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人民的目光是雪亮的,他们能够筛选出那些真正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将他们的名字深深刻在史册上。
成长环境和眼见格局的不同,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有所不同。有人喜欢平凡朴实的一生,就有人追求奋进拼搏的一生。但凡那些青史留名的人,都是不甘平庸的人。赫鲁晓夫从小便是一位心怀天下、不平庸的人。
多年的学习和成长,让他一步步走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职位。赫鲁晓夫对于苏联的贡献,令俄罗斯人民至今都怀念他。
坚定的改革家
赫鲁晓夫出生于1894年的俄国农村,他是穷苦农民的孩子,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明白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也更懂得基层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赫鲁晓夫的父亲是一个实干家,他在铁路上、矿场和砖厂里都做过工,挣了不少辛苦钱。靠着父亲的供养,赫鲁晓夫上过4年学。只可惜,家境的窘迫和昂贵的教育支出不得不让他辍学。
赫鲁晓夫十四岁那年随着父亲一同移居至尤索夫卡,迫于生计,他进厂打工,成为了一名钳工。在这个城市里,赫鲁晓夫成为了一个稚嫩的工人。看着那些一场又一场的民主革命运动和工人运动,赫鲁晓夫开始对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做工期间,赫鲁晓夫参加过许多场社会民主工党发起的宣传活动,后来他甚至可以领导工人进行罢工和游行活动。这些早年时期的运动经历,让他越发接近政治,也越发了解政治。
1918年,赫鲁晓夫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因工作能力出色,赫鲁晓夫很快得到了列宁的赏识。此后,赫鲁晓夫的政治之路顺风顺水,成为了斯大林的得力干将。
在斯大林身边做事时,赫鲁晓夫深深体会到了斯大林的魅力。在斯大林进行大规模政治洗盘运动时,赫鲁晓夫凭借着对斯大林路线的坚定支持而幸免于难。可在钦佩斯大林的工作能力之余,赫鲁晓夫也很担心社会上风靡的对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风气。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暗中积蓄力量,一跃成为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破除对公众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甚至下令将斯大林的遗体移出列宁墓,以免公众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风气日后卷土重来。
人民记住了他
赫鲁晓夫在位期间做出了许多大力度的改革,而这些改革深入民心,令俄罗斯人民至今还在怀念他。
纵观国内外的历史发展进程,能够令人民群众铭记在心的领导人,一定是深刻走进人民群众心中的人。赫鲁晓夫得人心主要有两件大事,一为粮食领域的改革,二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较高,国内许多地区都是冻土,不适宜粮食种植。这种恶劣的农作物生长条件,一度成为困扰俄罗斯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要想社会稳定,那百姓的肚子一定要填饱。为此,赫鲁晓夫下定决心,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推广玉米的种植。
宏观上来看,赫鲁晓夫推广种玉米的决定好像失败了。因为这一盲目地扩张种植,让俄罗斯国内很多土地遭到了破坏。可细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生机所在。
这一轮大范围的培育,让俄罗斯人民找到了真正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靠着这少数的“风水宝地”,俄罗斯的玉米产量翻了一番。如此可喜的成绩,自然令农民们欣喜若狂。
此外,赫鲁晓夫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上缴体制,取而代之国家收购制。这一制度的改变,直接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不仅如此,赫鲁晓夫还在二战后积极裁军以削减军队支出。他力排众议,大力发展民生,最终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直线提升。
可以说,赫鲁晓夫能够被人民记住,自然是因为他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辉煌的谢幕
政治斗争,是一个不休止的历史主题。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位领导人,都无法避开政治斗争的问题。1964年,赫鲁晓夫正悠然自得地在黑海之滨度假。与此同时,国内正谋划着一场阴谋与动乱。
在赫鲁晓夫远离政治中心之际,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权力的倒台令赫鲁晓夫被迫退休,自此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被迫退休之后的赫鲁晓夫已经无心再重回权力巅峰了,他认命般的被软禁在乡间,孤独地过着清闲的日子。在此期间,赫鲁晓夫写了一份长长的回忆录。
这份回忆录,是他充实又慷慨激昂的一生。与此同时,赫鲁晓夫还在回忆录里揭秘了当年许多重大事件的内部情况。克格勃发现这一情况后,甚至禁止其再写回忆录。
赫鲁晓夫听到克格勃的蛮横规定后勃然大怒,他才不管克格勃什么无理规定,他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一生,就是要留给后人他的真实一生。
最终,赫鲁晓夫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个人回忆录。在克格勃的严密监视下,赫鲁晓夫的家人成功将他的个人回忆录稿件带了出去,并委托一家出版社出版。
1971年9月,这位曾经辉煌一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在无尽的孤独中去世。去世后,赫鲁晓夫被安葬在新圣女修道院公墓。
当时,虽然媒体并未在报道中突出“赫鲁晓夫”的名字,但人民群众对于赫鲁晓夫的追悼,还是令新圣女修道院公墓人头涌动。人民的追忆,是大家对赫鲁晓夫昔日功绩的最大认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赫鲁晓夫在位期间有功也有过,但整体来看,赫鲁晓夫的功绩还是十分突出的。
有人说,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促使苏联社会迸发了新的活力。他的新政策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具备很强的开创性。但可惜,赫鲁晓夫并没有参悟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也没有抵挡苏联解体的历史趋势。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赫鲁晓夫被人民群众怀念至今,自然是对他当年功绩的最高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