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加入华为后,我来到北研所,成为了一名固网PSE(产品支持工程师)。在GTAC(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待了半年多,我逐渐产生了危机感。作为新人,我害怕自己一直原地踏步,也渴望能拥有自己主导的领域。
我开始不定期找主管“花式表白”,希望领导看到我这颗渴望更多挑战的心,能帮我留意安排。终于,我等到了一个机会,有一位同事即将调出,需要人接任他的岗位。
得知消息后,我兴奋不已,借着中午吃饭的间隙,我再次向主管表明心迹,小心翼翼地问:“领导,我是真的很想挑战下自己,能不能让我来负责中东区域的技术支持?我一定会努力做好!”没想到领导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个月后,我成为了中东区域技术接口人。
过了很久,大家有一次聊起这件事时,领导才对我提起,将区域接口人这个位置交给一个新人,其实他当时还是有些担心的,但被我这份执着和担当打动,觉得小伙子能有这样的信心和勇气难能可贵,作为主管一定要大力肯定和支持。
“你到底行不行,不行换个人吧”
怀着对领导的感激,我还没高兴多久,结果一丢掉“保护伞”成为独立接口人就与残酷的现实撞了个满怀。不同产品、不同场景、不同组网的问题接踵而至,很多问题我之前见都没见过,更别提有什么解题思路了……
“要是此时我能独当一面,干净利落地把所有问题解决掉该有多好啊!”我暗暗渴望着。然而现实往往是,每次只要一出现新需求,我都会心惊胆战,怕接、不敢接,却又不得不接。更要命的是,即使接了,我也很难快速满足客户的需求。
这天,X代表处的工程师找到我,他上报了一个网络问题并告诉我:“现网业务受到影响,需要立即解决。”我一看,与它相关的所有理论知识在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清晰,那些原理我是多么地熟悉啊,可一到实践中,无论是报文在现网的部署、产品内部的转发实现或是报文日志的解析,都让我手足无措,理论知识与实际现网的差别太大了……
客户要求快速解决问题,可我当试图澄清问题现象、做出初步分析时,却因为缺乏经验,无法快速锁定关键路径,根本找不准问题根源……一线同事们顶着巨大的客户压力,没时间等我慢慢分析,终于失去耐心爆发了:“你到底行不行啊?不要浪费时间,不行就换个人吧!”
一时间,我不知所措,只好去找研发求助。研发同事劈头就问:“什么问题?影响什么业务?发生在什么时间点?基本信息是否收集?”我顿时哑口无言,只能讷讷答道:”还没有,一线直接要求研发团队支持……”同事半调侃半认真地说:”你不能只做个二传手啊!连现象都搞不清楚,怎么定位问题?”一番话说得我面红耳赤,“二传手”的字眼更令我如芒刺在背,我伫立在原地,这些天四处碰壁的沮丧和委屈一股脑涌上心头……
这件事情像横亘在我面前的一座大山,如果无法将它妥善解决,我这只新晋菜鸟,可能还没起飞,就得铩羽而归了。“当务之急还是先解决眼下的问题,剩下的,我再慢慢改进吧!”我整理了下心情,重新鼓起勇气,再次协调各方沟通梳理,将问题定位清楚,最后通过远程登录网络的方式,终于顺利解决了问题。
我松了口气,这个时候再静下来想想,有那么难吗?好像也不是。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一线工程师,每天顶着巨大的客户压力而“家里人”却不给力,我也一样会着急上火的吧。“不行,我得赶紧学习,把业务能力提上来。”我心想,成长的道路需要时间,但更需要主动与努力。
我开始主动协助研发团队搭建实验环境,模拟现网常见问题,熟悉不同的组网和业务部署环境。白天我见缝插针,利用中午吃饭的间隙,拉着同事们交流业务;晚上我加入研发每日专题的分享与讨论,一待就到很晚……
虽然辛苦,但收获颇丰。身边每位同事都成了我的“流动教师”,有问题能及时得到解答,这极大程度上节省了我自己闷头琢磨的时间,帮助我快速积累了实际现网的技术经验。随着和大家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合作也变得更加融洽。业务掌握扎实了,我在工作中也逐渐得心应手,为接下来去一线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对症下药,才能保证疗效
2013年8月,我迎来第一次外派,来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开启了MTAC(马来技术支持中心)的四年之旅。
当时,MTAC刚刚成立,一切都在摸索阶段,业务运行几个月之后,一些交付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Y国客户向我们抱怨:“华为的工程师不熟悉网络组网和业务部署,针对出现的问题现象往往需要反复澄清,处理效率低下。”
