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研考结束,新传专业真题陆续放出。
新京报传媒研究的稿件“命中”了多少真题?一起看看就知道。
01北京大学新传学院:
【专硕-论述】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实践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他”来了,媒体人你怕不怕?》(节选)
2023-08-25
在虚拟人“入职”高峰的传媒行业,不少“圈外人”好奇传统媒体人是否会感到“亚历山大”。
首先,行业内外都在讨论“虚拟媒体人会不会让传统媒体人下岗”。实际上,传媒业内普遍认为,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这只是人机共存状态下的分工问题。
王恺一在和“AI小贝”携手工作后的感受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机器和技术是服务于人的,重大的决策还是人来决定,他们只是工具。”
▲贝壳财经记者王恺一与“AI小贝”
其次,新闻传播是一个对技术很敏感的行业,技术的演变往往会带来生产力的大变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如今的“虚拟数字人”无论是从仿真度还是交互感,都比过去有着更好的使用体验。但即便如此,在对新闻事实的处理、对新闻当事人的共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都很难取代人类。
最后,无论是否存在“下岗”的担忧,“虚拟数字人”仍旧会给媒体人以压力。王恺一对记者表示,“我们需要有一种紧跟快速发展的时代、快速掌握前沿工具的能力,可能在未来我不会被‘数字人’替代,但会被熟练应用‘数字人’的人替代”。
邢杰同样指出,虚拟数字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极大提升传统媒体人的工作效能,“假设媒体总工作量不变的情况下,需要的人类岗位数确实会下降,但由于每个人在虚拟数字人的加持下,能力大幅提升,那么媒体的竞争力、产出则有望大幅增加,这也会进一步增加新岗位的招聘需求。”
02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专硕-问答】
关于网络直播的现象和看法,结合案例分析网络直播群体的现状和问题
《蹭流量、博眼球、恶意炒作......如何守好直播底线?》(节选)
2023-08-14
网络直播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全新娱乐方式,却也催生出许多黑色产业链,如直播带赌、打赏洗钱等违法违规行为。
据媒体报道,有直播间主播诱导粉丝参与网络赌博,被判刑两年。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前不久暴雨灾情,还有网红在遇难蓝天救援队员家门口开直播。
如此无底线操作不禁让人发问,如何才能守好直播底线?
……事实上,当一些重大灾情发生后,“网红”一拥而上已经不是个例,几乎快变成“次生灾害”的一种了。2021年河南郑州发生暴雨灾情时,就有一批“网红”逆行进入灾区,表演发放物资、“慰问群众”等博取关注。
此事当时也引发了轩然大波,随后有短视频社交平台发布公告回应称,将严厉打击利用河南灾情发布视频蹭热度、消费灾情等行为。
可见,这种现象已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了不少“网红”屡试不爽的套路之一。因此,短视频平台也应当总结经验,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对消费灾难事故的短视频、直播进行针对性管理,第一时间扑灭苗头,避免类似视频在网络上被传播、炒作乃至效仿。而对于情节严重、涉嫌违法的行为,监管部门不妨也及时介入,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置。
03清华大学
【学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下新闻价值变化,如何提升新闻价值,减少“新闻回避”
《不想看新闻了……》(节选)
2023-12-08
新闻回避并不是静态的,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个怪循环:从害怕错过事件的最新进展——新闻疲倦——新闻回避。读者在逐渐降低对热点的追逐,开始有选择地进行新闻消费。
纸质化阅读时代,我们不去购买、捧读新闻纸,也就可以避免超负荷的负面新闻充斥眼前。
但进入数字时代,信息茧房将新闻用户困在了熟悉的场域里,不是你选择信息,而是信息在选择你。
于是,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主动避免接触和阅读部分或全部新闻,并将这种行为作为对当下新闻生态的一种反抗。
……
所以作为噪声的源头,新闻机构该不该对新闻回避主动出击?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看,降低新闻同质化是较为直接的应对手段。
在新闻传播速率日益加快的今天,新闻机构应摒弃唯流量论的稿件基调,通过各自的优势收集、过滤、解释和传播新闻资讯,以此树立不同机构间的立场区分。
