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也有一个从大一统到分裂的过程,自从周天子的权威衰退之后,各路诸侯先后崛起并很快在中原称霸,先后出现了晋文公,齐桓公,楚庄王等,随着后续称霸战争和各国兼并战争的推进,社会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是基于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各门各派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人物游走于各国之间,宣扬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治国理政之道,当然其中对中国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儒家学派,孔子更是被尊为“至圣先师”。
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因材施教的践行者,影响后续几千年的社会思想,“孔子”这一称呼在整个世界都存在影响力,但我们如此叫了这么多年,很多人都不知道孔子并非姓“孔”,这只是他的氏,所以孔子究竟姓什么?
孔子的身世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去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开展私人教育的先驱。
虽然从时间上算,孔子距离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并且从政治立场上讲,孔子的观点无疑是非常保守的,但其中的多数教育理念到现在依然适用。
尽管当时的教育教学环境十分简陋,孔子却依然做到了桃李满天下,所谓的三千弟子,基本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第一次做到了让教育面向普通民众,将教育推向了事业化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不仅是明确认识并阐述了教育的性质,也准确把握了教育的目的,通过因材施教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扩大了教育的群体,放眼整个古代社会是没有人能做到的。
纵观孔子的一生,有长达40年的时间都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在儒学这个庞大的体系之中,我们认识最为深刻的可能就是孔子,甚至还践行了他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例如《论语》之中的很多论断到现在依然流传。
无论是这些积极向上的,还是像后来秦始皇这样焚书坑儒,具有较大打击力度的,只要提到儒家学派,我们首先就能想到孔子,也有很多人理所应当认为,孔子就是姓孔。
古代姓氏观念
其实早在上古时期,或者说是在传说之中,就已经有了姓氏的出现,在原始社会那个以部落为区分的年代,姓氏往往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血缘和传承,而在那一时期,部落之中的女性社会地位非常高,所以姓氏也属于这一类人专有。
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限,日常生活需要靠采集和采摘为主,这一项工作大都由部落之中的女性去完成,再加上部落之中的女子本就起到了延续后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天然拥有较高的地位,在古代母系社会之中,出现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
不仅如此,就连最早出现的姓氏也和女子有关,例如最早的姚姓,姜姓,姬姓等等全都和女子有关,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在那一时期的社会之中,姓与名是完全分开的,也就是说,姓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由于当时的社会等级十分森严,很多低阶层的人是只有姓没有氏的,并不是人人都有,例如在周朝时期,天子有姓无氏,平民无姓氏,只有名,到了战国之后,氏逐渐变成了姓,随着两者的合二为一,姓氏也逐渐广泛化。
到了汉朝时期,姓氏二者统称为姓,这才有了如今我们对于姓氏的认知,但如果用现在的知识去推测古人的叫法,是并不合理的,毕竟孔子所处的时期较为特殊。
或许正是因为现在的刻板印象,人们固执地理解为孔子姓孔,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确切,毕竟在当时这个百家争鸣的社会时期中,有类似称呼的大文学家还有很多,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孟子,墨子,庄子,甚至还有韩非子,总不能都将这些理解为他们的姓氏。
其实研究史书之后不难发现,在从古至今的很多记载之中,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不仅有这一个称呼,在很多地方还会称之为孔氏,对于那个时期的人来说,姓是原本就有的,而氏是由姓演变出来的分支。
因为伴随部落的发展,一个大姓会在将来演变出许多分支,在保持原本血缘关系的同时,每个分支都需要有不同的符号和标志来进行区别,这就是氏。
在当时的情况下,姓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由于氏族社会之中实施的是外族结婚,在相同血缘的族群之间根本不可能缔结婚姻关系,所以在这个时候,姓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同姓不婚”的说法就由此产生。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心照不宣的小规定,先秦时期的女子并不称“氏”,只叫其姓,相比于区分的作用,氏在先秦时期是身份的象征,代表着社会地位方面的巨大差别,例如社会上一些“王子”,“公孙”等氏,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他身份高贵性。
对于当时的男性来说,一个氏的背后,很有可能隐藏着轰轰烈烈的家族历史。
至圣先师孔子
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经常所叫的孔子,并不是因为此人姓孔,简单来说,这并不是他的姓,而是他的氏,根据孔子家族的相关典籍,可以向前追溯到他们的祖先系,最早可以从微子启开始谈论。
根据孔氏足庭广记第八卷的记载,孔子的家族甚至可以向前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因为治水有功,封于商地,赏赐“子”这一氏,一直传承到了周成王时期,简言之,“微仲”一直到孔子的叔叔“梁纥”,一直是父子之间的传承。
也就是说,孔子的氏乃是孔,真正的姓乃是子,也就是说如果孔子姓孔,那么与之类似的家族将会有很多,并不能单指孔子这一族,如果让后世理解可能会存在误会,所以作为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
具体向前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如果严格从血脉上论,孔子的祖先甚至还是商王帝乙的庶长子,也就是说还拥有一定的皇族血统,只可惜按照当时的宗法制度,庶子是没有传承的机会的,只不过后来的商朝也没有延续多久。
这样庞大的家族背景导致当今孔子的后人非常多,根据统计,他的后代遍及全球,总共可能有200多万人以上,而按照现在的姓氏规定来看,哪怕是孔子的嫡系后人,也直接采用孔为自己的姓氏,甚至还有很多人已然忘记,自己真正的姓氏应该是“子”。
如此很多人就会产生疑问,按照这样对孔子的称呼,那为什么不直接干脆叫他为“子子”?,其实此处的子,正好与对孔子的叫法相同,但按照当时的意思,既不是姓也不是名,而是对于大文学家的尊称,在当时还有墨子,韩非子等,具体含义与之相同。
“孔”的由来
另外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孔子的孔,很有可能来自于他的父亲,毕竟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自从西周时期之后,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心照不宣的存在,即使孔子是教育的先驱,也依然会存在一些传承性因素好,所以孔的说法基本来自他的父亲。
从产生年代来看,当时的人们主观唯心主义想法较为浓烈,在名字方面多少会与上天存在一定联系,《孔子家语》之中对孔子的士气来源有着十分明确的记载,根据多方考证,这些资料不仅可信,也从某方面揭示了人类社会性质发展的一般规律。
到了后来的宋朝时期,有些专门研究孔子的学者认为这些说法可能并不可信,但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和确定之后,基本可以证明孔的说法就是来源于孔子的父亲嘉,按照其中的说法,有些人在一出生就被赐号,但有些人并不拥有。
孔子的父亲就属于后者,他在出生的时候并未为赐族,是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才有了“孔”这种说法,虽然具体是否真实已经无可考证,但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孔子并不姓孔,而姓子。
这才是历史上最为真实的孔子,要了解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就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简单理解层面,就像是孔子,众人最普遍最直接的理解,或许并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