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从山东回来,对毛主席说:罗荣桓的资历在分局仅排倒数第二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3-28 22:40:32

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后就经历了一系列的磨练和考验,从早期的北伐战争,到后来的国共两党决裂与对峙,其中充满了血的教训,也让我党认识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 的重要道理,所以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两党紧抓各自的武装,第二次合作。

1942年,因为局势需要,党中央决定由毛主席领导在延安以及其他抗日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整风工作,只不过由于各大根据地的抗日形势不同,对中央的号召并不能完全同步进行,有些反应较慢的地区,中央就会派人前往帮助。

刘少奇同志就曾到山东,协助当地分局进行整风工作,回来之后他告诉毛主席,罗荣桓的资历在分局只能排倒数第二.....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当地的整风运动又该如何发展?

罗荣桓的革命斗争

罗荣桓是我国军队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出生于1902年,此时的社会环境相当复杂,中国内忧外患,百姓民不聊生,罗荣桓也努力想改变国家现状,所以很快加入北伐军。

国民大革命时期,罗荣桓主要负责学生工作,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失败之后,他组织湖北农民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随后就上了井冈山,经历了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

相比于其他在战场之上大显神威的将领,罗荣桓更像是一位儒将,除了必要的带兵打仗之外,他所参与的工作大都带有一定的政治性,井冈山会师之后,罗荣桓便担任工农革命第一军的政治工作,后来又担任第四方面军政委,一年之后调任第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

在国共两党对峙期间,由于第5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罗荣桓跟随毛主席一起到达陕北。

后来国内矛盾发生变化,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罗荣桓又成了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接着又担任代理师长,主要负责对晋西北地区日本侵略者的打击工作,直到1938年底,罗荣桓才从晋西北开赴山东,在这里继续进行革命工作。

罗荣桓在山东的主要作为

1939年3月2日,罗荣桓进入山东西部,并且在樊坝地区歼灭了一个团的伪军,首战告捷,为后续这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抵抗侵略者的同时,他本身的政治工作也没有懈怠,剿灭伪军三天之后,罗荣桓就开始在鲁西地区发动群众,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八路军稳固基层政权,也能够扩大部队。

老人还派遣两个连续打好群众基础,自己则率领部队和当地的山东第6支队会合,自从双方的武装力量有了交流,罗荣桓就提出了在山西地区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任务。

这项任务的完成,武装力量和政权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在创建军队的同时,需要强化干部及人民群众的政权意识,所以在3月下旬,罗荣桓召开了115师高级干部会议,深刻强调了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前提,最终的目的是把抗日战争转变为人民的胜利。

这是罗荣桓到达山东之后对人们思想基础的统一,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当地人民群众的斗争有了目的性。

同年4月,罗荣桓沿山西京浦铁路来到鲁南地区,在中共山东分局上传达了党的第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这也是罗荣桓和山东分局接触的开始。

6月,鲁南地区被敌军大扫荡之后,局面一度陷入混乱,为了巩固这一片抗日根据地,我军趁机将115师的部分部队调往鲁南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发展人民武装,重新建立抗日军政领导中心。

7月,山东分局向中共北方局建议,为了让山东地区的军民抗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分局应该成立军政委员会,由朱瑞,徐向前,罗荣桓,张经武等人领导工作。

言下之意,从这时候开始,罗荣桓已经基本扎根山东分局工作,从主要内容来看,除了领导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更多的是政治工作,分局的组成人员各司其职。

1942年,毛泽东在全党发起整风运动,就在全国群起响应之际,山东地区却出现了偏差,因为此时这里的抗日根据地处于最困难的时刻。

一方面是侵华日军的大规模,长时间且手段极其残忍的扫荡,从另一方面来看,山东分局的管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内部领导与武装力量分散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这一因素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解决,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也是党政安排和计划无法按期执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1941年开始,日军就不断对山东地区增兵,短时间内多达数万兵力,伪军扩大一倍,扫荡次数超过40次,甚至还有规模极其庞大的万人大扫荡,这样残酷的形势导致山东地区出现了多个无人区,民众生活都极其困难,政治工作就更加举步维艰。

所以对于整风工作不得不选择推迟,罗荣华所在的山东分局形成体系之后,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抢救工作,日益严重的扫荡工作和当地的反扫荡行动让这里的中日局面进入复杂的相持阶段。

刘少奇同志的参与和指导

我党山东分局局面的转变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刘少奇,受多方面情况影响,到1942年底,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了近1/3,就连人口也缩减了将近一半,最终党中央决定,由刘少去山东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此前刘少奇有过解决江北新四军问题的经验,所以面对如今的山东问题,党中央依然认为刘少奇是最佳人选,最终于1942年4月10日到达山东地区,从这时候起,刘少奇开启了他在山东地区长达100多个日夜的紧张生活和工作。

其实在到来之前,刘少奇已经对山东地区对抗日形势有了一定了解,和罗荣桓交谈了一天一夜,又和黎玉看了一整天,对几人的工作状况和具体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判断,和几人交换意见之后,刘少奇也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进行了实地调查。

仅仅是分析就用了半个月时间,最终得出结论,造成山东困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主要有3点。

首先是这里的领导班子存在群众观念薄弱的现象,对于减租,减息等涉及民众生活的重要工作并没有实际开展起来,这就容易让底层群众失去信心。

其次是山东地区的党政军自成一体,各干各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面对敌人的扫荡就很难协调。

接下来就是在统一战线的工作过程之中,对党独立自主的方针执行力太差,虽然强调联合,但存在严重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归根结底是领导集团的政治建设出现了严重问题。

找到了问题所在,刘少奇就采取了很多针对性措施,比如加强政治建设,坚持第六届六中全会中毛主席的政治路线,其次是对调查研究的倡导,主张转变工作作风,应当继续坚持山东的抗战,巩固当地的根据地,加强游击力量。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做到主动出击,开展一线工作的同时,要组织群众,发展群众武装,向敌战区进行敌伪工作,将原本的不良作风,官僚主义,机关主义全部改掉。

经过这次大刀阔斧地改动之后,山东地区的革命形势出现了明显改善,刘少奇也很快返回,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概况,他指出罗荣桓的资历在分局只能排倒数第二。

毕竟在战争年代,偏文职的干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在资历方面,基本都靠领导或经历过的战争来决定话语权,尤其是当下抗日战争形势严峻,能打仗才是最为主要的。

而罗荣桓虽然从建军就开始跟随我党,但在山东分局里,更多的是从事政治工作,在其他从事重要军事工作的领导人面前,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资历可言,所以纵使是有心改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山东的局面。

所以只能被迫妥协,因此才有了山东地区的各自为政,否则以罗荣桓的经历和政治能力,一定可以尽早做到深入群众,解决各方对立以及难以协调的问题。

只可惜在日军大举扫荡的情况下,战争资历相对较浅的罗荣桓根本难以控制局面,所以才导致了情况的急转直下。

好在有刘少奇的出现,他是带着中央的任务前来,所以执行力极强,在罗荣桓的配合之下,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并妥善解决,山东分局的领导集体也摒弃对立走向团结。

参考文献

[1]刘子一.山东抗日根据地组织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3.DOI:10.27479/d.cnki.gzgcd.2023.000147.

[2]刘子一.罗荣桓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J].百年潮,2022,(02):22-28.DOI:10.16624/j.cnki.11-3844/d.2022.02.014.

[3]夏雨,李建丰.刘少奇1942年山东之行解决最薄弱问题[J].党史博览,2024,(01):40-41.

0 阅读:18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