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198年)九月,刘备第二次栽在吕布手里。而且,栽得非常惨。史载:“遂破沛城,备单身走,获其妻息。”刘备几乎重演了老祖宗刘邦的狼狈剧情,妻子、孩子全都当了人家俘虏。
但这时候,曹操已经兵临梁国,准备收拾吕布。于是,刘备投靠曹操,返回首一起攻打吕布。吕布兵败被杀后,刘备就随曹操回了许都,成了曹操的座上宾。
对于刘备,曹操当时有三个选项:一是直接杀了,养不熟的白眼狼留下来,就是祸害。但这么做,太毁形象。人家匹马单枪投靠他了,结果把人家给杀了,那以后谁还敢来投靠他?曹操这个人虽然心狠手辣,但非常乐于招降纳叛,对于投降过来的人还特别够意思。这时候,曹操的事业已经做大做强,那就不能单单指望曹家将、夏侯将,必须五湖四海、广纳贤才。
二是严格监管、限制使用。但刘备不是一般人物。首先未必监管得住,许都城内暗流涌动,炮制衣带诏的国舅董承早已动手联络刘备;其次得不偿失,刘备这个人不值钱,但他能动员的力量很值钱,把刘备监管起来,那刘备能动员的力量还怎么为己所用?
三是真心换真心、重用刘备。这一招其实很冒险,可一旦成功,那收益也会非常可观。“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这句话不是奉承。在当时,刘备的能力和能量有目共睹。如果把他放在徐州,北可威胁袁绍、南可震慑袁术,甚至扛住孙策都没问题。
曹操
于是,曹操冒险了,把刘备放到徐州去堵袁术。
其实,这是个一石三鸟之计。让刘备镇守徐州,这就是足够重视,绝对说得上以真心换真心。与之相比,许都城里的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纯属有名无实。
袁术这时候已经彻底认怂,打算北上投靠袁绍。简单说就是东汉第一世家老袁家的两大势力准备合流了。所以,曹操必须派出一员干将去徐州堵截。当时天下已经进入博弈的均衡态,乱世英雄们的选择已经到了非曹即袁的地步。刘备去打袁绍的弟弟袁术,就相当于跟袁绍撕破脸。接下来,刘备也就只能死心塌地地给曹操卖命。
但曹操放虎归山了。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刘备在徐州堵着袁术,不让他北上投靠袁绍,最后直接把袁术给憋屈死了。然后,刘备就死活不回许都了。
对于这件事,曹操应该没太在意。因为理由非常硬。袁绍的实力已经到了青州,孙策的势力蠢蠢欲动。所以,徐州这地方还真心离不开刘备。
曹操
自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刘备憋死袁术,到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出击刘备,整整半年时间里,曹刘之间都相安无事。据说是衣带诏事发后,曹操才火急火燎地派兵收拾刘备。
实际上,衣带诏不是个多大的事儿。往大里整,那就搞个大清洗,不管有没有参与,凡是自己看不顺眼的统统干掉。往小里做,那就首恶必办、胁从不问,董承跟刘备眉来眼去,曹操其实早就心知肚明,这不叫什么事儿。关键是官渡大战即将打响,曹操没理由把衣带诏这种子虚乌有的事情搞得太大。
但问题是:如果袁绍参与进来呢?
就在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到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这段时间里,袁绍向天下诸侯发布檄文,正式向曹操宣战。据说这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一篇能把曹操的头疼病骂好的辉煌巨作。然而,到底是文采斐然让曹操神明开朗而后头痛自愈,还是内容炸裂让心惊胆寒而头痛自愈呢?大概率是后者。
这篇檄文的题目叫《为袁绍檄豫州》,豫州是谁?就是刘豫州、刘备啊。而且,檄文的抬头是“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左将军领豫州刺史,正是刘备的官职。也就是说,这篇檄文首先是写给刘备的,其次才是写给天下诸侯的,即“郡国相守”。从这里,就能看出袁绍到底有多重视刘备。然后,曹操就疯了。
为了做好战前准备,建安四年(199年)十月,逼降南阳张绣;十一月,搞定庐江刘勋;十二月,集中大军陈兵官渡;建安五年正月,一举铲平董承集团。随后,立即派兵进攻刘备,但没打过,刘备稳坐徐州,“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曹操
当此之时,曹操该怎么做?他是应该先打袁绍再打刘备,还是应该先打刘备再打袁绍?
