同商议投降方面的相关事宜。
在李严成功进入成都之后,没过多久,李继岌便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也抵达了成都。面对如此情形,王衍已然没有了其他的选择,只能无奈地选择投降。就这样,曾经存在的前蜀政权,随着王衍的这一投降举动,宣告正式灭亡。
在同光四年(926年)的正月之时,李存勖把王衍召至洛阳,并且特地赐予了诏书,其内容说道:
理应得到分封土地的赏赐,断然不会在他人身处险境时加以刻薄对待。就如同天上的日月星辰清晰可鉴一般,说出的这一句话,绝无半点欺骗之意!(出自《新五代史》)
王衍作为亡国皇帝,李存勖对其展现出了十足的诚意。不仅承诺会裂土封侯给予其优厚待遇,更是表明自己说话算数,一诺千金,就如同古时一言九鼎那般郑重,以此彰显其对王衍的优厚安排绝非虚言。
就这样,王衍满心欢喜地踏上了行程,身后跟着他的整个宗族人员,还有诸多朝中重臣以及各位将佐的家族成员,加起来足有几千余人呢,一行人热热闹闹、浩浩荡荡地朝着东边进发而去。
彼时的王衍,或许并非笃定李存勖当真会赐予他土地。只是他着实未曾料到,自己都还没抵达洛阳呢,李存勖便已然动了要他性命的心思。
四月的时候,他们抵达了秦川驿。就在此地,王衍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终结局。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后唐的局势出现了变故,发生了邺都兵变这一重大事件,从而使得王衍的命运就此定格在了秦川驿。
起初,魏博一带发生了兵变,随后邢州、沧州等地也陆续出现兵变情况。李存勖派遣元行钦前去平定叛乱,然而结果却是连连遭遇失败。在此情形下,李存勖打算亲自率军出征,可群臣纷纷进行劝阻,最终李存勖无奈,只能安排李嗣源前往北方平定这些叛乱之事。
最终的情况是李嗣源遭到了“劫持”,在此之后,他竟将手中的刀箭掉转了方向,直接对准了李存勖。面对这样的局面,李存勖别无他法,只能亲自统领军队向东出征,以应对这突发的变故。
可一想到王衍马上就要进入洛阳了,李存勖便犯起了愁,要是王衍借着这样的时机起来作乱,那可如何是好?
伶官景进给李存勖献上一计,即派人去将王衍杀掉,如此一来,李存勖便可没了后顾之忧啦。
李存勖认为这个建议挺好的,便写了一道圣旨交给宦官向延嗣,命他快马加鞭去把这件事处理妥当。那圣旨当中写道:
《旧五代史》中有记载:“王衍这一行人,统统都应当加以杀戮。”其表述之意明确,指出王衍及其同行之人,皆在应被斩杀之列,文字虽简,却直白传达出这般处理王衍一行的态度。
王衍一行被下令全部诛杀,相关的圣旨已然撰写完毕,并且也完成了印画流程。只要李存勖不将其收回,那么这道旨意便不存在更改的可能性了,王衍等人也就难逃此劫。
不过呢,在向延嗣拿到那份圣旨之前,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人先见到了这份圣旨哦。而这个人同样是个太监,他就是张居翰。
张居翰身为太监,却与其他太监有着天壤之别。多数太监往往令人心生厌烦,可张居翰全然不同,他在众人眼中的名声那可是相当不错的,是实实在在的好,着实让人对其另眼相看呐。
唐懿宗时期,张居翰被掖庭令张从玫收作养子,由此开启了仕途之路。他做事极为认真,这份认真也获得了唐昭宗的嘉奖。之后,张居翰奉命前往幽州监督军事,到了那里便被幽州节度使刘仁恭留了下来。
他因此逃过了一劫。在天复三年(903年)时,朱温大力诛杀宦官,数量多达七百余人。并且就算是那些身处外地的宦官,朱温也下达诏书让天下对其进行捕杀,不过也有不少宦官被各个藩镇给藏匿起来了。
刘仁恭把张居翰藏于幽州西北的大安山中,接着,他另寻了一名罪犯并将其杀害,随后以上报此罪犯的方式,成功使得张居翰保住了性命。
在朱温对沧州发起攻打之际,刘仁恭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只好向李克用寻求援助。李克用听闻后,想出一计,他向刘仁恭征调兵力,而后施展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以此来化解沧州所面临的危机,打乱朱温的进攻部署。
张居翰被派至李克用身旁,而后凭借立下功劳,得以留在李克用身边效力。他留在潞州,担任监军一职,且与李嗣昭一同对昭义军进行节制。
在潞州期间,张居翰所做之事可不只训练士兵这一项。每逢春季,他还会督促众人培育蔬菜、栽种树木,通过这样的方式致力于夯实根本、惠及农民,其种种举动充分展现出了一颗仁爱者的心啊。
