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杨靖宇将军建国后还在世,1955年授衔时,他该授元帅还是大将

同巍聊历史 2023-11-26 10:47:11

“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俱欢迎,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

“这首歌是我爷爷在1936年创作的,当时为了同北上抗日的红军取得联系,他派部队进行了第一次西征。为了鼓舞士气,创作了这首歌曲。”

林海雪原,白山黑水,当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东北大地上,曾有过那样一部悲壮的英魂曲。

2011年6月23日,在河南郑州的一所普通住宅里,马继先正给记者讲述着自己“素未谋面”的爷爷:

“到现在爷爷已经牺牲70多年,但他却一直活在我们这个家庭里。”

歌名叫《西征胜利歌》,或许并不为公众所熟知。

但它的作者却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杨靖宇。

而马继先,则是杨家的孙媳妇,由于在她嫁到杨家时,杨将军已经离开家,奔赴抗日战场,因此便说杨靖宇是她“素未谋面的”爷爷。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仅仅四个月时间,就侵占东北大部分地区,在东北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建立伪满洲国,扶植傀儡政权,将东北地区作为侵华的大本营。

东北沦陷,国家危亡,在这一紧急关头,东北抗联独举大旗,向全国发出抗战的号召。

其中,不乏战斗在东北地区的共产党员,比如著名的“南杨北赵”,而南杨,指的就是杨靖宇。

风云卷旗轻一死,国亡洒泪重千承。

谈及杨靖宇将军的战功,或许很多人会拿1955年大授衔进行比较,如果他没有牺牲,是否可授元帅衔?

那么就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探讨。

年少有为,志强男儿保家国

1905年2月26日,河南省确山县一农户家中,诞生一名男娃,父母给他取名马尚德,也就是后来的杨靖宇。

而杨靖宇这个名字,还是他为革命以及家人免遭牵连,特意两度改名而来的。

幼年的杨靖宇调皮活泼、能打能闹、脾气倔、性子直,方圆十里没有不知道的。

就是这样一个落拓不羁的小孩儿,却成了未来的抗日英雄。

5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只剩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一定程度上,这反倒促使杨靖宇格外的要强上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年仅14岁的杨靖宇愤慨满腔,也投入到浩浩荡荡的学生运动中,此次经历也成为他走上革命抗争道路的开始。

4年后,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学校接触到许多先进人士,并成为当地加入李大钊开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班的唯一会员。

在校期间,他还秘密参加许多革命活动,并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农民运动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心中的那份爱国情也愈发浓厚。

1929年8月,杨靖宇被刘少奇以“得力同志”的身份被派往抚顺,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为更好了解当地情况,以便为后期开展工人运动做准备。

杨靖宇便化名张贯一,到西露天矿做矿工。

但当他进入矿场后,却发现当地的矿工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吃着发霉变质的玉米面窝窝头。

工头对于矿工也是极其苛刻,一位老矿工没钱请医生看病,家中也没有米粮下锅,走投无路下,只好去找工头借钱。

但是工头非但没有借给他,反而叫人把他痛打一顿,还要开除他。

杨靖宇得知此事后,便在下班后急忙赶到老矿工家中,去查看情况。

但其实,由于矿工们长期遭受压迫剥削,对这个来历不明的陌生人,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甚至一开始,都没人愿意和他说话。

老矿工也是如此。杨靖宇推门进入后,对方就默默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杨靖宇知道矿工们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什么也没说,便把身上仅剩的两块大洋放到桌上,转身就走。

老矿工突然明白过来,内心愧疚又感动,紧紧抓住杨靖宇的手,热泪盈眶地说:

“你来这些日子,我看出来了,你和别人不同,大家也都在议论你。”

杨靖宇深知,矿工们遭受的打击太大,受尽折磨,才会有如此防备心理。

老矿工又告诉杨靖宇矿山的一些情况。从那以后,矿工们开始接纳他,杨靖宇为人耿直热情,在与他们的共同劳作中逐渐建立起深厚情谊。

与此同时,为组织工人运动,扩大群众基础,杨靖宇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拜把子”、组织兄弟团、开展识字班等形式,将众人组织起来,凝聚成一股力量。

