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赵子龙,常山赵子龙,这位名震三国的蜀汉猛将,忠诚勇敢,战功赫赫,被后人视为完美将领的化身。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刘备临终时竟然留下这样一句警示:赵云不可重用!
这句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何如此信赖赵云的刘备会在最后时刻发出这样的告诫?
是对赵云的不满,还是另有深意?
面对这份遗言,有人认为是帝王的权谋,有人觉得是对未来的深远考量。
到底刘备的这番话暗藏了怎样的“帝王之心”?又为何让后人议论纷纷?
这背后的真相,或许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加耐人寻味。
大时代下的英雄结缘提起赵云,脑海中自然会浮现那个手持长枪,七进七出的身影。
然而,在他成为蜀汉大将、常胜将军之前,他不过是一介布衣。
那时候,四海才是男儿的谈笑间。
董卓作乱,长安城头日色变。
李傕郭汜,烽火四起蔽天光。
就在这乱世之中,赵云随一位名叫公孙瓒的将领,转战四方,驰骋疆场。
也正是在那时,他结识了担任高唐县令的刘备。
初见之时,两人的身份地位并不相当。
然而,志趣相投,只需一个回眸,便已心照不宣。
当时的赵云,尚且年轻,但骨子里的那股傲气,已隐约可见。
刘备慧眼识英雄,当即对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青眼有加。
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
建安五年,命运的齿轮再次咬合。
赵云在邺城偶遇刘备,往日的那份情谊,历久弥新。
此时的刘备,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而赵云,也早已成长为一个武艺超群的将领。
当刘备再次向他发出邀请时,赵云毫不犹豫地选择追随。
从此,这个为百姓打抱不平的汉子,就成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能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多么不易。
从此,无论是平定益州,还是征讨南中,刘备和赵云始终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那些跌宕起伏的岁月,铸就了他们情同手足的革命情谊。
谁能想到,多年后,这份情谊却被时局和权谋,打上了意想不到的烙印。
长坂坡上七进七出时光飞逝,转眼间,赤壁鏖战,刘备东征西讨。
赵云随军南下,与黄忠一同平定南中,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在那个尔虞我诈的乱世,忠义未必能换来认可,有时反倒是招祸的源头。
曹操虽败于赤壁,却并未就此放弃。
他一举攻下荆州,占据益阳、南郡。
刘备闻讯,便班师回朝。
谁知,竟在这时遭遇了最危急的时刻。
曹军如狼似虎,穷追不舍。
刘备的家眷,危在旦夕。
恰在此时,赵云挺身而出。
他对刘备说:"主公,您先走,我来断后!"刘备闻言,热泪盈眶。
他明白,这一去,生死未卜。
但是,他也知道,天下人才,唯赵云能担此大任。
于是,在长坂坡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幕:烟尘漫天,鼓角震地。
一骑绝尘,冲入敌阵。
左冲右突,马蹄翻飞。
血溅当场,尸横遍野。
那骑士,正是赵云。
他一人一马,独闯曹营,七进七出,救出了刘备的妻儿。
四面楚歌,绝境求生。
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赵云没有丝毫犹豫。
忠诚,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这一战,让赵云的勇武,彻底成为了三国的传奇。
而刘备,也终于明白,什么叫做患难与共,生死之交。
曾几何时,这对主仆,也有着山盟海誓,刎颈之交。
可是,当刘备终于坐上皇位,当他开始为自己的江山基业考虑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那个昔日的生死之交,忽然就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赵云一往无前的勇武,反倒成了他最大的隐患。
耿直赵云难懂官场心思当刘备攻下益州,准备分封百官、犒赏将士的时候,赵云却当众进谏。
他直言不讳地劝主公:将田地分给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才是当务之急。
否则,不朝不夕就可能变成一盘散沙。
"主公,咱们打天下,不就是为了百姓吗?如果连百姓都安置不好,那打下的江山,又有什么意义呢?"赵云的话,掷地有声。
但是,在场的文武百官,却是一片哗然。
他们觉得,赵云太过耿直,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刘备陷入了两难。
他知道赵云说的有道理,但是,他更清楚,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拉拢人心。
