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乐萱评体育 2024-06-07 05:52:40

宛石

养生护体是人之基本需要,东西方关于此问题的认知基础不同,实践路径也迥异。西方对身体的认知建立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基础上,健康的知识体系也在此积累起来。中华文化对身体的认知建立在精、气、神、血、阴阳理论之上,养生的思想与方法比较完善。两者各有优势,结合效果更佳。

何谓健康?健康是指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合理膳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平衡心态是维持健康的四大基石。养生重点是阴阳平衡、精气神明、气血充沛,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是理论总纲。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里的“天”既指物质承载之“天与地”,也包含时间之“四时”、“十二时辰”等,主张人之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和谐共生。回归养生主题,就是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中华民族是一个贵生的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节律,使得先民逐渐形成了春夏秋冬之“四时”的概念,并与四方(五方)、五行、五脏、五官、五色、五味、十二时辰、子午流注一起构成体系完备的养生思想体系。其中,春与木、肝、目相应,夏与火、心、舌相应,秋与金、肺、鼻相应,冬与水、肾、耳相应。为了将四时、五行、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脏对应起来,在夏与秋之间又提出“长夏”的概念(五季:春、夏、长夏、秋、冬),长夏与土、脾、唇相应。

五文化

因时。农历的正月、一月、二月是春三月,万物复苏之季,人应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逆之则伤肝”。四月、五月、六月是夏三月,是上下阴阳交汇、花果繁茂之际,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逆之则伤心”。七月、八月、九月是秋三月,是草木成熟、天气劲急之际,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逆之则伤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是冬三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应该“早卧晚起,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引自《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因地。地理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物产会对人之生活方式、生命健康保护产生影响。以饮食为例,在中华大地上就形成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大格局,具体到辣,又有湖南之香辣、贵州之酸辣、四川之麻辣、江浙之甜辣等不同。可见地理环境对人之健康、口味之影响之大,也是人们为养生护体而进行的饮食调节。

因人。理论是灰色的,然生命之树常青。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西方心理学将人之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建立在血液论的基础上,中国传统将人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类型的人,依托的是气形论。正如食物有寒凉温热平、酸甜苦辣咸、升降浮沉之别一样,在养生保健乃至诊治过程中,要做到因人而异。

与时偕行,因地制宜,因人为宜,是养生的关键所在。

0 阅读:0

乐萱评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