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5年,也就是明洪武二十八年,明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燕王朱棣被太祖朱元璋贬为庶民。
这一年, 本来是一个太平年份,帝国上下相安无事。北方的蒙古人很老实,南边的少民部落在奉议的起事也波澜不惊地被朝廷镇压。
为什么说燕王朱棣被贬是件大事?
因为太子朱标在三年前去世,朝廷能征善战的武将已经被朱元璋杀戮殆尽,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无论是论排序还是论资格、军事实力,指挥能力,帝国继承人都非燕王朱棣莫属。
当时文武百官都看好燕王朱棣,觉得他继承皇位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时候,太祖朱元璋也已64岁高龄,快到撒手的时候了。
然而就在此时,朱元璋却亲自下诏将朱棣一撸到底,这不吝于在皇宫里扔下一颗炸弹,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官员的控制,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谁来担任锦衣卫负责人?他想来想去,想到了四子朱棣。
朱棣年轻有为,一身罡气,疾恶如仇。
这时候的朱棣20岁出头,精力旺盛,胸怀远大理想,正想大干一场。
于是,朱棣踌躇满志地入主锦衣卫,扮演起纪检委负责人的角色。
但是他忘了,自己干的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朱棣雷厉风行,对贪官污吏毫不留情,他的做法无疑是破坏了朝廷潜规则,让满朝文武人人自危。
太子朱标一看这样可不行,安定平稳的大好局面可是来之不易啊,于是立即煽动文武百官上书,在朱元璋跟前说朱棣的坏话。
真应了那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起初,朱元璋很有主意,认为朱棣做得对,但禁不起说的人多了,三人成虎,他还真信了。
就这样,在朱标死后,最有希望接班的朱棣被突然贬为庶民,从高峰直坠落到悬崖 。
燕王朱棣,锦衣卫负责人,被安排到北京的庆寿寺寺反省思过。如此一来,他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难道就用了我十年,把我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他颓废、沮丧,感叹说:我的政治生命,怕是要就此终结了。
就在此时,改变朱棣命运、书写历史的两个人出现了。这二人的身份不是什么元勋,也不是什么贵戚,而是两个“小人物”。
朱元璋下旨之后,钦差来到燕王府,宣读皇上诏书,将燕王宝册收回,燕王妃也灰溜溜地坐上马车,回娘家去。
当时正值深秋,黄花遍地,秋风瑟瑟,满目凄凉,燕王妃触景生情,不胜伤感。
这时候,车上的一名小太监开口了:“王妃娘娘不必感伤,燕王殿下是个贵人,我听人说他有天子之命。眼下不过是个小坎,一定会轻松渡过难关。”
这个小太监名字叫马和,后来改名郑和。
估计你也想到了,此人正是未来大名鼎鼎、七次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是他还有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那就是帮助朱棣打天下。
还有一个改变历史的小人物,名叫姚广孝,法号道衍,是个出家人。
此刻,他就在庆寿寺门口,迎接朱棣的到来。
道衍跟朱棣是老相识,十三年前他们就相遇在南京。那是1382年(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不少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道衍也是诵经组成员,被安排为燕王朱棣服务。
两人非常投缘,一见如故,朱棣见道衍满腹经纶,简直就是卧龙第二,凤雏再生,佩服之极,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临走时朱棣撂下了一句话:“如果不嫌北平那边冷的话,跟本王走吧。”
道衍也正有这个想法,不好意思开口。他也知道诸王中朱棣名望、实力和才华都无人能比,出类拔萃,是个不可多得的潜力股。
道衍比朱元璋小了7岁,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是40岁。当时道衍就很是受了刺激,同样是和尚,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道衍比朱元璋文凭高多了,后者连小学都没有上几天,道衍相当于“大学学历”。
姚广孝,江苏人,出生在行医世家,但是他胸怀远大政治理想,对医圣张仲景的书一点兴趣都没有,反而对《孙子兵法》、《论语》、《资治通鉴》些书爱不释手。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希望从政,青史留名。但是他没有遇到伯乐,不能实现理想。
一次喝高了之后,他发牢骚说:“大丈夫不能身居大名,即当遁入空门”。
姚广孝说到做到,毅然剃发出家。
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医生,多了个和尚政治家。
但是他当了和尚也不能清心寡欲,还在钻研兵法,还有阴阳术,因为大家称其为妖僧。
只有一个人,能看出道衍的野心。有一次他出游嵩山,道门高人、浙东相术大师袁珙无意中看到道衍大吃一惊,感叹说:“这和尚非同一般。”
“你看他三角双目,体态像病虎,将来一定是刘秉忠第二。”道衍听后不但没有生气,而且洋洋得意。
因为刘秉忠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一号智囊,为建立元朝立下不朽功勋。听了对方的话,道衍深受鼓舞,他没有沉沦下去,而是耐心地等待机会。
他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一天我会遇到伯乐的。
洪武十五年,伯乐终于出现,他就是朱棣。朱棣跟朱元璋一样有魄力,有霸气,只是嫩了点,稍加点拨,一定会成为一代雄主。
道衍有情,朱棣有意,朱棣和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
道衍到北平后,成为朱棣的智囊。
但他担任的是庆寿寺住持,名义上还是个和尚,那是为了避免朱元璋起疑心。而姚广孝很少在寺庙工作,而是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如果他不到王府去,朱棣就亲自上门,以烧香为名商谈国家大事。
被贬为庶民之后,朱棣受不了这么大的反差,感到前途渺茫,道衍说了一句话,让朱棣醍醐灌顶,重新振作起来:“你老爸是个和尚就有那么大的成就,你现在有这么好的平台泄气什么?被贬看起来是坏事,但是利用好了能变为好事,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运作,下一盘很大的棋嘛。”
终于有一天,下大棋的机会来了。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他听了智囊齐泰和黄子澄的馊主意,将矛头对准自己的皇叔们,开始削藩大行动。
一时间风云突变,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建文帝废除了藩国。
此时的朱棣惊慌失措,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一天,朱棣正在王府不停地踱步,道衍一掀门帘迈了进来。
“给我出个主意吧。”朱棣把一线希望寄托在道衍身上。
“现在刀子已经架在脖子上,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学习秦王好榜样。”道衍说。
“哪个秦王?”朱棣明知故问。
“李世民呗。”
朱棣摇摇头说:“那不是造反吗?”
