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戈万里行·一代廉吏李銮宣》05岑山书院

边地星 2024-07-06 16:41:07

黄土高原腹地的静乐,由于明代江南士子的迁居,带来了先进的思想理念,江南丰沛多彩的各种文化,潜移默化,如影相随,影响到静乐的方方面面。于是“尊师重教,耕读传家”成为静乐人追求的主流。

在六百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江南士族子弟与当地土著居民和谐相处,交流沟通,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进了静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清清汾河,流淌三晋大地,千年文脉,润泽静乐古今。静乐人杰地灵,素以文明礼仪之乡著称,文人士子,学识渊博者灿若星群,岑山书院功不可没。依山傍水的岑山书院坐落在静乐县城东北的汾河之边岑山之上,静乐岑山书院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级书院。

岑山书院云集历代名士,更是静乐英才辈出的摇篮。翻开历史的册页,我们就会找到一串串大写的名字:明代都察院副都御史王希曾、监察御史石文绣,清代进士、云南巡抚李銮宣、以及族弟李锡书等都曾就读于此。中国共产党党团创始人、革命先驱高君宇也曾在这里求学。

岑山书院创建于北宋大观年间,当时称义学或察院。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儒林街迁建于现址,历代均有修缮。义学为庙学,后称县学,清乾隆六年(1741年)改为书院。书院内有明伦堂及存心、养心二斋等,与岑山书院毗连的文庙是祭拜孔子的地方。

明清时期创建“恒麓书院”,岑山书院与“恒麓书院”作为当时静乐的最高学府,“恒麓书院”命名具有其积极进步的内涵,是在告诫静乐在书院学习的莘莘学子,读书学习要坚持、恒定,有志者事竟成,有恒心才能学有所成,仕途通达,造福黎民。

李銮宣十岁应童子试,公元1770年,十二岁的李銮宣,在家人带领下,从五家庄起身,赶赴静乐岑山书院就读,次年十三岁之际,取得“弟子员”,1772年,十四岁的李銮宣补廪生。从岑山书院走出,走向晋阳书院,再到京城景山官学,仕途通达,文章冠绝,被后世称颂。

明清时期静乐岑山书院、恒麓书院共考取进士10名,考取举人51名,考取贡生211名。秀才(生员)就更多了,成为山西明清时期科举取士,出人才最多的县份之一。

近代以来,新旧交锋,静乐人同全国人民一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很快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这一时期,有不少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作出了很大贡献。

大革命时期,静乐涌现出了郭炳、邢润物、吕调元等英雄人物。更有山西省共产主义启蒙运动先驱、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高君宇,用29年的短暂人生,真正践行了“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的革命誓言,谱写了一曲灿烂的人生篇章。这些革命英杰。他们于上世纪20年代投笔从戎,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在战火硝烟中奔走,甚至付出了生命。

滔滔汾水,逝去的是岁月;悠悠岑山,永恒的是精神。曾在岑山书院就读的众多静乐学子,有的走出书院,千里居官,其学识、品行、政绩被后人称颂,有的讲学办校,培养后代,造福桑梓。岑山书院作为静乐发展教育和传播知识文化之地,所传承的治学精神、人文精神、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0 阅读:0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