虽然我们马上做出各种调整,想通过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先提升内部本地员工技术能力。但这个方式见效太慢,仍然无法令客户满意。我心里十分着急,如果得不到认可,客户就不会愿意将业务集中到MTAC远程交付,而我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表面上看我们遇到的是技术问题,可实际上呢,这事的本质是什么?”我拉着团队反复讨论,会上,一群人愁眉苦脸、冥思苦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希望从对方脸上看到答案。忽然,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是不是我们和客户相互不了解,互相不适应对方的工作方式?”如同去医院看病,客户不了解TAC的技术维护能力,就像病人不了解医生的水平,很难产生信任;而我们又尚未深入了解客户,没能针对客户特征“对症下药”,客户差异化的特性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对我们有意见。
“既然这样,那不如建立一个能够贴近客户、更懂客户、能够按照客户习惯实现差异化交付的组织吧!”反复论证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大家决定就这么干。
2014年年中,差异化交付的组织SPOC(单点联系,即国家接口)正式成立了,由我来担任SPOC总负责人,代表TAC对口客户。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有些打鼓,这还是头一回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摸着石头过河,边想边干吧,先成立团队,再一起商量着往前走。”我选了一批组织和沟通能力较强的人,分别负责客户群的业务接口、客户界面的问题管理、客户满意度管理等。
但是,问题又来了——组织有了,头衔有了,从何处着手? SPOC具体要做什么,执行层面的工作如何开展……
好在有第一次从菜鸟变熟手的经验,我这次也不发怵了,“没事!要搞清楚这些问题,不能闭门造车,腿要勤、嘴要勤、笔要勤。”我心想,既然是Y客户首次反馈的问题,那就先以Y代表处作为样板点,跑动起来,多调研、多分析需求,从实际情况中多总结提炼,再建立模型和执行的Checklist,向其他国家推广复制。我决定一试。
积极跳出圈,才能逆风翻盘
8月,我乘车赶往Y国华为代表处,在我预先拟好的访谈名单里,不仅有代表处的交付运维主管、维护经理和工程师骨干,也有客户的高级运维经理、运维总监等,我想着,这样维度不同,听到的诉求也会更全面。
去拜访的时候,大多数客户都非常友好,咖啡厅里氛围融洽,聊得更多的是我们做得好的一面。然而我听说有一位客户是“出了名的”要求严苛,我最想听到他的意见,哪怕是批评也行,他的话一定是最一针见血的,对我们而言是难得的苦口良药。
果然,见面一聊,客户就直接问:“你的工程师,我连面都没见过,我怎么放心把业务交给你们?”“远程化、集中化交付虽然不像本地化交付那样人都在现场,但我认为它有很大的优势,首先是效率的提升。我们有专门的工具平台,项目全流程端到端可视,同时团队有专人进行各个环节跟踪管理。”我举出物流公司的例子,客户一下就明白了,听得饶有兴趣。“其次是技术能力更强。线上的专家平时接触的业务面更广,见得多、处理得多,他们的经验就越老道,处理问题也就更快速精准,医院有名的专家门诊也是这个道理。”
这次的访谈结束后,我心里清楚,尽管客户已经初步了解和认同,但如果真让客户愿意主动把业务交给我们,还是得用实际成绩证明。
我一页页解读了客户的所有合同文档,客户的维护业务范围、要求,双方的责任矩阵,以及客户的底线和期望逐渐从模糊变得清晰,这对我们深入了解客,构建有针对性的组织方案、角色定位设计方案大有帮助。
有一天,代表处告诉我,他们马上要组织一场客户界面的服务业务研讨会。我一听,心想,“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把握好了,一定能增进客户对我们的信任。”我连忙申请了一个给客户汇报的专题。经过好多个奋战到深夜的内部评审、模拟和推演,优化迭代了无数个版本,我拿着打磨出最终版本的“大作”,已经想好了如何为客户呈现最完美的一面。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二天,客户们的各类问题还是纷至沓来,一连串的连环发问令我应接不暇,手心都有些冒汗了。
“TAC的工程师负责十几个国家的问题处理,如何让TAC像本地工程师一样更熟悉我们的网络?”“本地工程师更熟悉业务,沟通也更顺畅,相比之下TAC工程师的优势在哪里?”TAC有主备热线,一旦热线被占用或者当地出现大面积网络中断,如何确保你们的事故恢复不受影响?”
