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为何如此消瘦,杨彪一语流传千古

古今论事 2025-04-01 10:26:51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其中实力最强者,当属曹操。这一切皆是因为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因此他身边聚集了大批人才。

而这些人才中,最令人惋惜的,当属杨修。因为他的才智世所罕见,就连曹操都自愧不如,而且这么聪明一个人,最后却把自己给作死了。这在三国历史上基本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出身名门,才高八斗,可惜不会做人

杨修出生于弘农杨氏,乃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杨震乃是东汉名臣,那句有名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便出自其口。而杨修的父亲杨彪更是三公之一的太尉,在朝中的地位可谓是贵不可言。

正因为有这么好的家世,杨修得以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资源。更让杨彪开心的是,杨修是个天生读书的料子,从小就表露出过人的才华。

因此,虽然杨修年纪轻轻,但是已经名声远扬,就连曹操都听说过他的大名。曹操因为惜才,特意安排杨修在自己身边担任主簿,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或者助理。杨修得以参与朝政。

让曹操意外的是,杨修的才能远超传闻,只要交给他办的事情,没有办不好的。因此曹操更加器重杨修,将他当做自己的心腹培养。

不过时间长了之后,杨修的缺陷也显露出来了,那就是不会做人。

有一次曹操驱车经过曹娥碑,杨修随行左右。只见碑上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

曹操问杨修:“知道这碑文是什么意思吗?”

换做其他人,肯定回答不知道了。毕竟要给领导显摆的机会不是?然而杨修却答道:“知道。”

而曹操也不按常理出牌,他竟然不知道碑文的意思,还示意杨修别说,让他好好想想。

直到马车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高呼:“我总算想出来了。”

接着,为了避免杨修尴尬(毕竟他让领导难堪了),曹操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不如杨修。很显然,曹操比他会做人多了。

还有一次,曹操兴建相国府有一段时间了,于是他前去检查进度,杨修自然随行。一番检查下来,曹操对于整个工程的进展还是很满意的,不过在临行之际,却命人拿来笔墨,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众人皆不解,曹操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哈哈大笑一阵后,扬长而去,只留下一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在那里讨论曹丞相这是何意。

曹操此举显然是打算等众人为此事犯难的时候,再跑来揭晓谜题的。说白了还是想显摆。

可惜杨修不懂事,这边曹操刚离开,那边他就泄露答案了。他让众人把大门改小一些。

众人不解,询问原因。杨修答道:“门字里面加个活字,不就是‘阔’字吗?曹丞相是嫌大门太宽了,你们赶紧改小一些吧。”

众人闻言,都称赞杨修的聪明。曹操就这样失去了一次显摆的机会。

还有一次,曹操叫众幕僚到他的书房商议事情。结果其他人都到了,曹操这位主公反而因为有事耽搁了。

众人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曹操,于是便开始闲聊、拉家常。这时,杨修见曹操书桌上摆着一盒桃酥,便不假思索地打开,拉着其他人一人来上一块。

桃酥在现在虽然不算什么稀罕东西,不过在1800多年前,那可是只有少数人有资格吃到的高级点心。大家一看,反正是杨修拿的,自然也就不客气了。

记过等曹操姗姗来迟,发现自己留着慢慢享用的一盒桃酥只剩几块了,脸色有些不好看起来,立刻问道:“这桃酥是你们吃的?”

众人一看,纷纷望向杨修,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这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就是要我们吃的。”

原来,他将‘合’字拆成了‘人一口’,意思是说,这一切都是曹操的意思,他们没错。

曹操虽然对杨修不爽,但是他这说法说得通,而且自己为了一盒桃酥,和一群幕僚闹得不开心,不划算,不能因此耽误了大事,这才作罢。

不过关于杨修的事情中,最有名的还是“鸡肋”的故事了,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导致杨修之死的事情。

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长期对峙,互相拿对方没办法,但是曹操的补给线太长了,这时间一天天拖下去,他有些撑不住了。恰好此时手下来问当晚的门禁口令,心烦气躁的曹操随口说了句“鸡肋”。

谁知,杨修听说后,立刻让手下开始收拾行李。手下觉得奇怪,便询问缘由,杨修答道:“‘门禁口令已经说明了一切。鸡肋这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们这边的补给已经有些吃不消了,最多还有一周,丞相大人就该下令撤军了。”

其他人听说了后,都称赞杨修聪明,于是纷纷开始收拾东西,为撤军做准备。

结果曹操巡视营帐的时候,发现了此事。杨修看透了他的心思,这是任何上位者都无法容忍的,于是以“动摇军心”为由,将其处斩了。

不过历史中,杨修并非因为此事而是。他的死,是因为触碰了曹操的底线,曹操必须杀他。

自作聪明,触碰曹操的底线,招来杀身之祸

不得不说,曹操的儿子中也是人才辈出,早年最受曹操看重的便是曹昂和曹冲。曹昂文武双全,综合能力最强,曹冲则是天降神童,未来不可限量。

可惜天妒英才,曹昂被曹操坑死,曹冲则夭折了。曹操这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曹丕和曹植中选择继承人。