当时日本矿主为更大程度压榨矿工,决定裁减人员,加长工作时间。

杨靖宇知道时机已成熟,便抓住这次机会,带领矿工们开展罢工斗争,并向日本矿主提出抗议,要求改变工作条件,如果不答应,就坚决不复工。

最终遭受极大经济损失的日本矿主不得不妥协,答应了矿工们的条件。

本次抚顺罢工后,杨靖宇两度被捕入狱,但他至死不屈,始终没有暴露自己党员的身份,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才被组织营救出来。

统战灵活,阻日寇关山之外

从杨靖宇本身来说,他在抗日战争中,尤其是在东北地区领导抗战,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日军占领东北后,东北地区各地势力纷纷组建抗日武装,包括地方山林队,土匪武装,以及还没来得及撤退的东北军等。

而其中,由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直插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牵制了数十万的侵华日军南下,让敌人的入关之路困难重重。

甚至在后来,为除掉这个“满洲治安之癌”,日军部队中流传着这样的话:

“对于捕杀杨靖宇等须全力以赴,同时遇到‘抗联’和抗日山林队,专打‘抗联’,不打山林队;若同时遇到杨靖宇和其他‘抗联’部队,专打杨靖宇,不打其他‘抗联’。”

“可以说,日本鬼子为了除掉我爷爷,打击‘抗联’,真是啥招都用过。”

“就在这样困难的境况下,他们还是继续坚持战斗,是民族的信仰、抗日的决心支撑着他们。”

而在领兵打仗方面,杨靖宇也有自己独特老练的风格。

他用兵战术灵活,指挥得当,虽然没有学过系统的军事理论,但在长期的领导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性,在抗战过程中,翻雪山,渡冰河都成了战士们要应对的最基本环境。

没有固定的营房,甚至连帐篷都很少,通常只能露宿在原始森林中。

有时候在夜间,为避免暴露自己,战士们甚至都不能烧火取暖,只能倚树而憩,而且每次睡眠都不能超过30分钟,不然就有被冻死的风险。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于东北抗联的作战情况,有着这样的评价:

“那里的游记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至其给予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

作战过程中,杨靖宇利用东北地区树高林密的环境特点,采取“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的游击战术,提前率部设伏。

敌人来了就分散,敌人过去就开火,打完就走,日军甚至有时候,连人影都没见到。

全面抗战爆发后,杨靖宇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率领千余人的部队用四个月时间,在白山黑水中转战两千里,长驱直入,直捣日军弱势部位。

东北抗联善打游击战,因此常对敌人兵力空虚的后方发起进攻,营造以多打少的优势局面,尽管武器装备比不上敌军,但脑瓜灵活,常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这可给东北抗联的老对手关东军造成极大困扰,而由杨靖宇领导的部队,更是直接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关东军专门制定“伪满洲国”三年治安肃整计划,更是将东北地区的兵力投入增加到七十万人。

敌人还采取多种方法,企图切断抗联与百姓的联系,战士们失去群众的供给和帮助,对敌作战显得更加困难。

1936年6月11日,为打通与东征红军的联络,杨靖宇率部队两次进行西征,并一度挺进沈阳、抚顺一线。

7月15日,在摩天岭歼灭日军,当场击毙日军大队长今田大尉。

“一次大战惊碎敌人胆,盔甲枪弹胜利无算齐奏凯歌还”。就是《西征胜利歌》中的歌词,这首歌也是杨靖宇打赢这场战役后所作。

壮烈牺牲,英魂永存国士忠

关东军接连发起的几次大作战,都没能将东北抗联剿灭,反而失利连连,气急败坏的日伪当局当即采取更加狠毒的措施。

1938年冬,他们将散居乡间的老百姓集中到大屯区居住,进行严格监视与控制,其目的就是防止群众给抗联送粮。

甚至在监视过程中,日军还实行保甲连坐制,如果发现有人与抗联部队联系,不但要严惩,就连街邻坊舍也要受到牵连。

1939年,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上任,并将杨靖宇列入伪满洲国的第一大心腹大患,甚至还悬赏两万元,要他的项上人头。