……
我匆匆做下重点记录,看着满满的几页问题,很庆幸自己幸亏来了。如果我不来,怎么能了解到客户真实的声音呢?这些都是宝贵的一手资料。
会后,为了让客户看到我们真诚的工作态度,我将这些问题整理好,附上详细的分析思考和解决方案,诚恳地向客户表示感谢,并将它们作为我接下来带领团队重点改进的方向,邀请客户年底审视改进成果。
在返回马来西亚的汽车上,我背着这厚厚一叠资料和采访记录,顿觉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因为这带回来的是客户对我们的期望。
回来后,我将资料和问题整理归类,仔细分析需求,这下瞬间清晰了很多。不熟悉客户网络?我马上组织内部进行客户网络拓扑学习,安排工程师实地支持项目,在实战中磨炼;不了解客户处理问题的习惯?我把所有提过问题单的客户梳理一遍,标识出每个客户的问题处理方式和类型,再针对性提供解决办法。
渐渐地,无论客户是技术细节型、学习型还是关注合同契约型,我们都有了专项工作法,再也不会手忙脚乱地应对了。而我也输出了SPOC项目运作3阶12步运作指导,帮助团队实现差异化的业务交付。
慢慢地,客户开始愿意将问题集中到TAC处理,业务集中化率从30%~40%逐渐提升到98%以上,我们收到了很多来自客户和代表处的感谢信,表达对网络告警迅速清理、故障快速恢复的感谢。
从2015年到2016年这期间,我和团队一起将在Y国试点取得的成果及经验,逐渐向其他代表处和客户复制推广,这个方法反响不错,获得了区域内客户的接受和认可,这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这四年里,我迅速成长起来,担任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我从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心里总觉得天高海阔,没有挑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这段岁月教会我跳出原来的技术圈子,学会站在技术和岗位之外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不管什么难题都会“柳暗花明”。
随着TAC业务走上正轨,此时,我内心开始向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萌生了想去未知领域闯荡一下的想法,“去代表处闯闯,说不定有更大的机会和惊喜在等着我!”
