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韩信是流传千古的战神,可很少有人了解他和刘邦之间有着这般繁杂的情感纠葛。在那个豪杰纷纷涌现的时期,韩信原本只是个普通人,却创造了“打仗一定胜利,进攻一定攻克”的传奇,帮刘邦夺取了大半江山。但是,这位曾威风凛凛的战神,到头来竟然是以“被女人害死”这样悲惨的方式结束了一生。
有人讲,要是当年韩信依着蒯通的计策,趁着项羽和刘邦相互争斗的时候背叛汉朝自己称王,肯定能够把天下分成三份。然而韩信却决定忠心不二,就算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他还是把项王部下的“一个执戟郎将”和汉王的“给予衣食的恩情”进行对比,坚决地放弃了叛变的可能。
到底是啥,能让这位善于谋划的兵仙,在重要抉择的关头变得这般迷茫呢?
【一、战神崛起:从市井草莽到封王拜将】
大家都知道韩信是个战神,可没多少人清楚他早年在淮阴那地儿是出了名的“街头混混”。那时候的韩信,天天把长剑别在腰上,在集市里到处溜达,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在公元前 209 年的某一天,淮阴城东城集上出现了一件让全城都为之震动的事儿。一个屠户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求韩信从他的胯下钻过去,以此来羞辱这个被认为“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围观看热闹的市民都觉得韩信会拔出剑来跟对方较量,然而,他却毫不迟疑地弯下身子钻了过去。就这一钻,竟然造就了日后“胯下之辱”这一流传千古的美谈。
当韩信在街头巷尾闲晃的时候,项羽和刘邦的力量已经慢慢壮大起来。韩信一开始投靠到项羽那儿,仅仅当了个持戟郎中,这连个正规的军队职务都算不上。项羽手下的将领们都讲他是个“小人物”,根本没什么了不起的。
转机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韩信离开了刘邦的营地,想要去别的地方。这情景恰好被萧何瞅见了。萧何赶紧给刘邦报告,还自己在夜里急急忙忙地去追赶。这就是后来人们常常谈论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事儿。
第二天一大早,萧何把韩信带回来的时候,汉营里一阵惊叫声响起。瞧那韩信,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腰上挂着一把满是锈迹的长剑,看上去和一般的读书人没啥区别。刘邦仔细询问他的出身和过往,韩信竟然直接说自己是在项羽的军队里不被重视,所以才跑来投奔的。
“这人有当王的模样!”萧何向刘邦推荐说。刘邦却不太相信,让韩信先带五千士兵,看看他的本事。
就这五千人马,韩信那可是运用得极为巧妙。他让士兵表面上修整栈道,实际上却暗中从陈仓出兵,一下子就把秦军的防线给攻破了。这场战斗,不但彰显出了韩信的军事本领,还让他得到了刘邦的器重。
在公元前 205 年,刘邦于南郑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拜将典礼。他亲手给韩信穿上红色战袍,并赐予上将军的大印,要知道,这可是仅低于王侯的尊贵职位。就这样,韩信一下子变成了汉军的统领,踏上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且威风凛凛的征程。
自此,往昔在市井中晃荡的失意青年,转而成为了汉军的统领。他带领军队向北进发,夺取城池,占领土地,打仗如有神助,替刘邦拓展疆土。仅仅两年的时间,韩信就从一个不被人知晓的普通人,蜕变成了让诸侯畏惧的大将军。这样富有戏剧性的人生变化,就连曾经让他从胯下钻过的那个屠夫都难以置信。
【二、军事奇才:战神韩信的辉煌战绩】
韩信刚开始掌管兵权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就是个只会在纸面上谈论打仗的人。可谁能想到,这个刚成为汉军统帅的人,刚上任就表现出了让人吃惊的军事才能。
