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都始于金代

亰人爱史记 2024-04-03 12:47:20

北京正式作为都城的历史,是从金代开始的。

金(一一一五年至一二三四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东北地区和中国北方地区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一十九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一一一五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立国,国号“金”,建元“收国”,首都“上京”。金代在上京历经太祖完颜阿骨打(完颜旻)、太宗完颜吴乞买(完颜晟)、熙宗完颜合剌(完颜亶)三朝。

金熙宗皇统九年(一一四九年),海陵王完颜亮谋弑熙宗,篡位称帝,改元“天德”。

完颜亮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一方面担心上京的宗室、贵族威胁他的统治,另一方面考虑到上京僻处一隅,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而燕京之地,四通八达,物产丰富,于是决定迁都,在天德三年(一一五一年)正式颁布诏书,决定自上京会宁府迁都至燕京,随即派尚书右丞张浩等人前往燕京扩建都城、营造皇宫。天德五年(一一五三年),新都建成。同年,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今北京)”,定名为“中都大兴府”,改元“贞元”。并且确定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南京开封府,改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为北京大定府,加上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总为四京,以备巡幸。在迁都的同时,将原居上京的皇族宗室和皇族贵戚全部迁至中都,以便控制。为了断绝退路,完颜亮罢上京之号,只称会宁府,派吏部郎中萧彦良督办,彻底夷毁上京的皇家宫殿、族人宗庙、贵族府第,不留痕迹,听任耕种。

金中都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仿照北宋汴京的规制、建筑扩建都城,并新建宫城。工程动用了一百二十万人,其中役使民夫八十万、兵士四十万,历经两年,至天德五年(一一五三年)始告完成。

金代仿照辽代,也采用五京制,即中都大兴府、北京大定府、南京开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中都大兴府是都城,北京大定府、南京开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是陪都。其中,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这三个陪都均是在辽代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的原址。

一一五三年,是金代迁都之年,也是北京真正作为都城历史的元年。

金中都分外城和内城;内城又分皇城和宫城。

金中都外城周长五千三百二十八丈(约三十五里余),呈方形,东南角在今北京南站以西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今军事博物馆南皇亭子,西南角在今丽泽商务区附近的凤凰嘴村。外城在东、西、南三面城垣各开三座城门,北城垣开四座城门,总计城门十三座。南面丰宜门居中,东有景风门,西有端礼门。东面由南向北依次为阳春门、宣耀门、施仁门。西面由南向北依次为丽泽门、颢华门、彰义门。北面濒临金口河,由西向东依次为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

内城位于外城中央稍偏西南、从丰宜门至通玄门的南北线上,即今天广安门南滨河路一带,平面呈纵向长方形,东西窄,南北宽,周长三里。内城东墙在今南线阁稍东的南北直线上,东距外城东城墙两千三百米;内城西墙在今白云观铁道西大土堆南至小红庙村的南北直线上,西距外城西城墙近一千五百米;内城南墙在今鸭子桥以南的东西直线上,南距外城南城墙近一千一百米;内城北墙在今白菜仔村北的东西延长线上,北距外城北城墙近一千八百米。内城共有城门四座,南为宣阳门,北有拱辰门,东、西分别是宣华门、玉华门。

内城由皇城和宫城组成。

内城南部、应天门以南、至宣阳门之间为皇城。皇城南门即内城南门宣阳门,皇城北门即宫城南门应天门。皇城东部有太庙,西部是官衙(三部六省)。

内城中部和北部为宫城,即宫殿区,其中有围墙将大安殿、仁政殿相对独立于其它建筑。由南向北进第一个围墙的应天门后再进大安门,就是宫城正殿——大安殿,为朝会、庆典之所。大安殿基址在今白纸坊立交桥东北侧,于一九九三年建“西厢道路工程”时被发现。出大安殿后面围墙的宣明门,进入第二个围墙南侧的仁政门,就是仁政殿及其后的昭明宫。昭明宫后面是第二个围墙北侧的昭明门。昭明门北侧对应内城北门拱辰门。大安殿和仁政殿东、西两侧还有东宫、内省、十六位神龙殿、鱼藻池等众多殿宇、楼阁、园池。

从完颜迪古乃(完颜亮)贞元元年(一一五三年)迁都燕京开始,到金宣宗完颜吾睹补(完颜珣)贞祐二年(一二一四年)离开中都、南迁汴京,中都作为金朝都城共计六十一年。

金宣宗完颜吾睹补(完颜珣)贞祐三年,中都被蒙古军队攻陷,城池被毁。

0 阅读:0

亰人爱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