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宏亮,从小在村里长大,家里条件简单,但日子过得挺踏实。可在我6岁那年,家里遭了难,父亲积劳成疾走了,留下我和母亲两个人。在我到了8岁时,母亲为了能更好的照顾我,带着我嫁给了现在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继父。
继父这个人呢,性格闷得跟葫芦似的,一天说不了几句话,但我能看出来,他是个勤快、善良的人,干活不含糊,挣的钱都交给母亲保管,自己口袋里比脸还干净。家里的大小事,他都是听母亲的,自己从不拿主意。因为这样,我小时候对继父没那么尊重,偶尔还调皮捣蛋,不怎么听话,但我对母亲那是真心害怕又尊敬。
虽然继父不掌家,但母亲对他可是真好。知道他干活累,母亲隔段时间就给他做好吃的补补。他俩的感情,好得让全村人都羡慕不已。
我上学那会儿,我挺争气的,成绩一直挺好的,每次考试都能进班级前几名。我们的班主任秦老师是从外面来我们村支教的,继父虽然话少,但总不忘关心我的学习。
在我六年级那年,秦老师还当着继父的面夸我学习努力、上进,说我有希望考入大学。继父听后喜笑颜开,说哪怕家里再穷,也要供我念大学,走出农村。
后来我升至初中,学校远家十里地,得骑自行车来回。虽然路远,但有同学一起,路上也不觉得孤单。我在班上还是学习的小标兵,特别是语文,还是课代表呢。老师对我期望挺高,我自己也学得有劲。
可惜在一次体育课上,我不小心摔倒在地,胳膊骨折了,当时疼得我眼泪直打转。母亲得知消息后心疼得不行,继父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找法子,说喝骨头汤能好得快。于是,家里隔三差五就炖骨头汤,都是母亲亲手熬的。
我在家养了一个多月,心里想着学习,怕功课落下太多。好不容易能回学校了,结果没多久,又被同学不小心碰了一下,胳膊又给碰裂了。这下直接住院了,又躺了两个多月。
等我回到学校一看,功课真的落下好多,成绩也一落千丈,从优等生变成了中等生。老师虽然尽力帮我补课,但我自己心里那道坎过不去,慢慢对学习就提不起兴趣了。
成绩越来越差,我就更不想学了,上课也开始走神,老想着下课怎么玩。镇上有家游戏厅,成了我的新去处。我开始省午饭钱,放学就往那儿跑。回家晚了,就编各种理由哄骗他们,什么自行车坏了、老师拖堂了,什么借口都用上了。
在初三毕业后,我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辍学。想着学习跟不上,上学也没什么劲,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赚钱。
有天晚上吃饭,我就跟母亲、继父摊牌了,说我不想念书了,想直接打工去。继父一听,脸色阴沉沉的,说什么也不同意,还破天荒地跟我讲了一堆道理。可那时候我倔得跟头驴似的,什么也听不进去,还跟他顶嘴,说不用他管。
母亲看我这样,气得不行,想拿棍子教训我,幸好继父拦住了。他问我,是不是真的想好了,要辍学打工。我头一扬,说:“是的,不上了!”继父想了想,说:“行,那明天你跟我去砖厂看看,要是你觉得自己能干那活,我就不强求你上学。”我一听,心想这能有多难,满口答应下来,还让他别反悔。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跟着继父去了邻村的砖厂。那地方我以前没去过,不知道里面长什么样。一到地方,继父就让我站在砖窑里,说不用我干活,就站那儿看着。我逞强说要一起干,继父摇摇头,硬是不让。
我站在那地方,没多久就热得一身汗。看着继父拉着装满砖的铁车,一趟趟进出那四五十度的高温窑里,每次出来都是大汗淋漓,衣服湿透,脸上、头发上全是砖灰和汗水混成的泥。他还得把砖一块块码好,整整齐齐的。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我意识到,继父为了这个家,为了供我读书,真的是拼了命在干活。他吃的苦、受的罪,我以前从没真正体会过。而我呢,还拿他辛苦赚的钱去打游戏,不听他的话,不好好学习。想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太不是东西了,太对不起继父了。
看着继父那弯曲的背影,一趟接一趟地在砖窑与外面之间穿梭,汗水浸透了衣衫,脸被热气蒸得通红,他就像那不知疲倦的黄牛,默默耕耘。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眼泪不自觉地滑落。我从窑里走了出来,虽然没干什么活,但浑身上下湿得跟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我跑到砖厂取水的小屋,盛了一大碗冰凉的水,小心翼翼地端到继父面前。他一口气喝完,抹了把脸上的汗,眼神里满是关切:“怎么样,这活你能坚持下来吗?”
我低下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声音哽咽地说:“爸,我错了,我以后一定好好上学,再也不逃学了。”继父听后,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拍了拍我的肩膀:“这就对了,读书才是你的出路。”
那天,我本想留下帮继父干活,但他坚决让我回家。夜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继父的身影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从那以后,我就像换了个人,学习成了我生活的全部。遇到难题,我不再逃避,而是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晚上,做完作业还要再复习一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高中三年,我珍惜着每一分每一秒,刻苦钻研,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迈入了大学的门槛。大学毕业后,我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稳定。我坚决不让继父再外出打工,只让他在家种地,享受晚年生活。我每个月都会往家里寄钱,希望能减轻他们的负担。
后来,我结婚生子,在大城市安了家。多次想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但他们习惯了农村的生活,不愿离开那片熟悉的土地。我只能尽量抽时间回家看望他们,陪他们聊聊天,吃吃饭。每次回去,他们总是说:“你在外面也不容易,照顾好自己就行,我们身体硬朗着呢。”
转眼间,春节又到了。我带着妻子和儿子,提前几天回到了老家。刚进村口,远远地就看到母亲和继父站在家门口,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喜悦的笑容。“爸,妈,我们回来了!”我大声喊道,加快了脚步。
“哎呀,我的大孙子又长高了!”母亲一把抱起孩子,亲了又亲,眼里满是宠溺。“爸、妈最近过得还好吗?我带了一些营养品给你们补补。”我拉着妻子的手,一起走上前。
继父在一旁,虽然话不多,但眼神中满是欣慰和满足。他拍了拍我的肩膀,笑道:“挺好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母亲亲手做的饭菜,气氛温馨而幸福。
饭后,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繁星,聊着家长里短,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光。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无论世界如何变迁,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永远是我最坚实的依靠。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偶尔传来的鞭炮声,心中充满了感激。感激他们无私的付出和默默得支持。我暗暗发誓,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因为我知道,这是我作为儿子,最应该也是最能让他们感到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