同时,新闻机构在提高内容质量,实现质量与数量间的平衡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地缓解新闻回避的方式。
如美国已出现的 “慢新闻运动”,即商业平台向用户提供高级新闻筛选服务,致力于解决新闻过载问题。
还有新闻客户端服务商甚至直接在稿件下端提供可选按钮,征求读者意见,是否需要过滤负面消息,而在浏览新闻时只被推送“积极内容”。
实际上,在由技术和文化交织构成的新闻生态下,新闻回避既是个体选择,也是文化趋势。如何处理读者的兴趣与情绪,平衡新闻回避的心态,则是新闻机构需要修炼的顶级内功。
【学硕-简答】
ChatGPT对新闻记者采编的影响
《ChatGPT要来抢饭碗了吗?这有一份缓解焦虑指南》(节选)
2023-03-24
最近,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风靡全球,它不仅能流畅地与用户对话,还能写诗、写文章、编码。ChatGPT的诞生似乎吹起了一股清风,被人们寄托着某种改善世界经济、促进科技进步的潜力。另一方面,一批ChatGPT将替代人类工作岗位的观点耸人听闻般地传开,比如:广告行业从业者、新闻记者等内容创作者。
本期《新闻一线》邀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AI苏醒》的作者张鹂一起来聊一聊ChatGPT能否取代内容创作者工作的话题。
张鹂:有利的一面就是能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因为作为新闻工作者,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搜集资料,整理一些特别简单的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如果有AI作为工具赋能,就可以极大地提升产出效率。
假如说你去采访一个当地人,采访完之后,按照传统的媒体工作流程,你首先要听一下他说什么,然后要把这个词扒下来,把其中有用的挑出来,再放进你的片子里。而现在如果用上AI工具,它自动就把这些都完成了,就可以非常高效。
弊端肯定也是有的,我想大家都注意到了ChatGPT在网上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明明是不对的,他却给你编故事,所以像这样的问题出现了怎么办?因为人们现在对AI是有一种崇敬感的,觉得我们普通人的智商已经赶不上了。而它大部分时候也回答得不错,除非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你在你的细分领域能知道他说的是不对的,可是普通人对于其他行业真的是不知道的,所以像这种虚假的内容信息,如果人类直接使用的话,肯定对社会有非常大的损伤,会助长谣言的传播。
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
04中国人民大学
【专硕-论述】
分析“社交媒体倦息”的成因,如何有效应对这一现象
《你还在发朋友圈吗?》(节选)
2023-09-06
有很多网友表示,随着微信好友的不断增加,朋友圈已不再只是朋友之间的交流空间,它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陌生人分享生活的平台。
有学者将这种用户从社交媒体中斋戒或中辍行为,称之为“语境消解”,即在社交媒体上因界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的坍塌与消解,所出现的不发布个人信息现象。
朋友圈只是我们社交中的一个侧面,但这些联系却很有可能是我们在困难处境中的一种依靠。
朋友圈原发信息极易被人断章取义、截图传播,脱离其固有载体和原本受众,经过口口相传、添油加醋等出现内容失真、变焦等情形,产生极强的破坏力。
因而,会不会发朋友圈也很重要。这里我们讲的“会”,不仅仅指发不发,而是指如何发?
真实且文明。客观来讲,朋友圈能够满足一个人几乎所有的信息表达和情感诉求,但真实是第一,无论何种内容的朋友圈,首先应保证真实性,切忌散播谣言。
我们必须认识到,朋友圈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让你人气爆表;用得不好,也会带来麻烦。如有网友因在朋友圈骂人长达两年,被判公开赔礼道歉,赔偿18800元。
朋友圈不是日记本。你的微信通讯录有多少人,就意味着你发一条朋友圈,理论上有多少人可以看到。
从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喜好、格局和价值观。有些人可能仅仅一面之缘,但从他的朋友圈,就能把他了解个八九不离十。
但如果为了炫耀而牺牲隐私,为了吐槽而漠视现实,则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朋友圈不是树洞,也不是日记本,不能什么都往外晒,发布朋友圈的同时也要保护好隐私。
合理利用。很多人经常会在发不发朋友圈的过程中,陷入“两难”的困境。大家会通过朋友圈的互动来加深沟通,但又会因不发朋友圈而错过沟通机会。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悖论,正如大家在微信朋友圈将朋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通过“分组”这一动作来分开一样,互相矛盾。
但其实,在朋友圈,大家希望看到的是自己不知道的消息和独特的观点,我们应该通过学习、与他人协商、制定新规则等方式来进行自我调整,达到合理利用朋友圈的重建平衡。
05复旦大学
【专硕-简答】
