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渤海2号沉没致72人遇难,日方难辞其咎,我国却说不用赔

嘉州干史人 2024-05-05 18:52:26

“渤海2号”钻井船是1973年我国从日本购买的一艘二手自升式钻井平台,原名“富士号”。由沉垫、平台、桩脚三部分组成,为大型特殊非机动船,用于海洋石油钻井作业,需要转移时用拖船拖航。

钻井平台属于一艘移动的大型军舰,可抗狂风暴雨甚至海啸,然而“渤海2号”钻井平台却阴差阳错成为了我国石油系统建国以来最重大的,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历史上少见的重大死亡事故,遇难7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700多万元。

最终经过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和模拟试验得出结论,这是一艘不合格的钻井船,先天不足,有设计问题,才会在渤海湾翻沉。然而面对调查结果,日本卖家却没有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一毛钱都没有,这是为何呢?

而且遇难的72人被打捞起来后发现全部死因是冻死,而不是被淹死,按理这应该是有时间可以救援和避免的,那为何伤亡会如此惨重呢?

1979年11月24日,在渤海湾刚刚成功打完7B33-1井的“渤海2号”被立刻转移到217公里外的10B13-1井位去打一口标准井,并要求在12月底之前打到2500米深,然后再转场到下一个地方继续当打井。。

任务如此紧迫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与法国、日本和美国阿科斯等公司签订了在南海、东海和渤海湾的勘探和开采合同,这些国家的勘探船队已经完成了前期工作,只待中方的钻井平台入驻。根据协议规定,如果是我方原因造成的延迟,每延迟一天,中方要承担各国船队的费用和损失,这可是一大笔巨资啊。

另一方面是当年的石油储量指标没有完成,我国没有充足的外汇进口,整个石油部门从上到下要求“克服困难”,提出了“石油工人无冬天”的口号。

这种情况下让原本应该是“夏天作业,冬天检修”的“渤海2号”不仅是放弃检修,马不停蹄,而且还要人定胜天,因为“渤海2号”从设计初就没考虑过抗冰,但现在却是要抗冻施工……

除了这些,“渤海2号”在转移过程中居然还被上级部门明文要求违反安全守则作业。

按照规定所有的石油钻井平台在转移时必须轻装上阵,把沉垫舱中的压载水排空,减轻重量,降低吃水深度,确保航行安全。

但是勘探局领导却不同意这样做,因为排空了就只能召之即来,但不能来之即战。为了节省作业时间,缩短工期,“渤海2号”全平台在比原定负荷多出2400吨,比额定最大负荷多出300多吨的情况下进行转移。如果把“渤海2号”比作一辆货车,那么它的转移状态就是严重超载。

渤海2号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冒险前进的。说得好这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有一种说法叫无知者无畏。那么有没有清醒的人呢?有,这个人就是“渤海2号”的一把手——船队队长刘学。

刘学心里七上八下,因为除了上述情况,当晚天气预报显示附近海域将会有6到7级大风。根据行业规定,如果海面上的大风超过5级,绝对不能进行钻井平台拖移。

然而对渤海2号而言,所有的巧合和不利因素都凑在一起了,天气不适合,转移状态不安全,规划不科学。

刘学将这些风险全部向上反映,但在那个年代的人根本没有安全生产的概念,刘学反而被批评为胆小、畏难、意志不坚定。

一想起上级领导的回答刘学就火大,这些人一方面告诉刘学:“你们是专业的,我们不能外行指挥内行,你们自己决定。”但却一再强调时间紧迫,不得延误,这里面的“话外音”谁又能听不懂呢?

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刘学不得不被迫接受,他看着前面孤零零的拖船,内心更是崩溃,这完全是无言苍天笔墨寒。

渤海二号这样的体积和吨位,至少需要三艘拖船,向三个方向使力才能确保平台均匀受力和载荷平均,保障安全。可是勘探局只派了一艘8000马力的“滨海282”号拖轮拖行,小马拉大车,动力不足,速度缓慢,时速只能在5公里左右,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革命为了党,能喝五两喝一斤。

11月24日晚,伴随着海风呼啸,海浪越来越大,“渤海2号”上的潜水泵在颠簸中掉下来,落在平台之下的沉垫舱里。

沉垫舱的作用不仅是控制着平台上浮,也是平台和海水之间的缓冲层,可上可下起调节作用。现在中间加塞了一个潜水泵,沉垫舱若要上行很有可能将平台顶破,给“渤海2号”带来灭顶之灾。

