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就应该这样翻译

杨章林文化 2024-04-06 16:50:34
现在翻译《道德经》的乱象势头已经慢慢减弱 ,圣人老子如果天上有知,应该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道德经》的翻译,正确与否谁也不敢作出百分之百的保证,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做到接近“圣意”,无可挑剔。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译文,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面对这篇文章,首句是关键:“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第一个“道”字更是翻译的重中之重,对它的诠释直接可以决定译文的正确与否。 道字是什么意思?这似乎成了解读这篇文章的一大障碍。如果你被固定思维套住,认为道是神秘的、不可言说的······,那么你的解读肯定会陷入误区。人们大约都是这么解读的:一、“道”是天下万物的庇护所”。二、“道”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这样的解读,应该是不知所云。后面的解读自然就“顺理成章”地步入歧途,导致了千年之久的以讹传讹。 老子的“道”就是一个多义词,这无可厚非。如果连文章中的“道”是什么意思,你都诠释不了,怎么好意思去解读经典呢? 文章是一个整体,其中的“道”究竟何意?智者在文章里有答案。我们先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好的语言可以赢得交流者尊重,美好的行为为做人加了分。有了这一句的解读,前面的“道”字就有了着落,指的就是语言、行为,首句的解读也就轻松浮现了:语言行为是所有生命中最为神秘的东西。明白了“道”字指的是语言行为,后面的“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就有对象了:聪明人把它们当作宝贝,不聪明的把它们搁置旁边不闻不问。“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你连美好的语言行为都没有,还有什么可以丢掉呢?对美好语言行为的价值进行了高度的肯定。 后面的“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就不会出现这么荒唐的翻译了:“所以,拥立天子,设置三公大臣,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随后的隆重礼仪,也还不如简化礼仪,而将“道”作为献礼”。如此“直译”把经典“甩”到了九霄云外。圣人老子的这句话不就是要告诉我们:出身高贵,地位显赫、财富众多,还不如拥有美好的语言行为? 用得着气喘吁吁地解释“三公、拱壁、驷马”?最后的“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用说,都是为了有所收获,即便是有错误也可以被减免,所以,美好的语言行为被天下人看重。 如果我们要为老子的这篇文章拟标题,不外乎《美好的语言行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0 阅读:0
杨章林文化

杨章林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