危机管理的程序
《官方通报又跑偏了?》(节选) 2023-11-30……
终归,“通报”是面向群众的,能站在读“通报”的一方考虑问题,自然更能得到共鸣,而“通报”的形式仅仅只是表面功夫,内容上的打磨才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别迟到
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发酵的速度以秒计算。
有些发布通告的部门为了“求稳”,双手抱臂,隔岸观火,想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但所谓“谣言止于公开”,只有态度真诚、实话实说,才能消解公众的质疑。
有舆情专家总结,只有把自己的诚意、底线甚至困难摆出来,更能获得公众的理解和谅解。
真相往往不会自己“水落石出”,大众等待“官方通报”是出于对公权力的信任和期待,但如果“官方通报”一再迟到,却任由大众靠想象力完善事态的全貌,“通报”也就失去了对全局的控制。
有温度
“官方通报”作为代表政府部门或其他官方机构的公开回应,具有天然的权威性。但平铺直叙,只讲述起因、经过、结果的表达方式,客观上又疏远了与民众的距离,甚至有些通报充斥着“不予公开”、“绝不姑息”等冰冷字眼,不仅失了感情,还丢了民心。
正如有人所说,越是与民共情,越能凝聚人心。“官方通报”中有分寸的共情,不仅可以传递主流价值取向,更可以传达人性化的理念,从而直抵人心。
不早退
对于处置舆情来说,“官方通报”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不仅需要良好开端,更要把握全程,最终盖棺定论。
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后续处置随时发声。对于“官方通报”来说,这不仅是基本的要求,更是坦然接受公众监督的姿态。
哪怕是因为背负着“通报”的大任而不得不花费更多工夫进行调查研究,也总好过大玩推卸责任的“文字游戏”,掩耳盗铃般企图在对“通报”拭目以待的公众面前“玩花样”。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也不是没有记忆,因为“通报”注水而跑偏的舆论走向,可能需要花费数倍的工夫,才能挽回。
06暨南大学
【专硕-简答】
灾难性新闻与应急报道的关系
《灾难报道避雷指南》(节选)
2023-12-20
灾区很难,媒体不能再添乱。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
闻灾而动是新闻媒体肩负的使命。
短短几个小时后,全国各级媒体集结甘肃,利用新媒体技术,从灾区不间断地传递出了最实时的新闻报道。
新技术给了灾难报道更多的便捷性和可能性,而雷区也自然形成。
……
新媒体推动了灾难报道的时效性,拓展了报道视野,并产生了巨大的聚合能量,但其面临的雷区也更多,更具杀伤力。
记者肩负使命来到灾难现场,描绘灾难,尊重灾难,也要让更广泛的受众理解灾难。
媒体更专业,灾难报道才更有价值。
▲ 医疗人员查看灾民伤情时,记者不断提醒”不要拍到正面“,同时暂停了采访,和摄影记者一起退出了医疗车。 图为直播画面截屏。【专硕-简答】
简述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及危害
《谁在网暴武汉坠亡母亲?》(节选)
2023-06-04
网暴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3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和网暴相伴相生的是网络戾气,今年将“网络戾气”列为系列专项行动的整治重点,将采取严管评论区、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处置网络戾气集中板块等措施。
……
整治网络戾气既包括对网暴本身的整治,也要改变导致网暴存在的网络环境。将采取三方面措施。
首先,严管评论区。评论区是大多数网民参与互动的主要环节,也是网络戾气容易集中出现的场所。要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加强评论区管理,同时压实账号主体责任,对其所发信息内容的跟帖加强管理,对未做好跟帖评论管理的公众账号和平台都会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PK环节也是容易出现戾气的主要环节,“我们严肃查处一些主播在PK环节散发的戾气,查处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等行为,针对部分主播逃避监管,借小号实施的恶俗行为,将对其所有账号采取统一处置措施,情节恶劣的将纳入黑名单。”
三是处置网络戾气集中板块。深入排查贴吧、频道、圈子、超话、小组等环节,对违规板块进行整改,必要时采取暂停更新、解散关闭等措施。同时,对这些板块管理员账号也要进行处置,坚决遏制网络戾气。
07南京大学
【专硕-简答】
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和网络舆情的关系
《暑期旅游“玩儿不起” 这波舆情谁买单?》(节选)
2023-08-09
“玩儿不起”的旅游市场当下,媒体该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既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又不会吓跑舟车劳顿的游客呢?
