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明珠被人们所熟知,大多都是因为康熙在位期间,明珠和索额图各自为营,明争暗斗,而这两位臣子也都有难以容忍的过失。
明珠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奸臣,但是康熙惦记着明珠为他立下的三次功劳,并没有置他于死地。这三次功劳究竟是什么,能够在明珠犯了重罪之后,保他性命呢?
苦心经营,步步高升这就要从明珠如何起势说起了。
虽说明珠与索额图之间争斗多年,但真论起出身,明珠根本比不上索额图。索额图出身赫舍里家族,父亲是辅政大臣索尼,也是康熙赫舍里皇后的叔父。
而明珠,虽然也是八旗子弟,出身叶赫那拉氏,但跟索额图还是没有可比性的。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索额图并没有将明珠放在眼里,更没有想到此人未来会成为自己最难对抗的政敌。
虽说明珠没有索额图那样的出身,但从步入官场后,明珠一直走的便是升迁之路,从宫廷侍卫,做到刑部尚书。
要知道这个时间段,康熙帝因为年轻,尚未亲政,朝政基本上都被鳌拜所把持。而明珠在明面上与鳌拜并没有任何关系,但却一直步步高升,就已经能够看出,明珠绝不是碌碌无为之辈,是有真本事在身上的。
康熙擒鳌拜亲政之后,明珠的官职虽然在上升,可却并没有在康熙面前露脸的机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圣眷并不是只有后宫妃子需要争取的,前朝臣子同样也是需要费力争取的。若得盛宠,平步青云又有何难。
一直没有机会在康熙面前表现的明珠,终于在康熙十二年等到了这个机会,此时的明珠已经四十岁了。
他在康熙帝到晾鹰台巡兵之前,将整个军队打理得井井有条,士兵们各个斗志昂扬,康熙一看自然欢喜,明珠也因此得到了康熙的青睐。
为官多年,明珠终于在自己的一步步经营下,开始走向权力中心,而此时他未来的政敌索额图,此时已经是保和殿大学士,即便明珠步步高升,他也根本没有将他放在眼里。
可明珠明显不是跟索额图站在同一个阵营,于是乎,索额图便也顺带着要打压打压明珠的士气,别真让这位新贵的风头盖过了自己。
当时索额图在朝中势力巨大,康熙有意再扶植一派官员,以对抗索额图,让官员达成一种平衡,免得朝堂上全是索额图的手下,让他越发得寸进尺。而康熙有意扶植的人选中,最重要的便是明珠。
明珠在官场上沉浮多年,虽然没有索额图那样根深的势力,但却也一直谨小慎微,圆滑处事。
在官场上很吃得开,这么多年过来,明珠手下也有一批官员,以他马首是瞻。久而久之,必然足以与索额图抗争。
而索额图对明珠态度转变的关键点,很快便发生改变。这便涉及到明珠为康熙立下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功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揣度圣意,坚定站队在擒获鳌拜正式掌权亲政之后,康熙并不是高枕无忧了,各地分封下去的藩王势力过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廷的稳定。
此时康熙帝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哪里容忍的了,这些拥兵自重的藩王。若是任由他们继续发展下去,有朝一日起了反心,那必然给自己这千辛万苦坐稳的皇位,安稳下来的江山社稷,招来巨大隐患。
正巧平南王告老还乡,康熙便想趁着这个机会,行撤藩之事。
兹事体大,藩王这么多年得了朝廷诸多的好处,胃口早就被养刁了,康熙此举无异于夺权,这些藩王自然不可能同意。
以索额图为首的老臣们,也纷纷建议康熙别动这个念头。一是在立国之时,这些藩王为大清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二是有藩王占据各地,对社稷有极大的好处。
但康熙却认为,“三藩”势力发展多年,如今带给朝廷的只有坏处,没什么好处了,放之任之,才是巨大的隐患。
只康熙一个人想撤藩没用,他需要朝臣的支持,但当时朝堂之上,愿意站出来支持康熙撤藩的,只有三名臣子,其中就包括明珠。
其他两位臣子,是早就主张撤藩,分析利弊过后,认为若不撤藩,江山危矣。
但明珠与他们不同,他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人心,他是先一步猜到了康熙的心思,看出了康熙在撤藩这件事情上的决心。
江山毕竟是皇帝的,他站在皇帝这一边,自然是最明智的。有了支持,康熙便迅速发布了撤藩的旨意,但势力根植了这么多年,哪能是说撤就撤的。
旨意下达后,吴三桂表面上默不作声,好像是领旨认命了。背地里却早早开始屯兵屯粮,在年底便举旗造反了。
等远在朝堂的康熙收到消息,吴三桂已经占领了贵州、四川、广西等多个地方。这是康熙在位时经历的最严重的动荡,吴三桂看起来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此时,索额图立即建议,“诛杀明珠等建议撤藩之人,平息怒火。”
明珠自然清楚,索额图是想要把罪过全都推到他们几人身上,以此明哲保身。但明珠对康熙的了解,要比索额图更深一层,他早就看出,康熙不是任人摆布的傀儡,他在位显然是想要做实事的,也根本不怕担责任。
正如明珠所料,康熙狠狠驳斥了索额图,这决策是他下的,关其他臣子什么事!他坚决要平三藩,不认同索额图等人的建议。
显然这一次,明珠靠着长于他人的眼界,战对了队伍。
五年后,三藩平定,康熙大喜过望,当面挖苦索额图,“当年有人建议我诛杀了建议撤藩的臣子,若是朕真的听从了,岂不是让这些忠臣含冤而死!”