第一时间发现后,刘学要求立刻派潜水员将潜水泵打捞上来,杜绝隐患。他的提议被拒绝了,因为打捞必须停止前进,保持平台的静止状态。为了规避顶破平台的风险,上级领导拍脑袋想出了一个奇招——限位,让沉垫舱与平台保留至少1米间隙。

这一招确实防止了潜水泵顶破平台,但让沉垫舱与平台无法调节,失去了缓冲和平衡作用,大大影响了渤海二号的稳定性。

晚上9点以后,海浪明显加大,风力达到了8到9级,远超天气预报的风速等级。

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滔。八九级风力之下,掀起的巨浪几十米高,渤海二号在海浪中翻过去颠过来。平台上重量数千斤的钻杆、打桩锤等在颠簸中绷断固定的钢丝绳,到处乱滚,眨眼间不见了踪迹,消失在海浪中。

这时候,所有人再也无法安睡,心提到了嗓子眼。凌晨1点半,“渤海2号”上警铃大作——“渤海2号”上火光冲天,机舱泥浆泵配电盘失火了。海上还能失火,怎么会起火呢?

原来是风浪太大了,海水渗透到甲板电缆孔,引起短路引发火灾,经过半个小时的奋战,火苗扑灭了。但巨大的风浪让大量的海水倒灌进泵舱里,短路让泵舱里的泥浆泵启动不了,这意味着灌进泵舱里的海水无法排出。

最糟糕的是凌晨2点10分,“渤海2号”甲板上的通风筒被风浪从根部打断,通风筒断裂后在甲板上撕开了一个0.8米直径的窟窿,海水呼啸着从洞口不断涌入,灌进泵房。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在狂风暴雨中,“渤海2号”甲板上总共十个通风筒很快被打掉了四个,全部开始进水。

泵房不断吃进水后,“渤海2号”开始失去平衡,3号桩腿出现倾斜,整个平台摇摇欲坠,形势万分危急。这种情况下,平台上的几十号人不要命地找来棉被、苫布等一切能想到的物品去堵这个窟窿。

但是在这种风浪下,人都站不稳,何况还是用不恰当的物品救险。海水此时已经在平台上形成了淹过小腿的积水,以至于在这个窟窿处形成了一个漩涡——棉被和苫布盖上去,马上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形势越来越危急,队长刘学只好做最坏打算,让大家穿上救生衣,下令电报员向负责拖运的“滨海282号”拖轮告急。凌晨3点,负责拖运的“滨海282号”拖轮收到了来自“渤海2号”的电报:“通风筒进水已经无法控制,请求拖轮转向,让平台顶浪航行,利用拖力改变倾斜角度,将窟窿露出来,以保护船尾不再进水!”

“滨海282”号随即开始尝试转向,但风浪实在太大,转向失败。3点10分,“渤海2号”向“滨海282”号发来警报和求救信号:“我船开始下沉,赶快解缆救人!”

“滨海282”号毫不犹豫扔掉缆绳,进入救援状态,但风大浪高,“滨海282”号数次想靠近平台但每次都被冲开,根本无法靠过来固定住进行人员转移,只能眼睁睁看着平台不断沉没。

凌晨3点30分左右,“渤海2号”上的灯光慢慢消失在滔天巨浪中,一起消失的,还有平台上面的72名船员。

拖船上面和平台上面根本没有准备救生艇,黑夜中拖船这种体积大、速度慢,灯光不佳的大船无法担任搜救任务,紧急向外发报求救。

这个时候,“大庆9号”油轮正好在附近海域,距离“渤海2号”沉没地点只有5公里左右的距离,按距离计算半小时之内可以赶到。

可是在关键时刻,屋漏偏逢连夜雨,“滨海282”号的电报出现信号问题。不是因为海浪和风浪的原因,居然是一直未曾使用过未识别到的原因。

当时可没有华为,也没有卫星电话,怎么办?只有抢修,时间现在不是金钱,事关生病。两个小时后才修好电报机,告知相关位置。

令人绝望和沮丧的是之前预估的位置居然是错误的,以致于救援船只全部走错了方向,这个时候必须调转船头过来,早知道还不如停在原地待命,此时赶过来的时间更快。

0 阅读:11

嘉州干史人

简介:制造业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