如果不及时犒赏将士,只怕这些尽忠报国的英雄们,就要变成尸骨无存的亡魂了。
思前想后,刘备只能委婉地对赵云说:"子龙啊,你的心意,我明白。
但是,这个时候,还是要先稳定军心。
至于百姓,我们以后会慢慢照顾的。"
赵云虽然不甘心,但还是恭恭敬敬地退下了。
他心里明白,自己这一番话,恐怕是得罪了不少人。
但是,他不后悔。
因为,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
在他看来,救民水火,才是君子本色。
至于那些弯弯绕绕的官场心思,他是真的不懂,也不屑去懂。
这件事,让刘备对赵云有了新的认识。
他开始意识到,这个嫡系大将的耿直个性,虽然忠心耿耿,但在官场上,恐怕是个定时炸弹。
尤其是,当他的儿子刘禅继位之后,这样一个心直口快的臣子,若是不慎,只怕会坏了大事。
于是,在临终前,刘备把诸葛亮叫到跟前,谆谆告诫:"孔明啊,我知道赵子龙忠心耿耿,但是,他太过耿直,不知变通。
等我百年之后,你可千万不要重用他啊。
"这番话,让诸葛亮暗暗吃惊。
他何尝不知赵云的本性?但是,他更清楚,这个时候,若是违背君命,只怕会引起更大的动荡。
留忠骨洗清白,谁为卿卿剑作铭刘备临终前的一番话,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他为何要警告后人,不可重用赵云?难道他看不出赵云的忠心?其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了解,所以才要这么做。
刘备虽然打下了大好河山,却也看出自己的儿子刘禅不成气候。
他深谋远虑,要让赵云的才能暂时埋没,这样,等刘禅继位后重用赵云,既可突显自己的"知人善任",又能让赵云心无旁骛,为新君效力。
可是,刘备想得太简单了。
他没有料到,他的这番良苦用心,最终竟成了赵云的致命伤。
刘禅继位后,非但没能善用赵云,反而让他在朝堂上处处受制,寸步难行。
最后,竟然还让这个救过自己的恩人,客死他乡,尸骨无存。
一代名将,就这样含恨而终。
而那个曾经被他誓死保护的少主,却在位上逍遥自在,享尽荣华富贵。
这一幕,让无数人唏嘘不已。
有人说,这都是赵云自作自受。
如果他能懂得些官场的道道儿,也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但是,也有人说,赵云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从来不曾妥协。
他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
这,就是忠义吗?是的,这就是忠义。
在那个世风日下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又有几个?我们或许可以说,赵云太过理想化,太不合时宜。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正是因为有了赵云这样的人,那个血雨腥风的乱世,才显得不那么黯淡无光。
"臣心如铁,铁铸丹心照汗青。"
这是后人给赵云的评价。
一个人,如果连性命都可以舍弃,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赵云虽死犹生,堪称千古完人。
这,就是忠义的力量。
它让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傲然挺立,堂堂正正。
结语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悲欢离合的时代。
时过境迁,曾经的生死之交,也难免掺杂了利益的考量。
然而,对于赵子龙赵云而言,忠义二字,始终不渝。
他以一己之力,谱写了一曲慷慨悲歌。
这,或许就是真正的英雄本色吧!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历史,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忠义?
是不顾一切地效忠于主君,还是永远不背叛自己的良心?
是随波逐流、见风使舵,还是敢于直言、坚守操守?这些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 价值取向。
而那些为了心中的理想,甘愿付出生命的人,无疑就是他们时代的楷模。
赵云,就是这样一个楷模。
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充满算计和背叛的乱世,仍然有一种精神,可以凛然不可摧折。
那就是:忠于理想,忠于自己。
这,或许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
今天,我们纪念赵云,不仅仅是缅怀一个武将,更是在致敬一种精神。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必苛求每个人都能做到赵云那样,但是,我们一定要铭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只要我们永远不忘初心,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前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