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土地革命时期,年轻红军将领辈出,众多高级指挥员年仅三十便成就斐然。尤为突出的是林彪,23岁时已升任红军军长。
林彪是否最优秀尚待商榷,因有王稼祥更为杰出,25岁时便已担任军委副主席一职。
王稼祥对许多人或许陌生,但他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军的关键人物,多次出现在历史关键节点。毛主席在“遵义会议”确立地位,而王稼祥正是此次会议的促成者。
1945年党召开七大,25岁即任军委副主席的王稼祥未当选中央委员,原因成谜。毛主席闻讯后,着手处理了此事。
【第一个支持毛主席】
王稼祥为安徽泾县人,1925年赴苏联深造,五年后归国。1931年,于第二次“反围剿”前夕,他抵达中央苏区。
王稼祥因是王明同学且能力出众,到中央苏区后即获重任,历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及中革军委副主席,时年仅25岁。
王稼祥身兼多职,虽被视为王明一派,但他思想独立,不依附任何人。若真要归属,他只属于“真理”,与掌握真理者并肩。
初抵中央苏区,王稼祥经观察发现,遵循王明思路行事效果不佳,而依毛主席方法则事半功倍。因此,王稼祥逐渐脱离“王明圈子”,转而支持毛主席。
1932年宁都会议上,关于毛主席是否退居幕后,众人多赞成,刘伯承亦持反对意见,唯王稼祥挺身而出,明确表态支持毛主席。
王稼祥的举动出乎众人意料,连毛主席也始料未及。事后,毛主席表示:“我们属少数,应服从多数。”此言令王稼祥对毛主席更加敬重。
后来,毛主席虽被解除“军权”,但王稼祥与其关系更亲密。在反“围剿”战斗中,王稼祥常请教毛主席,毛主席亦耐心指导。然而,当时军权由博古、李德掌握,王稼祥的意见未被重视。
毫无疑问,王稼祥是中央苏区领导中首个支持毛主席的人。
【提议召开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于一村驻足。负伤的王稼祥被安置于柴草屋。旋即,一小战士前来探问:“请问,屋内尚有空余之地否?”
王稼祥欲言之际,毛主席的声音传来:“别喊,勿扰人清梦,我们就在外面等候。”
王稼祥闻声激动地说:“这是毛主席的声音,是毛泽东同志吗?请快进来。”
毛主席听出是王稼祥,遂步入。寒暄后,王稼祥问:“泽东同志,对当前局势有何见解?”
毛主席吸了口烟,稍作停顿后反问:“你的看法如何?”
王稼祥直言不讳:“简而言之,若继续让李德等人指挥,后果将不堪设想。”
毛主席微笑询问:“你认为我们应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
王稼祥思考后认为持续失败不可行,遂向毛主席求教。听取毛主席意见后,他深受启发,随即去找张闻天,希望得到其支持。
王稼祥向张闻天质疑:“博古与李德持续此指挥方式,是否可行?”
张闻天认为不可行,提议由毛泽东同志领导,因其军事才能出众,远超众人,更胜于李德。
王稼祥点头表示赞同:“需请毛泽东出山以挽危局,部队抵达遵义时,务必迫使他出山领导。”
随后,王稼祥逐一拜访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等人,清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获得了他们的一致支持与欢迎。
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确立毛主席地位,王稼祥功不可没。毛主席曾言:“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
【未当选中央委员】
遵义会议后,王稼祥、周恩来与毛主席重建“三人团”,指挥红军摆脱困境,成功抵达陕北,并将党的指挥中心暂设于该地。
1945年,尽管王稼祥因功绩显著一直担任高职,但在我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未当选中央委员。
杨尚昆认为王稼祥未当选中央委员,原因有二:一是七大清算王明路线,王稼祥曾涉其中,但已脱离,多数人未知;二是此背景影响了其选举结果。
其次,王稼祥性格孤僻,缺乏与群众的交流,导致众人普遍认为他态度高傲。
对于王稼祥未当选中央委员,毛主席颇为,表示:“此不合理。”随后在会上,他提议:“昨日选举他未当选,故主席团推其为候补中央委员首候选人,望大家支持。”
随后,毛主席详述王稼祥的历史贡献,最终,王稼祥凭借高票数位居第二,成功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建国后,王稼祥首任驻苏大使,后任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1972年,他致信毛主席请缨工作。中共十大上,王稼祥复选为中央委员。
1974年,王稼祥因年迈且旧疾复发,不幸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