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时中国大陆南方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尚未解放。蒋介石早在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时就开始把台湾当成自己最后的落脚之处: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坐船抵达高雄。6月24日他又从高雄前往台北选定草山设立总裁办公室。由于觉得草山的名称含有落草为寇之意不吉利,所以他又用自己喜欢的明代学者王阳明的名字将草山更名为阳明山。
由此可见这时的蒋介石已把台湾当成最后的落脚处,但此时国民党在中国大陆仍占据着半壁江山,所以蒋介石仍不时会回到大陆指挥大势已去的战争。1949年8月蒋介石乘专机匆匆忙忙赶赴重庆妄图在大西南继续负隅顽抗。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蒋介石又撤到成都。1949年12月10日下午2点蒋介石带着儿子蒋经国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逃往台湾。当时解放军攻城的炮声正紧。蒋介石带着极为复杂的心情看了大陆河山最后一眼。此后他再也没回到大陆。蒋介石到达台湾后不过一个月历史便进入了19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一个复杂而关键的历史时期。1945年台湾刚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得以光复回归祖国,仅仅四年后台湾又成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后的避风港。1949年前后约有二百万人跟随国民党政权从中国大陆赴台。在此之前台湾岛内原有人口才六百万左右。台湾一下子涌进来相当于原有人口1/3左右的“外省人”。这对社会资源和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压力,而此时的台湾在经历日本的殖民统治和国民党败逃造成的混乱后正面临物价飞涨、物资短缺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比起岛内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而言更让国民党政权感觉压力山大的是解放军在解放中国大陆后正对国民党盘踞的沿海岛屿发起进攻: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1950年5月19日舟山群岛解放。 1955年1月19日浙东沿海的一江山岛解放。1955年2月13日大陈岛及其周边列岛解放。1958年8月23日下午5点30分金门炮战打响......败逃台湾的国民党当局要想保住自己的政权迫切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几乎所有亚洲国家和地区都不约而同在干同一件事——土改。新中国正是通过土地改革清除了之前农村生产关系中的封建残余从而为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反观败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也开展了遍及全台的土地改革。台湾土改在某种意义上是国民党在失去大陆政权后痛定思痛的亡羊补牢之举。其实当初国民党在大陆也搞过土改,但最后无不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当年曾提出过平均地权的经济原则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纳入了宪法。20世纪30年代从苏联归来的蒋经国亲赴赣南着手推行过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问题在于国民党选择了大地主大资本家作为自己的政权基础。国民政府的很多高官本身就出自于大地主家族,因此他们在执行土改政策时处于自身利益势必会打折扣。
可台湾在1945年以前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国民党内那些出自大地主家族的高官土地都在大陆。败逃台湾后他们实际上已失去土地。台湾原来的地主和国民党官僚并没多少政治联系。动台湾地主的奶酪对国民党官员而言没任何负担压力。曾有台湾立法委员对此总结道:“在台无尺寸之地。慷他人之慨毫无人心,只讨上峰的好”。以前在大陆时国民党官员本身就是地主,因此搞土改很可能直接动了自家奶酪;现在反正自己在台湾又没地自然可以放手去干。此外台湾农民中百分之六十左右是佃户,而大陆的佃户不到三成。
因此在台湾反对土改的人要比大陆少得多。台湾土改之前农民所面对的地租高达百分之七十。高昂的地租成为了农民与地主之间首要而直接的矛盾。蒋介石任命自己的心腹爱将陈诚负责台湾土改工作。从1949年起陈诚在台湾推行三七五减租政策:将地租限制在农作物年收获总量的37.5%以内。这项措施有助于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从而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也为后续进一步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础。从1951年起台湾开始通过“公地放领”政策将政府所拥有的耕地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出售给农民。
农民可以通过支付基于农作物产量一定倍数的价格来购买土地。费用可以在十年内分期偿还,而且无需支付利息。这一措施有助于增加自耕农的数量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对地主的依赖。经过“三七五减租”和“公地放领”之后地主从土地取得的收益大为减少,而地价也随之相对下降。1953年在陈诚主导的“行政院”强力推动下台湾当局终于克服了“立法院”等机构内保守势力的狙击通过并全面推行带有强制性的《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该条例规定地主所能拥有的土地上限为中等水田不得多于43.5亩、中等旱田不得多于87亩、上等肥田不得多于43.5亩。
超过限额的耕地一律由当局征购后转售农民。在征购过程中政府会支付给地主实物土地债券和公营企业的股票等作为补偿以减少改革对地主经济的冲击。台湾当局通过“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等措施对土地资源进行了重组。这既提高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也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台湾土地改革后的1952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50万吨。这已超过台湾战前最高产量。到1964年台湾农家户均可支配所得已相当于非农家的96.59%。土改让台湾岛内的农户们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这让他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大为改观。
土改也促使一部分地主将资本转向工商业从而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这对台湾未来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土改过程中台湾岛内的地主阶级将自己的土地资源置换成了现金、股票等资产。这些资产相对于土地而言流动性更强。这促进了台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台湾原来的地主阶级逐渐完成了向资本家的蜕变。台湾的社会结构由此悄然发生改变。在推行土改的同时台湾当局成立了农田水利会、渔会、青果运销会等组织将先进的农业知识传播给了当地百姓。这也令台湾的农业生产走向了全新阶段。