首先,新闻报道在为旅游产业宣传鼓劲的同时,还需要着眼全局,审视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当一些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损害旅游资源的行为出现时,新闻报道媒体需要承担保护生态资源的重任,这样既有利于监督破坏生态的行为,也有利于谋求旅游业良性发展,促使旅游资源在及时保护的同时得以科学、合理地开发。
其次,对于旅游业发生的具体事件,需要新闻媒体引导到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讨论。例如,对旅游景区票价上涨的问题,新闻媒体不能道听途说、偏听偏信,需要将其放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考虑。如高额票价既可以有效调节游客流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又可以有效积累保护、修复旅游资源的资金。
最后,新闻媒体也需要加强自律,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议。新闻报道不能谋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所以,需要自觉、主动地接受社会的评议和监督。新闻报道在对旅游业进行监督报道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监督水平,发挥新闻监督的正面作用,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08武汉大学
【学硕-政法经】
什么样的行为实施能不经过肖像权人的同意
《林俊杰太较真儿了?》(节选)2023-12-06
同样是由演唱会冲上的热搜,和五月天被指“假唱”风波相比,林俊杰主打一个较真儿。
对于林俊杰来说,自己尊重的舞台被恶搞的面目全非是无法接受的事情,但近几年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互联网上各类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屡见不鲜。
而以普法红遍网络的罗翔教授,也没能躲过技术的追击。
上个月,一条讲座视频被大量转发,这一次并不是金句出圈,而是坐在台上的罗翔满头白发、面容苍老。
作为回应,几天后罗翔亲自下场澄清,发布视频《看我被“白头”,很多亲友发来慰问,还有对错真假吗?》,称此前的讲座视频中之所以显得头发全白,可能是因为灯光打在了自己本就稀薄的头发上,而面容苍老则是由于被人恶意使用了变老软件。
罗翔在视频后半段详述了“P他人照片是否侵犯肖像权”的问题。
罗翔表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认可。如果主体同意对他的肖像进行篡改,对于恶搞表示同意与接受,自然也谈不上侵权问题。但如果八十老翁被P成八岁小孩,老翁非常生气,自然是侵犯了肖像权。
“毕竟这种侵权行为让主体成为了客体,人被彻底地工具化了。人之所以不能被看作一件东西,就是(因为)人是有尊严的,不能被彻底物化。”
09浙江大学
【专硕-简答题】
j-vlog(记者博客)如何提高新闻透明性
《有人悄悄清空个人账号……》(节选)2023-11-2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人,几乎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交平台。
媒体机构关于记者使用社交平台的限制,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全媒体自身的公众可信度,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如果旗下记者在网上遭受网暴或提前透露新闻线索,那么媒体的信誉和受关注度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记者如何使用社交平台,如何在公和私两方面取得平衡,其实是社交平台发展以来被持续探讨的话题。
无论是“马甲”披身、“小号”亮相,还是只看不发,控制沉浸深度,从专家到机构给出的建议无外乎:
记者非工作必要不轻易利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表意见;
对社交平台上频频爆出的“热搜”、“突发”等信息,要多一分警惕和质疑;
发挥职业媒体人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对这类信息进行及时的采访、求证,并把客观事实告诉社会公众;
对社交平台有意识地合理使用,多一分必要的理性。
如果你是媒体人,你会选择远离社交平台吗?
【学硕-论述题】
请谈谈虚假新闻流传和传播的原因以及有效治理措施
《为“假新闻”站台 “蓝V”媒体也当“匹诺曹”?》(节选)2023-08-17
……
由于深受虚假新闻的困扰,受众已经慢慢变得只敢相信“蓝V”媒体的报道,特别是“多家媒体的报道”。可如今50家“蓝V”集体变身“匹诺曹”,并不具备“鉴假”能力的读者,还能相信谁?
赵丽芳指出,真实基于对事实的报道,核实求证是官方媒体专业性与专业精神的体现。“从‘灰灰不会’发布的短视频看,缺乏基本事实信息,画面与字幕无法印证。如果官方媒体能追问一下信息来源,对视频信息做基本判断,就不会简单转发沦为热点流量的工具,损害媒体的公信力。这么多媒体集体性转发蹭热点蹭流量,而没有一家媒体能对类似自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核实并予以‘反转’报道,令人悲哀,是媒体职业操守的自我沦落。”
而对于如何才能避免转发假新闻闹“乌龙”,新京报首席微博运营王国强表示,首先需要采编人员有丰富的经验对稿源进行判断;同时随时关注舆情信息,对于已刊发稿件的动态也要随时跟进,要重视新闻事件的完整性,“现在媒体对于新闻的报道有时是节点性的,可能一个事件还没有结果但就会有报道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微博平台转发的时候随时对事件进展进行更新,一般我们会选择转评的方式,对事件持续关注。”
新媒体时代传播生态巨变,新闻生产、传播路径也复杂多样,对虚假新闻传播乱象的治理更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2019年新修订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强调,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努力到一线、到现场采访核实,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坚持网上网下“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在赵丽芳看来,这是官方媒体、专业媒体理应恪守的基本准则。
今日互动
快来评论区告诉小编,你也是今年的新传考研人吗?
精选评论有机会获得小编送出的新闻好礼。
-阅读推荐-
你也崇拜“小孩哥”吗? 有人悄悄清空社交账号……欢迎关注新京报传媒研究!
想和大家分享你的“传媒观点”吗?
投稿邮箱就在这里:
cmyj@bjnews.com.cn
投稿一经采用,有好礼相送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