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堪称经典

白晴聊历史 2024-12-15 03:22:5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

一幅妙联,不仅展现语言的精巧,更蕴含深刻的哲理与美感。

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寥寥十字,却层层递进,从日之本义到昌盛繁华,再到晶莹剔透,意象清新,意味深长。

面对这样的上联,要对出一个堪称经典的下联,绝非易事。

它不仅需要字字工整,还得在意境、结构、甚至哲思上不输分毫。

于是,这幅上联流传后,各路才子纷纷执笔,留下了无数精彩的尝试。

而其中一个下联,一经传出,便被奉为经典。

它为何能技惊四座?这十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巧思与智慧?答案,等你揭晓!

宋朝,一个崇文重教的朝代

宋朝的皇帝们都是些喜爱文化的君王。

他们不仅自己热衷于诗词创作,也大力提倡臣民们多多研习文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雅士们聚在一起吟诗作对,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知从何时起,文人雅士之间流行起了对对联。

一时间,大街小巷,茶馆酒肆,到处都能听到他们你来我往的对联声。

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

这一天,几位文人雅士相约在一处酒楼小聚。

酒过三巡,众人兴致渐起。

忽然,一个文人灵机一动,提议大家来对对联,增添酒席的乐趣。

只听他清了清嗓子,大声吟道:"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

此言一出,在座的文人都是一愣。

这副上联巧妙地利用了合字,颇有新意。

但要对出一副匹配的下联,却也着实不易。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文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思索着该如何对出一副妙联。

有人灵机一动,对道:"一人是人,二人是从,三人是众。"

此联一出,大家纷纷摇头。

虽然字面上看着工整,但仔细一品却不难发现,这副下联犯了语义重复的毛病。

上联既然用了"一二三",下联再用这些数字,未免有些重复乏味。

众人又陷入了沉思。

半晌,又有人对出一联:"一木非林,二木可林,三木成森。"

这副对联虽然没有重复数字,但总觉得还是差了点意思。

文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却始终对不出一副让大家满意的下联来。

化腐朽为神奇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不起眼的文人突然开口了。

只见他缓缓吟道:"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这副对联不仅没有重复上联的字,而且寓意深刻,境界高远,堪称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

在场的文人都交口称赞,认为这是千古佳联。

从此,"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的上联,搭配"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的下联,名扬江湖,流传后世。

康乾盛世,文化复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宋代来到了清朝。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个酷爱文学的帝王。

在他的大力提倡下,对联文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一时间,宫廷里,民间里,到处都流传着乾隆皇帝御制的对联。

文人墨客们也趋之若鹜,争相创作,以博得皇帝的青睐。

一日乾隆设朝时,文武百官齐聚金殿。

乾隆兴致大发,要考校群臣的对联水平。

他当即吟出一副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

臣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无一人能对出下联来。

乾隆有些失望,环顾了一下群臣,目光忽然落在了一个胖墩墩的身影上。

纪晓岚,乾隆的幕僚

那个胖子,正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

这位被乾隆捧在手心里的大学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机智过人。

乾隆当即问道:"愚弟,这副对联你可有灵感?"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起身,拱手道:"回圣上,微臣有一下联,不知当否。"

只听他铿锵有力地吟出:"单木是木,俩木是林,三木是森。"

此联一出,满朝哗然。

这副下联看似简单,但细细品味,却发现它的精妙无比。

它不仅在字面、平仄上与上联相匹配,更在意境、内涵上画龙点睛,引人深思。

一见倾心,知己难求

乾隆听罢,喜不自胜。

他激动地走下龙椅,一把拉住纪晓岚的手,赞道:"不愧是朕的幕僚,果然非同凡响!"

从此,纪晓岚在乾隆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游山玩水,乾隆都喜欢带着他。

两人亦君亦友,亦师亦父,情谊深厚。

一日,乾隆与纪晓岚微服出行,正值下雨天,纪晓岚张开伞为皇上遮蔽。

乾隆问他:"你道为何天公偏要下这场雨?"

纪晓岚笑道:"云从龙,风从虎。

自帝王陛下至此,想来那老天也知趣,特地降下甘霖,为陛下洗尘呢。"

乾隆听罢哈哈大笑,拍着纪晓岚的肩膀道:"你这张嘴,果然是抹了蜜的,连老天都能哄得开心。"

看着眼前这位风趣幽默、忠心耿耿的大学士,乾隆由衷地感慨:天下之大,知己难求啊!

穿越千年,妙联长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从宋代到清朝,从古至今,"一日为日"的对联典故,已经流传了上千年。

它见证了对联文化的兴盛,更见证了中华文人的才情。

那些巧思妙对的对联,那些风趣睿智的文人,虽然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里,但他们的文采,他们的风骨,却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学习。

君不见,那"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的上联,至今仍被誉为千古绝唱。

而对它作出妙答的纪晓岚,更是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这,就是对联的魅力。

短短几个字,却能寄托深邃的思想;简简单单一幅对仗,却能传递跨越千年的情感。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发现对联之美,去感悟人生之道。

让这股文化之风,永远在我们的民族血脉里流淌、传承。

0 阅读:0

白晴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