经此一事,平三藩的功劳簿上,明珠的名字赫然在列,康熙也越发欣赏明珠,他的官途也愈加顺遂。康熙有意提拔,没多久明珠便已经与索额图平起平坐了。
在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明珠与索额图也算是彻底撕破了脸,权柄在握,明珠在朝堂之上也越发肆无忌惮,但他比索额图更聪明一些,又立下了两大功劳,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明珠在上位之后,做了什么,又立下了哪两项重大功劳呢?
功过在身,郁郁而终在康熙时期,内阁大学士一职,便等同于宰相,而当时朝堂之上两相并立,明珠和索额图各自为营。两派的官员时常在朝政上吵得不可开交。
而此时的明珠也同索额图一样,享受着至高权力带来的利益,不仅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还卖官鬻爵,扰乱官场制度。
后来的明珠,甚至光明正大地将多个职位明码标价,只要出的起钱,这个官职便能落到任何人头上。背地里的明珠和索额图都是一类人,但明面上两人打得有来有回。
明珠立下的另外一功,便是康熙在郑经病逝之后,想要着手收复台湾,得到了明珠的支持,明珠给出了主意,要找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指挥作战,这才有了施琅领兵攻克台湾。而当时的索额图一党,却认为台湾位置偏远,物资匮乏,弃了也并不可惜。
在台湾问题上,康熙还是选择听从了明珠的意见,收复之后设立了台湾府,彻底将台湾纳入版图。除了在南方的功绩之外,明珠在北方战事上,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沙皇多次侵犯清朝北方地区,明珠眼光独到,调萨布素前往抵御沙俄的攻势,打赢了雅克萨之战,这才促成了两国之间的和谈。在抵御沙俄这件事情上,明珠又立了一功。
从明珠为满清做出的贡献来看,他受到怎样的褒奖都不过分,可如果单独看他的罪过,他也是罪无可恕。
贪污受贿,打压忠臣,独揽功劳,他和索额图之间的争斗,虽说达成了对立的平衡,但也确实将整个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作恶多端的明珠,手握大权,并不担心自己会受到弹劾,直到于成龙将明珠卖官鬻爵的罪证,摆到了康熙面前。
墙倒众人推,于成龙开了头,御史便纷纷开始上书,弹劾明珠,罗列了明珠一直以来的罪过,康熙这才意识到,明珠的权势已经发展到了如此地步。
他唯一一点比索额图做得好的,便是没有过多的参与党争,索额图与胤礽毕竟有血缘关系,涉及谋反,被康熙诛杀。而明珠却一直忠诚于康熙,不曾涉及谋逆。
思虑再三后,康熙最终撤了明珠大学士一职,给他留了个虚衔,算是念及这些年来他立下的功劳,但此后他再没有参与朝政,只能赋闲在家,做个闲人。
从明珠的结局来看,虽然凄凉,但也能看出康熙对他的看重。就连他病逝之时,康熙还专门派了皇子前去祭奠。
若不是太过贪恋权力,靠着明珠的智慧,他必然会继续在朝堂之上大放异彩。只可惜权力这东西,一旦沾染,欲望贪念想要克制,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不知明珠在最后关头,有没有后悔过,自己苦心孤诣经营来的一切,就这么因为自己的贪念尽数葬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