公元前205年的深秋天里,韩信带领军队从函谷关出发,打算向北去攻打三晋那片地方。那时,各位将领都提议走大路,觉得秦军早就已经在那设置了防御。可韩信却跟平常不一样,挑了一条差不多没人走的山路,那就是陈仓古道。
这山路很不好走,特别崎岖,刚下完一场大雨,路变得泥泞得很。韩信让士兵们白天在主道上大肆修建道路,可到了晚上,却偷偷从陈仓古道行进。等秦军察觉到的时候,韩信的大部队已经绕到他们后边去了。这就是有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一战获胜后,韩信没有停下脚步。他带领军队接着向北行进,没多久便碰上了最为强劲的敌手——赵军的主力部队。那时的赵军多达二十万人,屯扎在井陉口,把控着险要的地势。然而,韩信手下仅有三万精锐士兵。
面对这般巨大的实力差别,韩信施展了一个让后人惊叹的策略。他吩咐兵士们背靠河水列阵,把辎重粮草统统烧掉,只给每名士兵留存一天的食物。将士们这下清楚了:这是要他们要么获胜,要么战死。
当赵军对汉军的此种举动感到惊讶之时,韩信又调遣两千轻骑,带着赵军的旗帜,悄然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在双方激战正烈之际,这支奇军猛然现身,敲响战鼓,呼喊声震彻天地。赵军遭到前后夹击,瞬间陷入混乱,二十万的大军居然被区区三万人给打败了。
这一役,韩信以弱胜强,声名远扬。当时在那儿的赵军将领慨叹:“这哪是打仗呀,简直就是下棋嘛!”
拿下赵国以后,韩信一点都没骄傲。他紧接着就带领军队往东进发,接连打败了燕国和齐国。就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韩信就占领了很大一片地方。那时候的诸侯们都纷纷表示:“韩信的打仗方法,着实是高深莫测啊。”
在韩信手底下当兵的那些老兵们都讲,跟着韩信去打仗,压根儿不会觉得发怵。为啥呢?因为韩信每次排兵布阵,老是能够预先判断出敌人的动向。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兵法注重的是要出乎敌人意料,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动攻击。”
在楚汉相争最为激烈的当口,韩信立下了一件非凡的功劳。那时,项羽在垓下和刘邦僵持不下,局面陷入胶着。韩信机智地指挥军队,对着项羽的军队唱起了楚歌,致使楚军的军心产生了动摇。这“四面楚歌”的谋略,变成了击垮项羽的最后致命一击。
在当时的汉军将领里头,会打仗的可不只韩信一个。然而像他那样,每次打仗都能获胜,进攻必定能攻克城池的人,那可是找不出第二个来。刘邦曾经当着众人的面称赞道:“韩信指挥军队,兵越多越好。”这话虽是表扬,可也说出了韩信与众不同的用兵方法:兵多不是事儿,关键是怎么把这些兵给用好了。
正是凭借这般出众的军事才能,韩信获封了“战神”的名号。但是,谁又能料到,这位威风凛凛的战神,最终竟会惨遭兵权被夺,落得个凄惨结局呢?这里面,究竟存在着何种纠纷呢?
【三、隐藏危机:君臣关系的微妙变化】
大家都觉得韩信是战神,然而在他最为风光的时候,君臣之间的关系裂缝其实已经开始出现了。在公元前 203 年的一个深秋时节,韩信派人给刘邦送去一封信,想要刘邦封他为齐王。这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封信,却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
那会儿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成天为粮草的事儿犯愁呢。这时候韩信来了封信,刘邦当时就火了,拍着桌子喊道:“他难道不清楚朕这会儿正危险着呢吗?”边上的张良却劝说道:“韩信已经占据了齐地,要是不封他,恐怕会有别的心思。”
这番话点明了问题要害。韩信在齐地手握十万兵马,要是不顺着他,那结果不堪设想。刘邦最后同意了韩信的要求,不过从此对这位有功之臣增添了不少防备之心。
