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僵持后,12月19日,中方同意德国、瑞典、芬兰三国派代表登船协助调查。此前,"伊鹏3号"从俄罗斯港口起航,之后,芬兰至德国的1200公里海底电缆和立陶宛至瑞典的218公里海底电缆相继出现故障。
这两条电缆的断裂时间恰好与"伊鹏3号"的航行轨迹重合,这艘中国货轮就这样成为了“目标”。谁在暗中破坏波罗的海的水下电缆?一艘停泊在瑞典与丹麦之间海域的中国货轮"伊鹏3号",究竟是这起事件的嫌疑对象,还是另有隐情?
德国和芬兰之间的海底电缆自2016年起运行,是北欧、中欧唯一的海底通信线路,对区域通信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连接瑞典到立陶宛的海底电缆虽然长度较短,但同样是区域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基础设施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欧洲能源安全和通信安全,正是因为比较重要,才引起了四国注意。
与30年前的"银河号"事件相比,这次事件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上世纪90年代,"银河号"被美军舰船和飞机包围,被迫在第三国接受检查。而这一次,即便欧盟官员多次强调电缆遭到人为破坏,德国、瑞典、芬兰、丹麦四国却始终没有强行登船检查,仅派出公务船只远距离跟随。
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强大了,中国在外航行的船只主权属于中方,任何国家如果强行登船,相当于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波罗的海的地缘战略价值也很重要,作为连接北欧与中欧的关键水道,它是九个沿岸国家的共同海域,更是北约重点布防区域。2022年9月的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就发生在这片水域,这片水域虽然水面平静,但水面下各国的设备敷设相当有分量,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多方注意。
在这场较量中,中方主动让"伊鹏3号"在卡特加特海峡抛锚停泊,同时开展调查工作。四国代表获准以观察员身份登船,也就是说,主动权仍然在中方手里,相关国家并没有检查的权力,只是辅助、观察。这种处理方式,为国际海事纠纷树立了新范例。
这件事已经充分说明了一点,只有国家强大,才有话语权,才不会受到别人的强迫。以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来看,在处理类似事件时,各国都必须充分权衡利弊。从单边强制逐渐向多边协商过渡,这种转变体现了国际关系的成熟。特别是在处理涉及主权的敏感问题时,各方都更克制,更倾向于沟通、协商。
12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态,他强调中方愿本着开放、合作、专业、客观原则,与各相关方共同查明事实真相。中国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中方愿意一定前提下积极配合,也希望能够查明真相。中方的态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欧盟方面也对中方的处理方式表示认可。
在技术层面,海底电缆的损坏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需要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鉴定。数字化证据的收集和分析,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这些都对国际海事调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外交层面看,这次事件的处理创造了多边协商的新模式。观察员制度的引入,为平衡各方利益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做法既保证了调查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又维护了各方的尊严和权益。
随着海洋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类似的海事纠纷可能会增多。建立更完善的多边协商平台、强化危机预防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伊鹏3号"事件的处理经验,将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海事治理秩序提供重要启示。
在国际海事纠纷中,技术因素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未来的海事调查将更多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这要求各国加强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合作。同时,建立统一的国际海事调查标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样才能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参考资料:
瑞典要求中国配合调查海底电缆被切断 中方:愿同相关国家合作查明真相——中国新闻网2024-11-29 16:19
瑞典称中方正在调查海底电缆切断事件相关船只 外交部回应——青瞳视角2024-12-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