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胶东反投降战役的最后一战

评史可不察 2024-07-04 03:01:52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山东的国民党投降派积极响应,胶东的国民党投降派也蠢蠢欲动,组成了以赵保原为首的“抗八联军”,疯狂进攻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胶东国民党投降派各部中,赵保原是最大的顽固派和亲日派头子。他长期与日寇勾结,以发城为老巢,并在此屯集重兵,构筑工事,屠杀抗日群众,气焰十分嚣张。

针对赵保原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示胶东区的山东纵队第五旅、第五支队开展自卫反击,保卫胶东抗日根据地,并调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进入胶东。清河独立团到胶东后,在胶东成立了以许世友为指挥的胶东反投降指挥部,统一指挥反投降作战。

当时,胶东地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投降派军队超过5万余人,而八路军和地方武装仅1.6万余人。在胶东反投降指挥部的正确指挥下,1941年3月15日起,八路军各部合击牙山,重创国民党投降派部队;3月26日,第五旅及清河独立团攻克重镇郭城;4月27日,第五旅、第五支队及清河独立团在海阳县榆山与国民党投降派部队5000余人展开激战,毙伤俘敌2000余人,取得了榆山会战的胜利。经过战斗,八路军胶东部队在地方武装、民兵的配合下,不仅打垮了国民党顽军和日伪军的联合进攻,取得俘敌8千余人、击溃万余人的光辉战绩,更开创了大片新的根据地。赵保原为挽回败局,令其部下在发城、赤山、万第固守,企图对抗八路军的进攻。

针对赵保原的部署,八路军胶东反投降指挥部迅速调集兵力,将发城、赤山之敌分割包围。

5月23日,五旅十四团和清河独立团在不断紧缩赤山包围圈的同时,对被围敌人开展政治攻心战。敌团长在八路军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放弃赤山,逃回海阳。为牵制赵保原部部署在万第的兵力,进一步孤立发城之敌,许世友派五旅十五团和第五支队一个分遣队,分别插入莱阳西部、西南部,袭击赵保原部的后方。赵保原多次调集兵力救援发城,均被八路军打援部队击溃,无奈之下,只得命令发城守敌“加修碉堡,固守阵地”。

当时,八路军胶东部队既无大炮,又缺炸药,便采取以碉堡对碉堡、分割围困的战术。夜晚,以火力封锁敌碉堡,用木箱、柳条筐装满泥土,在敌堡之间筑起一座座简易碉堡。依托这些土碉堡,把敌人死死围困起来,同时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将传单散发到敌军内部,大标语贴在敌军碉堡前;利用“土广播”,向敌官兵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把馒头、大饼送给饥饿的敌军士兵。附近的顽军家属和俘虏,也主动到碉堡前喊话,控诉投降派的罪行,呼唤他们弃暗投明、抗日救国。被包围后,发城守敌每晚都有人前来投诚。敌军官见状,将士兵五六个拴在一起,以防再逃,结果导致被拴的士兵一起投诚。

在八路军的强大攻势下,赵保原自夸“固若金汤”的发城外围工事被逐个攻破。7月初,五旅、五支队部队分别攻占发城外围阵地,逐步收缩包围圈。7月26日,五旅十四团用火攻和集束手榴弹,一夜打下发城北山三座三层大碉堡,摧毁了发城的最后屏障。困守在发城的赵保原部,一面收缩阵地,一面伺机突围逃走。海莱边界的群众紧急动员起来,在各山头筑起简易烽火台,备下照明柴,手持土枪、长矛、大刀、木棒、铁锹、粪叉,严阵以待,准备协助子弟兵截击敌人。

7月27日深夜,发城之敌开始突围。敌军官驱赶着拴成一串串的士兵,狼狈逃窜。群众得到消息,立即在一个个烽火台上燃起照明柴,把山川原野照得通明。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在群众的支援下奋力冲杀,枪炮声、喊杀声响彻山野。逃敌被打得溃不成军,纷纷缴械投降。此役,八路军俘敌2000多人,赵保原部只有少数残敌逃回万第据点。

发城之战的胜利,为此次为期5个月的八路军山东部队反投降斗争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此后,胶东抗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来自《人民政协报》)

0 阅读:15
评史可不察

评史可不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