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是20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他被称之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才作家”“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是俄国历史上少有获得国内和海外一致认可的作家之一。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那个高压时代,政治压力机已经拧紧到了极点了——几乎每个人都被压平了。但肖洛霍夫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坚持讲真话、勇敢地说出真相。当然,说真相意味着对权威和压迫力量的对抗和冒犯。
《静静的顿河》《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长篇巨制,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是一部真正的史诗,是一首充满泪水的哀歌,更是一部充满毁灭和死亡的悲剧。写作背景从1912年一直写到1922年,作品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意蕴深邃,既展现了广阔而深厚的历史内容,有着史诗般的沧桑与厚重,又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人性与爱情、战争、专制、极权和个体命运的深刻内涵。
在草原辽阔的怀抱里,顿河静静地奔流,不舍昼夜。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人们在顿河母亲身边降生、成长、相爱、劳动,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快乐。但是,灾难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们头上,像噩梦一样难以摆脱。战争撒播着仇恨的种子,剥夺了无辜者的生命。悲伤的歌声和绝望的哀哭,从屋舍里,从暗夜里,隐隐传来。
故事以哥萨克麦列霍夫家的生活展开的,主角是家庭里的小儿子葛利高里,他英俊,快乐,活泼,讨人喜欢,浑身有用不完的精力。他追求爱情,喜欢劳动,渴望过一种能够享受爱情和劳动的和平生活。
结果平凡的生活被战争打破了,身为哥萨克人的他,不得不去参战。在将近7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血战沙场,先是杀奥地利人,接着是杀自己的同胞,每一次反复,都给他的心灵带来巨大的痛苦与折磨。
本质上,葛利高里是厌恶战争的,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争中,他从来没有故意虐待和伤害过任何人。无论何种情况下,杀害无辜者都是一种巨大的恶;对任何人性正常的人来说,杀人总是一件充满罪恶感的事情。对于屠戮生命的暴力,葛利高里是厌恶和排斥的。面对被自己所杀的死者,他会体验到沉重的心理折磨和精神痛苦。
当然,更痛苦的是,战争改变了他的生活,改变了一切。他的亲人几乎都因为战争而亡,父母备受折磨而死,长兄因当白匪被妹夫珂晒沃依枪毙,妻子娜塔莉亚被庸医害死。情妇婀克西妮亚被流弹击中,嫂子妲丽亚因染脏病投河自尽。
故事的最后,只剩下葛利高里一个人孤独的浪荡着,他根本不知道去哪,又将往何处去?曾经幸福的一家,因为战争而烟消云散。
在《静静的顿河》中,肖洛霍夫将战争的恐怖,将死者的悲惨,惊心动魄地写了出来,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作为一种巨大的恶和毁灭性的力量,它是吞噬普通人生命的冷酷无情的怪兽,给人类造成了无尽的灾难、痛苦和恐惧。
以往的战争书写,我们看到的都是国家、民族大义,英雄般的史诗。富有英雄主义的主人公为了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而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他们往往沉浸在为某种崇高正义而战的精神之中,而将对手视为邪恶力量的代表必欲除之而后快。
但肖洛霍夫看到的却是战争带来的人类惨状和满目疮痍。看到人与政治、人与时代之间的冲撞,以及外部环境对人僵硬的,缺乏包容和弹性的状态。看到抗争中的人们倾尽饱满的生命力却结出了异常苦涩的果实。
而肖洛霍夫之所以要写《静静的顿河》本质在于反战。战争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人们到底为什么而战?为正义?那什么是正义?反侵略是正义之战吗?等等。更主要的是谁在发动战争?战争的根源在于极权专制。
极权社会中,被战争裹挟的民众俄国是一个长期专制的社会,几百年的专制传统,使得他们越来越极权。极权统治下,战争频繁,而民众无情的被卷入进来。极权专制的统治者们为了发动战争,不断制造假想敌,引导舆论,引导民众支持他们所谓的“正义战争”。
实际上,每一种政治都喜欢将自己包装成自己的形象大使,锻造最可信谎言的最巧妙方式并不是编造和陷害,而是剪除、遮蔽历史的部分真相。
殊不知,战争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被战争裹挟。在国家意志面前,民众们根本没有选择,他们只能无条件服从国家意志,响应号召,全身心投入到其中。即便最后的结局是残酷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们也不能有任何怨言,只能自己来默默承受这一切。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崇高的使命和人民,是一种伟大。
我们作为集体环境中的生命个体,往往不仅无法控制集体以及社会的走向,甚至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造成了个人力量的极大损耗甚至是生命的最终陨落。
当然,个体的我们为了避免被权力斗争的洪流裹挟,不断试图离乡出逃,而普天之下,岂有乐土?依从个体意志进行的自我选择往往随着追求的幻灭,演变为一种脱离实际的奢望。
如果说肖洛霍夫是一个按照心灵原则写作的作家,那么,《静静的顿河》就是从他心灵的土壤上长出的精神之树。它是肖洛霍夫贡献给人类文学宝库的不朽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