曹营众将的集体意见是应该先打袁绍再打刘备,毕竟袁绍就在眼前、刘备远在徐州。而且,大战在即,临时调动大军杀向徐州,那袁绍杀过来怎么办?而且,只要能打败袁绍,刘备就只能引颈受死。
但曹操一句定乾坤,“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力排众议非要先打刘备,派手下去打、打不过,那就自己动动手、亲自去揍。“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昌豨叛为备,又攻破之。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打仗这件事,当然要靠精兵,但天赋也很重要。面对曹营诸将,无论哪一个,刘备都能随便打。可面对曹操,除汉中之战外,刘备几乎见一次被打败一次。徐州之战,刘备又重蹈了老祖宗刘邦的覆辙,不仅丢弃妻子,而且还把关羽、张飞这两员大将给混丢了。
曹操为何力排众议,非要先打刘备?因为刘备是英雄、因为袁绍蠢,所以必须先打刘备后打袁绍。这个原因看似铿锵有力,可实际上逻辑上一点儿也不成立。
首先,先打英雄还是先打蠢猪没有必然顺序。灭了英雄灭蠢猪与灭完蠢猪灭英雄其实都可以,关键看成本和时机。按曹营众将的逻辑,袁绍离得近,而且大军已在官渡集结,那就应该先打袁绍。这么做,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后勤成本,都会非常低。
袁绍
其次,袁绍怎么就蠢了?就捭阖天下大势来说,曹操在袁绍面前难以相提并论。而且,人家叫河北袁绍,天下最强诸侯,地比曹操广、兵比曹操多,就更别提刘备了。就实力说,到底谁英雄、谁蠢,一目了然。就结果说,曹操打刘备,算上路程也就一两个月,基本就是曹操一到、刘备就败。可袁绍呢?官渡之战不仅旷日持久,而且胜负只在毫厘之间。曹操之所以能打赢袁绍,都可以说是因为运气好。
就这个问题,不能从曹操怎么说和怎么做的角度来分析。因为怎么也不能把曹操从地里挖出来,然后跟他当面对质。但是,可以从袁绍和刘备的角度来分析。分析的基本点还是袁绍的那篇《为袁绍檄豫州》。不用看内容,只需看题目和抬头,总结来说就两个意思:一是刘备逼死他弟弟袁术的事翻篇儿了,本来他跟他那个弟弟的关系就不好,刘备逼死他、不叫事儿;二是刘备跟袁绍一起搞曹操,天下诸侯都是袁绍要联合的对象,但刘备是领导,咱俩只要形成联盟,那曹操必须死。也就是说,官渡之战前,已经形成了袁刘联盟。
一个袁绍都未必打得过,这时候又多了一个刘备,而且还是形成了联盟,曹操能不怕吗?
刘备是吕布的手下败将,吕布是曹操的手下败将。这么说,刘备应该很弱很怂很脆。既然这样,曹操有啥可担心的?刘备当然不可怕,就是加上关羽、张飞这两员虎将也没事儿。刘备这伙流寇军阀毕竟规模太小,不需要放在心上。但问题是刘备的号召能力太强。无论是在高层的名士还是在底层的军队,刘备就是风向标的存在。
刘备
自刘备响应袁绍、举兵反曹后,“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这些随风倒的力量,其实无所谓。真正的较量,必须是嫡系军队的正面厮杀。但问题是大战僵持的情况下呢?如果袁曹决战而僵持不下的时候,刘备以及他所鼓动的这些力量从东面、南面发动进攻,曹操拿啥应对?
如果刘备是刘表一般的人物,见疑不决、缺乏行动力,那曹操无所谓;如果刘备是吕布一般的人物,不肯详思、徒有行动力,曹操也无所谓。可问题是刘备规避了这些人的缺点且兼具了这些人的优点。所以,一旦官渡大战进入到僵持阶段,刘备这种人一定会在曹操的背后发动进攻,而且进攻的时机会非常精准。因此,曹操必须要在对决袁绍之前,解决掉刘备这个可能发展为心腹大患的肘腋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