杨靖宇将军率不足1000人的部队经过濛江,却遭遇到敌人早已埋伏在此的25000兵力,由于兵力上太过悬殊,这一次,抗联部队遭到严重损失,直接牺牲半数的战士。

就在这关键时刻,本应采取行动紧急撤退的东北抗联,部队中却出现奸细。

追随杨靖宇多年的一师师长程斌投敌叛变,并将抗联部队中的大量情报以及密营的位置统统告诉了关东军。

杨靖宇和他的部队遭到敌人包围袭击,密营被烧毁,部队的弹药、粮食储备也逐渐耗尽,一时间,我方战士陷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为冲破日寇严密封锁,杨靖宇率领着战士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在林海雪原中激战整整一夜,最终弹尽粮绝,在为掩护大部队撤退时与战士们走散。

2月18日,杨靖宇派两名警卫员下山找粮食,却撞上日伪军的“特搜班”,最终两名警卫员英勇牺牲。

“特搜班”在警卫员身上找到杨靖宇的印鉴,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便立即调集重兵封锁濛江的所有交通要道。

杨靖宇孤身一人在山林中与敌人周旋几个昼夜,终究没能躲过敌人的追杀,最终壮烈牺牲。

日寇逮捕他时,他已经断粮五天,并患有严重感冒,双脚被冻伤,情况不容乐观,但他还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到抗战的最后一刻。

当时,虽仅围困杨靖宇一人,但日军却派出五批分队进行追击。

在杨靖宇前方30米的地方,隐蔽着一支右翼队,带队的西谷队长发现他后,下令停止射击,并施以劝降。

遭到杨靖宇将军的严词拒绝:

“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很多部下都牺牲了,我如今只剩了自己一个人。

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在各地转战,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

巍巍长白山,佼佼英魂存。杨靖宇牺牲后,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命人用铡刀,将他的头和腿砍下。

他亲自抽出指挥刀,剖开杨靖宇的腹部,想看看这个人是怎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的。

令他大为震撼的是,里面竟没有一粒粮食。

他又让两个日本兵切下他的胃拿去化验,却发现里里面除草根和棉絮外,别无他物。

有的棉絮是刚刚进食的,还保持着一团一团的形态。

“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这是岸谷隆一郎在得此结果后对他的评价。

那年今日,气壮山河奋楫行

“南满烟云,松江烽火,铁骑狂飙正纵横。须来日,看高粱大豆,遍野黄红。”

当鲜血洒满白山,烈士的英魂却长眠入土,不再醒来。

今日,电影《开国将帅:1955授衔》上映,预告中,由唐国强老师饰演的毛主席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

“这个大元帅还是免了吧,都当了元帅,那我们岂不成了军政府啊,我们是人民军队,不能高官厚禄,脱离群众忘了本呐。”

在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拒授大元帅衔,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将领主动申请降衔。

深明大义,为国为民,他们深知,今天的授衔,都是用无数牺牲将士的鲜血换来的。

如此说来,其实对于杨靖宇将军可以被评定为何衔一事,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而对于授衔一事来说,本身就不是为了论功行赏,是为推进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加强军队的组织性、纪律性而采取的措施。

当然,军衔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战士们对革命的贡献,军功的大小,但这并没有绝对性。

将帅已远去,星光却永恒。

如果一定要评定杨将军被授何衔的话,那么不论是从军资历,还是作战贡献,他都有资格授大将及以上军衔。

作为我党优秀将领,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对革命与人民的付出,已经在沙场百战中彰显出来。

杨靖宇将军视死如归,为保卫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世上岁月短,囹圄日夜长。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他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会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0 阅读:0

同巍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