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一道“算术题”的前世今生

京法网事 2024-12-21 19:27:52

在北京的深冬时节,历经数月打磨,梦幻光影在等待后迎来了更加圆满的现实结局。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原创微视频《加法》荣获第十一届“金法槌奖”微视频类一等奖。

短短7分44秒里,《加法》浓缩了三中院法官郑吉喆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实质性劳动依法认定为加班,切实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的故事。这是一份礼物,献给法院中那些不“平凡”的普通人。他们是人间烟火里的芸芸众生,更是以法律和良善守望公正的坚强壁垒。

缘起:找到合适的“加法”

找到关键,有的放矢,微视频创作的主题选取也与数学的提问类似。今年8月末,熟悉的挑战不期而至——第十一届“金法槌奖”宣布启动。历经多次赛场角力后,“还能再做什么”,成为了摆在创作团队面前的迫切课题。将时间的指针拨回7个月前,“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揭晓,由郑吉喆法官审理的“隐形加班案”入围。不久后,它又在全国两会中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在“隐形加班案”出圈前,郑吉喆法官已经在审执一线坚守了10余年,虽然办理的是民生“小案”,却用细致和创新把案件办出了影响力和知名度。他是三中院干警的优秀代表,也是千千万万法院奋斗者的缩影。“以案件为原型进行创作,既展现一线干警忠诚履职、担当作为的实践,更要凸显他们情同此心、司法为民的情怀。”带着最单纯热烈的初衷,我们正式开启了微视频之旅。

攀登:采撷动人的“珍宝”

微视频《加法》拍摄现场“隐形加班案”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怎样把大家熟悉的故事讲出新创意?这是无法回避的挑战。带着疑问,我们决定单刀直入,从郑吉喆团队入手寻找灵感。

郑吉喆法官围绕一起劳动争议案件组织法庭询问

“法律的权威,很大程度来自群众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每份判决都是对民生的答卷,容不得半点差错。”“定分止争,要与老百姓心中的‘秤’同频共振。”......持续不断的交流也是对新时代司法实践的深刻体悟。从他对劳动者被迫微信加班的共情,到忘我研究案情、找到关键证据、创新审判思路的坎坷,案件的来龙去脉被一一明晰。小案精办,不轻视每一起案件。法官的判案经历打动了创作团队,也激发了创作的火花。我们最终决定,在微视频中融入双线叙事,尽可能还原案件——以案件审理为明线,以追问加法为暗线,串联起劳动者的困惑、企业的不解、法官的抉择。

主创人员在讨论脚本思路确定,接下来的创作水到渠成。再次重温创作之初的一回回深夜争论,剧本创作就像一次攀登,我们竭力向上,顶峰望远,只为不错过打动人心的“珍宝”。

躬行:绽放光影的魅力

从沟通场地到协调人员、道具,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真正用于拍摄的48小时,每一晚都是难眠之夜。用心用情的演绎,也让涉及理解、包容与法治的故事变得有血有肉。

这场戏是微视频的开头:时钟指针逼近午夜,员工张静却身处一片黑暗空间。左边的男友、右边的老板,双方都为抢夺她的时间不断发出诘问。屏幕的方寸之间,张静显得无助而脆弱。

将冲突以戏剧化的方式进行前置,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能够先声夺人。为了让微视频更有余味,我们放大了暗线“加法”的处理,特意安排了多场戏份。老板的提示、同事的提醒,让对“加法”的思考无处不在。

在拍摄尾声,当法官女儿说出,“加法就是加号两边的数字都得在。”不少在场人员都感到,内心最柔软的一块地方被触动了。

余音:点亮更多的花火

北京三中院组宣处宣传工作组颁奖会后合照如何打造“数字居民”喜闻乐见的法院文艺作品,让有深意的故事更鲜活?相关思考贯穿了整个微视频创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视频的灵感往往源自生活。近年来,北京三中院干警始终坚持“如我在诉”,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这些生动实践为微视频《加法》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做好新时代法宣工作,利用“小窗口”展现司法公开公正的“大视角”,通过“小纠纷”彰显法律价值的“大道理”,关键还在于思想内核。作为窗口,《加法》无疑做出了有益尝试。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我们期待让群众信仰法治、尊重法律、理解法官,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始终记得,视频杀青的那夜,颗颗星子刺穿浓重的黑暗,点缀万家灯火。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关于新时代法院文化建设的探索,还有很多挑战,但星光不负赶路人,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好作品在前方!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

供稿: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统筹:裴夏静、韦安娜

文案:朱梁文轩

编辑:段茜茜

本文编辑:刘宇航

本文审核:张磊

0 阅读:4
京法网事

京法网事

权威发布北京法院审判信息、司法动态,普及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