道衍开门见山地说:“失败了那是谋反,成功了那就是拨乱反正、力挽狂澜,成王败寇的道理燕王您懂。”
朱棣仍旧犹豫不决:"现在天下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
道衍答道:"臣只相信实力,不管民心。"
但朱棣依旧下不了决心,道衍无奈,只得请来了当初说他是病虎的相术大师袁珙。
道衍让朱棣穿便服到饭店吃饭,特意安排袁珙在坐。朱棣一出现,袁珙直接下跪,开口喊“皇上”。
当时朱允炆才是正牌皇帝,朱棣立即制止他说:“胡说什么,你可知道,这样是犯了死罪?”
袁珙不管那么多,继续滔滔不绝地忽悠:"您龙行虎步,日角插天,活脱脱的太平天子。而且您虽然很年轻,但是胡须已经盖住肚脐眼了,这就是标准的天子之相,很快就要登基了。"
朱棣一听大喜,下定造反决心,开始调兵遣将、扩军备战。
建文元年(1399年)8月,靖难之役正式打响。
1400年(建文二年),朱棣带兵打到了济南,因为城里军民死守,打了三个月,没有攻破。在后方负责后勤保障的道衍让人传信给朱棣:"将士已经疲惫了,还是回去休整吧。"朱棣于是退回北平。
后来,燕军又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再次遭遇挫折,大将张玉战死,朱棣无奈再次退军。
当时,朱棣本打算稍作休整一下再进军,但也有几分心灰意冷。这时候道衍站了出来,给朱棣打气,说您不能这样消沉,会让将士懈怠,军心浮动。
为了扭转战局,道衍出了个高招:“绕过城池,直取首都南京。”
朱棣采纳他的建议,千里奔袭,带兵像一把尖刀直插南京,彻底打破僵局,打败了南军,登上皇帝宝座。
登基之后,朱棣论功行赏,授予道衍僧录司主官、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僧录司主官相当于宗教委员会主任,级别不高;资善大夫只是个二品官,表面上看,道衍官职并不高。
但是太子少师就是太子的老师,他担任了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二人的老师。
一般来说,担任这个职务的人,都是皇帝的亲信,这说明道衍在朱棣心目中分量不轻。
也许道衍是和尚出身,自己不想还俗,这样的身份很是有些尴尬。但是,他想要的都有了,名誉和荣华富贵应有尽有,朱棣治国安邦,样样都要请教他。
哪怕道衍穿着黑色僧衣,百官见了都要毕恭毕敬。人生如斯,夫复何求?
不仅如此,道衍还曾经担任《永乐大典》主编。
1418年,道衍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四岁。
朱高炽即位后,追封道衍配享太庙,此乃明朝文臣配享太庙第一人。
道衍的待遇让人想起清朝的张廷玉,同样活了84岁,同样配享太庙,同样当太子的老师。这样的经历非常罕见,身为一个和尚能混到这一地步,道衍没有遗憾了。
郑和是太监中的另类,宦官中的佼佼者。
郑和原名马和,小字三保,祖籍云南,父亲为云南割据部落首领,被明军打败之后,11岁的郑和当了俘虏,并且被去势,成为宦官。
14岁那年,郑和被分配到燕王府。聪明伶俐的郑和深得朱棣信任,每次率军北征,或者到军中视察,都喜欢把机灵鬼郑和带在身边。
长此以往,郑和成为朱棣的亲信。
靖难之役中,郑和又负责后勤保障,还从事情报搜集,也负责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为朱棣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靖难之役的关键之战郑村坝之战,朱棣初战派出精锐的朵颜三卫,在攻占南军七营后,战局进入胶着状态。
南军具有地利之便,这样的情况对朱棣军队非常不利,北军打不起消耗战。
在此情况下,郑和提出了主动出击,发动闪电战,直捣南军指挥所——中军大营的策略。
朱棣一听大喜,小马不光会伺候人,还精通兵法,从此对他刮目相看。结果,郑和自告奋勇,率领铁骑对南军大营发动突袭,大获全胜。
朱棣登基后,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以郑姓,以表彰他的战功,史称"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史称三宝太监 。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郑和七下西洋,虽然没有像西方航海家那样开辟新航线,武力征服各国,让中国成为世界霸主,但也宣扬了大明国威,开辟了商道。
1433年(宣德八年) ,62岁的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
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朱瞻基赐葬他的遗体于南京牛首山南麓,作为一个太监,能享受这样的殊荣,实在是罕见,堪称空前绝后。
实事求是地说,朱棣在位期间为大明王朝作出的贡献一点都不比开国皇帝朱元璋小,要不然怎么会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一个好汉三个帮,朱棣能有这样的成就,跟稳重这位和尚和太监不无关系。当我们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了和尚道衍与三宝太监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