齐王的封号被韩信拿到后,他干的头一件事,让好多人都特别吃惊。他没借着这个机会去壮大自己的力量,倒是把自己的一部分兵权还给了刘邦。让人更想不到的是,他还把以前在淮阴时给他饭吃的漂母给找了来,给了她很丰厚的报答。
当时这一行为引发了诸多议论。一部分人觉得韩信是在向刘邦示好表忠心,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是故意装样子。然而,谁也没料到,恰恰是这种对恩情的看重,致使韩信在政治角逐里处于劣势。
公元前 202 年的春天,刘邦在定陶摆宴款待众臣。酒喝了好几轮后,有个将领猛地站起来说:“韩信对以前的人那么讲义气,很难保证他不会对项羽的旧部手下留情。”这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很吃惊。虽说韩信没在这儿,但这言论很快就被他知道了。
韩信赶忙让人送来了一份名册,其中仔细写着他处置项羽旧部的情况。但是,这名册不但没消除刘邦的疑心,还使他更为戒备。缘由是名册上的那些人,多数都被韩信安排了重要职务,并非被处决或者流放。
就在这年冬天,刘邦举行军事会议,商量怎么划分新占的地盘。韩信提议依据各个将领的功绩大小进行分配,这提议原本挺合理的。然而刘邦却讲:“奖赏功劳,还得考量忠诚呢。”这话虽说没挑明,可在场的人都清楚得很。
让韩信压根没想到的是,他手下的那些老部下逐步被调走了。一开始,管粮草的被弄到边上去守边,随后,负责传令的也被派到了远处。等韩信察觉到情况不对的时候,他身边的亲信没剩下几个了。
在公元前 201 年的时候,情况变得越发清楚了。韩信虽说顶着齐王的名号,可实际上到处都受限制。就拿他想去自己的封地巡查这事来说,还得事先把行程给报上去。有一回,他病了好久都没好,派人去请医生,结果被告知得先通报才能出城去。
想当年那威风凛凛的战神,现今居然连自身行动的自由都没法保住了。眼瞅着以前的那些部下陆续离开,韩信总算明白,他跟刘邦之间的矛盾,已然不可能消除了。
某天,萧何来看望韩信,聊天时说起了当年在月下追他的那档子事。韩信感慨地说:“要是早知道会是今天这样,当初干嘛要留下来呢?”这话没多久就被刘邦知道了,这又成了日后整治韩信的一个由头。
【四、错失良机:蒯通献策与韩信的抉择】
大家都觉得韩信错过了能三分天下的好机会,可没多少人清楚在那个狂风暴雨的夜里,蒯通跟韩信讲了啥。话说在公元前 203 年的暮秋时节,蒯通顶着大雨赶到韩信的营帐中,给出了一个完全能够左右历史发展方向的提议。
“将军,您清楚当下天下的局势吗?”蒯通直截了当地发问。他表示,项羽虽说勇猛,但被困在垓下;刘邦虽说人多,可却被围于荥阳。在这个时候,韩信掌控着齐地的精锐兵力,是完全能够抓住时机行动起来,进而占领中原的。
不仅这样,蒯通还拿来了一份详尽的行军安排。他表示:“将军要是当下出兵,三个月就能拿下三晋之地,半年就能掌控整个中原。那时候,项羽和刘邦的军队都已疲乏,将军就能轻松应对,从中获得好处。”
当晚在军帐里,蒯通讲了整整两个时辰。他把当时各路诸侯的兵力安排都给列了出来,对各个要塞的防守情况摸得透透的,就连粮草运输的路线都算得明明白白。
帐外大雨如注,帐内火把噼里啪啦地响着。韩信听完蒯通的一番分析后,沉默了许久。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讲出了那一句千古流传的话语:“汉王对我恩情深厚,要是背叛他,不但不讲义气,而且也不吉利。”
蒯通听闻后特别着急,赶忙劝说道:“将军您难道不记得往昔在淮阴那会儿的失意状况了吗?当下可是极其难得的好机会,要是错过了,恐怕以后就再也没有了!”
就在这当口,营帐外面传来一阵匆忙的脚步声。原来是探子来禀报,项羽差人送来了打算结盟的密函。函里讲,倘若韩信乐意出兵帮忙,项羽甘愿把中原的地盘全都给韩信。
面对项羽抛来的好意,韩信的反应让人意想不到。他当即写了回信,拒绝了项羽的提议。不光这样,他把项羽的密信完整地交给了刘邦。
后来有人问韩信,咋就不接受项羽的提议呢。韩信回答:“项王对我也就当个执戟郎,汉王可是把我当国士相待。情义这俩字,我咋能忘了呢?”