在后梁时期,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来袭,而张居翰与李嗣昭坚守潞州,顽强抵御。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他们毫不退缩,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苦苦坚守,直至李存勖赶来救援。他们在潞州守城期间表现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李嗣昭外出征战之际,张居翰承担起留后的重任。他悉心抚慰军中士卒,让大家能安心且齐心;同时用心护卫当地百姓,使得百姓生活安稳。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潞州呈现出一片井然有序的良好景象。
于是乎,在李存勖称帝之后,张居翰便与郭崇韬一同执掌枢密之职。不过呢,张居翰为人极为低调,性情温和且沉静,实际上手中并无什么权力。每当商议国家大事之际,他向来不轻易发表看法,凡事只盼着能够不出差错便好。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瞧见李存勖下达要诛杀王衍一行人那份圣旨的时候,心里便觉得诛杀投降之人是不吉利的事儿。
张居翰其实并非觉得这些人全都得死。要知道,王衍身为前蜀的皇帝,那必然是难逃一死的,王衍的宗族也自是无法存活下来。不过,除了他们之外的其他人,原本是可以不用死的。
张居翰略作思索后,悄然把那份圣旨贴在了大殿内的柱子之上。随后,他小心翼翼地将圣旨里的“行”字轻轻擦去,紧接着,又不动声色地换上了一个“家”字。
就这样,原本是“王衍一行”,结果却差点变成了“王衍一家”。可别小瞧这仅仅一个字的差别,要是真变成了“王衍一家”这种情况,那可就意味着会有多达一千余人能够幸免于死呢。
张居翰做这件事可是冒着极大的风险,要知道偷改圣旨那可是足以被判处杀头的重罪。然而,即便深知如此,他依旧心甘情愿赴死,心里就只想着能够多救下一些人,哪怕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也许他真的是格外幸运吧,在向延嗣接到那道圣旨的时候,他并未对圣旨里的内容产生任何质疑,反而是即刻跨上快马,一路扬鞭,风风火火地朝着任务现场疾驰而去。
王衍一行人抵达秦川驿时,碰到了向延嗣。向延嗣依照圣旨所规定的内容行事,将王衍一家杀害,不过其余的一千多人倒是幸免于难,存活了下来。
王衍的小妾刘氏原本是有机会活下来的,然而她却大义凛然地说道:“如今家国都已沦丧灭亡,我秉持着正义,绝不能忍受屈辱!”说完,便毅然决然地从容就死,其气节令人钦佩。
在当时,王衍的母亲徐氏遭遇不幸被杀害之际,她曾大声呼喊着:
吾之子竟以一国之态选择迎降,未曾想却遭杀戮对待。如此行事,全然将信义抛却殆尽。吾心里明白,这般举动所引发的灾祸定是转瞬即至,怕是不久就会降临了。
那时候的徐氏并不知晓,李存勖已然迎来了属于他的最终结局。就在同一个月,李存勖做出前往汜水关与李继岌会合,从而对李嗣源展开围剿行动的决定之时,郭从谦却出人意料地突然发动了叛乱之事。
李存勖在率领宿卫进行迎战的过程中,不幸被流矢射中,没过多久便离世了。随后,李嗣源进入洛阳,在李存勖的灵柩之前举行了称帝仪式,正式登上皇位。
于是乎,张居翰便又极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难。李存勖找不到治他罪的由头,李嗣源自然也不会去深究此事。而张居翰此后并未再留任为官,而是前往至德宫,在那里待罪悔过,涕泪横流,还恳请能够回归田园,从此远离官场是非。
尽管李嗣源没法去追究张居翰偷改圣旨的罪责,可他也没想着要继续任用张居翰。就这样,李嗣源同意了张居翰所提出的请求,让其得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再对其在职位任用方面做进一步的安排了。
就这样,张居翰选择辞别官场,回到长安,自此开启了隐居生活。在天成三年(928年)的时候,他因病离世,享年71岁,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其人生历程也自此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