台湾当局实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土改后台湾农村人口中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台湾当局抓住机会发展大批依靠出口为导向、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使得就业较为充分、收入较为平均。广大“屌丝”阶层也得以分享改革红利,同时台湾的改革得以在初期避免大资本形成垄断促成了分配的均化。此后台湾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迈入工业社会。这为台湾日后得以跻身亚洲四小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国民党尚未完全丢失大陆的1949年6月15日台湾就开始实施币制改革发行新台币:以4万元旧台币兑换1元新台币的比例进行兑换,同时限定新台币最高发行额不得超过2亿元,还拨出黄金80万两作为币制改革基金用以对内平稳物价。新台币明确与美元挂钩汇率保证其对外交易的稳定性。为提高民众信心还出台了诸如允许用新台币兑换黄金、大幅提高新台币存款月息到7%等政策。这有效吸引了储蓄加速了货币回笼缓解了通胀压力。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入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
与土地、币制等改革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国民党当局掀起的白色恐怖。1949年5月19日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陈诚颁布《台湾省戒严令》宣布自次日起台湾全省实施戒严。这是国民党政权在穷途末路之际为保住最后落脚之地的措施。至于戒严状态要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才结束按蒋介石当时的说法是“等到反共复国成功之日”。当然我们都知道蒋介石至死也没等到那一天,而台湾的戒严状态则一直持续到蒋介石死后12年:1987年7月15日时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
从1949年到1987年台湾经历了长达38年的戒严状态创造了全世界最长的戒严纪录。20世纪50年代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利用戒严令为借口借助《惩治叛乱条例》、《动员戡乱时期检肃匪谍条例》等法律扩大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允许情治单位广泛监控人民的生活并实施限制。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把整个台湾南南北北上上下下洗刷了一遍。当时在台湾活动的1500名中共地下党员有1100人牺牲,剩下的400人中也大多被捕关押。除了镇压共产党人之外台湾当局还本着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一个的原则不断扩大打击面。
有并没加入共产党的人只是对学生、工人运动表达了一下同情就被扣上通共的帽子抓起来;有些人因为对现行政治体制发表了一些不同见解就被抓起来;有些人因为呼吁国家统一抨击当局的腐败被抓了起来......白色恐怖的高潮时期情治部门直接被赋予了抓人杀人的指标。情治部门为完成任务指标无所不用其极。那个年代任何一个台湾人都有检举揭发“匪谍”的义务。知情不报会受到惩处,检举揭发则会受到奖励。即使检举揭发被证明不实也不会追究检举者的责任。这其实就相当于鼓励人们捕风捉影陷害他人。
大陆方面日后公布的资料中提到当时我党向台湾派遣的地下党员仅有1500人左右,可台湾当局在50年代的前五年就至少处决了4000至5000名所谓的“匪谍”,此外还有更多的“匪谍”被判处监禁。直到1984年12月最后两个1950年代的政治终身监禁犯林书扬与李金木在服刑34年又7个月后才被释放出狱。当人的生命和自由都无法保障时就不要奢望其他任何权利了。本来国民党在大陆时制定的所谓《中华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集会、结社、出版等诸多自由权利。当然这些权利有没有被落实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1949年后败逃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以戒严为由宣布冻结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在长达38年的戒严时期台湾不允许民间自行树立党派,同时对报刊、杂志实行限证、限张、限印等控制措施。这就是台湾当局所谓的“党禁”、“报禁”。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民众生活在极端的恐惧和压抑之中。可消极影响如此之大的白色恐怖竟也曾对台湾社会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正面作用。比如台湾土改期间陈诚为推行三七五减租政策采用了先礼后兵的手段。他每周都邀请主要由地主构成的省参议会驻会委员聚餐。
陈诚软硬兼施:一方面宣传三七五减租的好处,一边放出话称“我想调皮捣蛋搞破坏不要脸的人可能会有,但不要命的人总不会有吧”。陈诚这么说可不是在开玩笑。当时正值台湾戒严时期。陈诚本人就是台湾省警备总司令。他身后有六十万国民党军队的支持。谁敢反对土改直接安上一个通共的罪名拉出去毙了。饱受诟病的台湾白色恐怖竟客观上助力了土地改革的成功真不知算不算黑色幽默。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本身就充斥着黑色幽默——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压迫形成了鲜明对比。痛苦与希望就是如此荒诞结合在一起。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一方面通过土地、币制等改革成功稳定了货币、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奠定了工业化基础。50年代可以说是为日后台湾跻身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的希望之光年代。可另一方面白色恐怖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台湾使得社会氛围格外压抑。1986年3月29日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蒋经国提出政治革新的主张。此后台湾发生了一系列的劳工运动、学生运动、环保运动、妇女运动......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自次日零点起台湾地区解除解严。两天后台湾人赴港澳观光的限制被解除。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通过《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第二天祖国大陆立即释放善意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1987年12月1日《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开始实施。两岸之间近40年不通往来的状态终于被打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两岸之间实在是隔绝太久了。和平与统一始终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和追求。愿两岸同胞能够跨越历史的波折携手共进以智慧和勇气化解分歧共同书写和谐共生繁荣发展的未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