当这话被刘邦知晓后,他并没有因为这个就降低对韩信的猜疑。恰恰相反,他对韩信的防范变得更为严密了。在他的眼里,一个连项羽那样的引诱都能够予以回绝的人,肯定有着更为宏大的企图。
公元前 202 年初,项羽已然失势,天下即将平定。在一天的深更半夜,蒯通又一次前来,讲道:“将军要是早些听我所说,哪会落到如今这般地步?”韩信叹气回应:“事情都到这地步了,别再讲这个了。”
谁能料到,当韩信觉得自己用忠义回馈刘邦之际,一场更为巨大的风波已然在暗地里悄然形成。那些他予以回绝的机遇,那些他选择舍弃的可能性,往后都会变成他的梦魇。
曾经蒯通提及的“千年难遇的时机”,此后确实再也未曾有过。而韩信,这位往昔威风凛凛的战神,不久后便会步入他人生中最为黑暗的阶段。
【五、悲剧结局:一代战神的最后时光】
大家都知道韩信在长乐宫被杀,可不清楚在此之前,他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变故。项羽在垓下战败后,韩信的齐王头衔变成了楚王,看上去好像是晋升了,实际上这里面大有文章。
公元前201年的某天清晨,韩信接到了一份从长安传来的诏书。这诏书让他马上出发,到定陶去商量事情。一般来说,像这种军政方面的重要事务,应当是派专门的人来送诏书,而不是普通的信使。韩信心里觉得有点奇怪,不过还是动身前往定陶了。
抵达定陶后,韩信察觉到城内情况不对劲。街道上到处都是刘邦的亲卫军队,城门的守卫人员比往常多了好几倍。尤为奇怪的是,按说该在城外安营的骑兵,居然全都被调进了城里。
城门口的守卫告知韩信:“陛下于东城楼商议事情,让将军赶快过去。”韩信到达东城楼后,并未见到刘邦。就在他打算转身走的时候,猛然间从各个方向冒出许多兵士,把他给围了个严实。
原来呀,这是个特意谋划好的陷阱。刘邦早早地就把韩信的亲信逐个调走了,就等他自己一个人进城呢。结果,这位曾威风凛凛的战神,兵和卒一个都没折损,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被抓住了。
韩信被捕后被带到了刘邦跟前。刘邦拿出一封密信,声称此为韩信和燕王臧荼来往的凭据。韩信压根儿没瞧,心里就明白这是被人诬陷了。然而,他啥也没讲,只是静静地把腰间的印绶取下来,递给了刘邦。
让人没想到的是,刘邦没有马上把韩信杀了。反倒是,他让韩信有个“自我救赎”的机会。只要韩信拿出一个可以表明自己忠心的东西来,就能保住自己的命。
韩信赶忙派人奔回楚国,把他极为信任的将领钟离昧的脑袋给取了来。这一做法确实让刘邦有所触动,因而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虽说性命保住了,可自此以后,他的所有军权都没了。
不过,这般受辱的日子没持续多长时间。在公元前 196 年的一个冬夜,风雪漫天,萧何忽然前来,称皇上有要紧事商量。韩信尽管觉得这事有些奇怪,但念及萧何当年曾月下追他的那份情,还是跟着萧何去往了长乐宫。
谁能想到,韩信刚进皇宫大门,迎接他的竟是吕后的侍卫。这些侍卫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给抓了起来,连审问的环节都省了,直接在宫里就把他给杀了。韩信临死的时候就说了这么一句:“我不怨死,我就怨自己没听蒯通的话呀!”
韩信离世后,他的家族也跟着遭了殃。三族连坐的命令一颁布,往昔声名赫赫的淮阴侯府,刹那间化作了一片荒芜之地。那些往昔追随过韩信的将领们,个个都像被吓住了似的,再也不敢提及这位昔日主公的名号。
就这么着,一代战神倒下了。从他被抓住到最终丧命,也就短短四年罢了。这位往昔威风凛凛的大将,到最后连个替自己申辩的机会都没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