曹植才华横溢,诗才无双。曹丕则比较平均,他也有才华,但是远不如曹植那么惊艳,不过他长期跟随曹操左右,处理政事的能力很强,是曹操的好帮手。

手心手背都是肉,曹操对于立谁做继承人,迟迟犹豫不决。

当时围绕着曹植和曹丕,朝臣也分成了两拨人。曹植这边是丁仪、丁廙、杨修这些文气很重的人,而曹丕那边则是司马懿、崔琰、陈群、吴质这些的谋臣。

双方你来我往,也算是斗得旗鼓相当。

对于大臣们站队一事,曹操是心里门清的,但是他也不点破,更不阻止。毕竟能够驾驭手下,乃是上位者很重要的一项能力。

至少在曹操这里,站队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很多人觉得杨修单纯因为站队被杀,这是不对的,毕竟曹植这边的大臣,被曹操处死的也就杨修一人了。

杨修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全是因为他触碰了曹操的底线。

由于曹植和曹丕都很优秀,曹操为了决定到底立谁为世子,也是煞费苦心,他曾经多次考验二人。前面说过,杨修是曹操的秘书、助理,再加上善于猜测他人想法,因此有机会提前知道曹操的考题是什么。

这就过分了,曹操费尽心思考验两个儿子,结果杨修轻飘飘地就把题目告诉了曹植。有时候杨修干脆连答案都提前写好了,交给曹植。

这就使得,绝大多数时候,曹植都能刚拿到问题,就能把答案给交上去。

这种事情多发生几次,曹操就不得不怀疑身边有人泄密了。

有一次,曹操为了考验两个儿子,派曹植和曹丕出城办事。然后怼城门官下令,不许让自己的儿子出去。

曹丕在城门官那碰了壁,直接回家了。而曹植这边却有杨修指点,直接将城门官杀了。

办完事情,见到曹操后,曹操问他,为何要斩城门官?不怕被治罪吗?曹植答道:“孩儿担心治罪,但是更打您耽误了父亲交代的任务。只要能替父亲排忧解难,即使被治罪又有何妨?”

对于曹植的表现,曹操非常满意,打算立他为世子。

那边曹丕暗中得到消息后,立刻急了。他通过安插在曹植身边的眼线,得知一切都是杨修的杰作,于是急忙跑到曹操面前,将此事给揭露了出来。

曹操自然不会听信他的一面之词,尤其是他和曹植是竞争关系。曹操派遣信得过的人,暗中查探此事,发现一切正如曹丕所言。甚至以前泄题的人也是杨修。这次,曹操是真的动了杀心。

杨修凭借一己之力,多次使得曹操的考验变得毫无意义,这不是他想看到的。他希望看到两个儿子的真正实力,这些谋士可以替他们出谋划策,但是做决断的必须是他们自己。

司马懿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曹操的很多用意难道他看不出来?但是他谨守谋士的本分,绝不越雷池一步。

反观杨修,此时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命不久矣,依然我行我素。有一次,他和曹植一起宴饮,两个人有些喝多了,就在城中驾车横冲直闯,不顾门禁冲出司马门。

这还没完,杨修借着酒意,说了曹操的儿子曹彰不少坏话,嫌曹彰只会带兵打仗,是个莽夫。此事也被曹操知道了。

曹操借着此事将杨修治罪处死,杨修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

杨修他爹才是真正的老谋深算

杨修死后,曹操心里那叫一个舒服。不过紧接着,他就开始为一件事情发愁了。

前面提到过,杨修的父亲杨彪乃当朝太尉,弘农杨氏也是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在朝堂上很有话语权。曹操处死杨修,会不会和杨彪乃至杨氏一族结怨?

为了试探杨彪,有一天退朝后,曹操特意问杨彪:“老杨呀,几日不见,你为何如此消瘦?”

《后汉书》记载: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

这不明摆着嘛,人家儿子刚死,杨彪自然忧伤过度,以至于消瘦。

而以曹操的性格,甭管怎么回答,都不合适。说因为思念儿子,曹操会觉得杨彪对他怀有恨意。如果避开杨修之事不提,曹操又会觉得杨彪的反应不真实,必定有所图谋。

但是杨彪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这就涉及到历史典故了,

金日磾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由于他本是匈奴人,对匈奴的情况很熟悉,因此受到汉武帝的重用。

为了表示亲近,汉武帝让金日磾的两个儿子留在自己身边,他们经常逗汉武帝发笑。金日磾曾经因为两个儿子不懂规矩而斥责他们,反倒是汉武帝劝他何必对小孩子那么严苛。

后来两个儿子长大后,行为不端正,常常私下与宫女往来,恰好被金日磾给撞见了。金日磾一怒之下,拔剑刺向儿子。

杨彪言下之意:杨修有此结局是自找的,怪不得别人,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既说明了自己忧伤过度的事实,也指出此事不怪曹操,要是杨彪早点发现杨修的毛病,肯定会学金日磾刺子的。

姜还是老的辣,杨彪一席话,他和杨修高下立判。都说“难得糊涂”,越是有本事的人,越要会伪装自己,否则便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像杨修一样。

0 阅读:7
古今论事

古今论事

伍书逸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