“有他在,我放心”
2017年,我转到S国负责维护业务兼E系统部项目经理。S国是区域的高端市场,节奏快,客户业务专业,技术要求不亚于欧日等市场。
落地没多久,系统部领导问我:“现在正是项目关键时期,你能尽快把维护工作接起来吗?”我虽然一口答应下来,但由于缺乏高端市场经验,随着客户经理去见客户时,基本上插不上几句话。
正当我感到苦恼的时候,同事对我说了一句:“网络安全无小事,客户的事情,再小都不算小。”这一下子提醒了我——“那不如就从小事做起,捡起当初菜鸟时期的韧劲,拿出空杯心态再去找找机会吧。”接下来的每一天,我都会跑去客户的办公楼蹲着,跟着客户和工程师一起办公,在大家面前“刷脸”直到混到脸熟;如果碰不到客户,就和工程师一起下站去机房,了解客户的运维情况。
可能是我每天狂刷存在感起了作用,原来静静躺在通讯录里客户的名字,有一天突然响了起来:“能过来下我办公室吗?有个事情要跟你商量。”客户想起我来了。后来,只要客户给我打电话,不管我当时人在哪儿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就像一场及时雨,一次两次及时可能没什么,但我总能以最快速度响应,客户开始慢慢觉得我这人做事靠谱;又看到我永远把他的需求放到最高优先级处理,上午交到我手上的事情绝不会被拖到下午,最后,客户被我打动了,有一次还跟大家提到我,说:“有他在,我放心。”
后来这位客户在项目推动过程中,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甚至在项目需要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节日休假,跟着我们一起加班。那一刻真的很感动,我的真心换来了客户的真心。
一段时间后,我注意到客户设备大多数故障都发生在晚上,恢复时间很长,客户运维主管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款设备单板故障率很高,远超出全球备件坏件率平均值。选取部分站点进行勘测后,我发现这些设备机房环境条件较差,不封闭,没空调,作为海边国家,常年高温、高湿、高盐,设备易受腐蚀。
“将客户的网络当作是自己的网络看待,保障客户网络稳定运行是首要的。”我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由我们提供单板物料,客户提供人力和分包资源,进行现网的替换;另一方面,治标还得治本,我们向客户建议,提出可以利用旧有机柜,将替换好的设备安装在这些机柜中,尽量避免受环境影响。后来事实证明,这个举措极大程度上帮助客户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
最终我们只花了3个月就完成了全网设备单板替换,并让它们住进了遮风挡雨的“屋子”里。客户非常满意,有史以来第一次给华为发了表扬信:“感谢华为维护团队的帮助,主动识别网络中的潜在风险并提供应急方案,成功解决网络隐患”。这给了我初到S国以来首站告捷的喜悦,也使我更加相信,只要你真心待人,客户会被打动的。
客户说,“We are one team”
转眼到了2018年,美朝领导人会晤在S国S岛举行,S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区,碧海白沙,绿茵婆娑,常年拥有大量的外国游客。
然而这个美丽的岛屿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过去几年间,跨海光纤经常被施工挖断,恢复一般需要耗费10小时以上,随着网络瘫痪,大量外国游客和岛民的手机瞬间成了一块板砖。
客户常年为此头痛不已,试过很多方法却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团队主动联系客户,表示华为愿意提供网络保障。客户高层一听非常高兴,立即同意让我们来干。
我们预计到因为峰会举行会带来高密度人流,对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于是拿出“1+1”模式解决方案:主链路(光纤链路)+辅链路(微波链路)承载流量。万一情况真的发生了,华为独有的大容量IP微波设备,能够在S岛和陆地之间建立起通信链接,一旦业务中断,可实现3分钟内迅速恢复。
这个方案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在整个大会期间,我们为客户提供了安全的网络保障,为大会顺利召开保驾护航。紧接着,它也经受住了岛上举办的另一个重要会议的考验。大会过后,客户专门给我打了这样一个电话:“感谢华为如此帮助我们,Very good , we are one team!”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可能再也没有什么语言,比客户亲口说出“我们就是一个团队”更动人了吧。
回顾过去这八年的时光,我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止脚步。当初还是一名应届生“菜鸟”的追风少年,逐渐成长为追梦老将——从GTAC工程师、MTAC固网产品线主管到SPOC负责人;重新起航,又转身成为代表处项目经理、维护主管,收获了公司“金牌个人”、“金牌团队”等荣誉。“勇于不断主动挑战”是我的人生信条。
直到今天,我也始终感念主管当时对新人坚定无私的支持,对公司给予如此广阔的成长平台心存感激。新时代,新使命,期待我的下一个转身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