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途经天津没打招呼,市委书记大怒:给我把他军列拦下来!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4-03 01:59:14

1950年10月,我国中央决定派出志愿军去援助朝鲜,正式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

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在经历了四次战役后,战斗减员、非战斗减员情况非常严重,急需要国内派出增援部队。

杨得志的第19兵团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派入朝的,由于任务紧急,杨得志命令,所乘军列除了需要补充补给才能在车站停靠外,其余时间一概不许停车,但是当军列在天津站补充补给完毕,准备启动时,却被拦下不许启动。

杨得志接到报告说军列被拦下,他既愤怒又奇怪,谁有这么大胆敢拦军列?他下车一看,原来是天津市委书记黄敬。

这位市委书记为何要拦下军列?杨得志和这位市委书记又是何关系呢?

出身特别的共产党员黄敬

黄敬于1912年生于北京,原名俞启威,他的家庭背景在那个时代可是属于显赫家族,黄敬的祖父曾是清朝高官,父亲是北洋政府高官,堂叔是国民政府高官,堂叔还和蒋家王朝的太子是儿女亲家。

有着这样的家世,黄敬想在国民政府中谋个肥差简直是易如反掌,但是他却偏偏选择了为共产党工作,这一选择就是一辈子。

黄敬是在二十岁时加入共产党的,在入党前,黄敬就是参加爱国活动的积极分子,还是进步文化社团的成员,后来,黄敬还在青岛大学成立了海鸥剧社,并成功的在青岛大学礼堂演出了爱国话剧,在当时的环境下,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除此外,黄敬还经常带着剧团去农村、去工厂,为工人、农民去演出,去把进步思想带给工人、农民。

在演出途中,黄敬看到生活贫苦的人,他还会把自己身上的钱都掏出来给人家,但他也明白,这些钱只能救得了一时,要想让穷人过上好日子,就要从根本上去改变,那就是推翻这个万恶的旧社会,去建立起一个让大家能过上好日子的新国家,而这一切,也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到。

由此,黄敬更积极的向共产党靠拢,1932年,他在身为共产党同窗好友的介绍下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黄敬更是全心全意的为党工作,他的努力工作也获得了上级的肯定,年仅二十一岁的黄敬被组织任命为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

就在黄敬准备大展宏图时,他却因为遭到叛徒的出卖而被捕了,党组织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最终黄敬被家族动用关系救了出来,但他还是因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黄敬考入了北京大学。

在大学期间,黄敬积极的参加各种爱国活动,参加了民族武装自卫会,以党的外围组织身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后来,黄敬还参与指挥了“一二.九”、“一二.一六”爱国学生示威游行活动。

可能是黄敬在这两次活动中的表现特别突出,不久后,他就被恢复了党组织关系并委任了新的职务。

黄敬在冀中

1938年,随着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我国人民抗日热情也是空前高涨,为巩固并加速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展,黄敬被派到冀中主持工作。

上任后的黄敬首先传达了上级组织的指示和决定,并立即主持召开了冀中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很成功,参会人员既分析了冀中当前的形势,又总结了目前创建根据地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明确了之后的工作方向和中心任务。

黄敬很注重党的建设和群众建设,他首先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尤其是积极建立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大力发展党员,在他上任一年多时间里,全区党员就有将近八万人之多,各级党组织也都有序发展健全,几乎每个村中都有最基层的党组织。

黄敬在大力发展党员、健全党组织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整顿党风,纯洁党的队伍,以免党的政权掌握在对党不忠诚的不合格的党员手中。

一批不合格的党员被清理出队伍,既提高了党员质量,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冀中的抗日武装力量和群众组织更紧密的团结在我党周围,更好的发挥出抗战的力量。

黄敬的群众建设工作也做得是有声有色,他关心民生、实行民主、还注意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干实事。

就这样,黄敬很快就拥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之后,他就开始发动群众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来,各种群众抗战团体纷纷建立起来,这些团体积极的投入到各种抗战工作中去,像什么挖地道、救护伤员、破坏敌人运输线等,就连几岁的的小孩子也积极的参与到放哨、送信等活动中,真正是做到了全民皆兵。

1941年年底,随着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壮大,根据地对日本侵略者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日寇无时无刻不想除掉这个眼中钉,但在我军民顽强的斗争下均未得逞,可这同时也引来了日寇更为频繁更为疯狂的扫荡。

虽然我军积极的对敌人进行着反扫荡斗争,我军也并未在扫荡中遭受大的损失,但黄敬等人经过分析,认为此时的情况不应该恋战,而是应该转移以保存实力。

八路军总部同意了黄敬等人的分析报告及建议,决定让他们转移。

在黄敬等人带领冀中军区到达太行山区后,他们受到了一二九师热烈的欢迎,还接受了彭德怀老总的检阅。

不久后,冀中部队又返回冀中地区附近继续和日寇做着顽强的斗争,而黄敬却被委派了新的任务,到冀鲁豫地区去报到了,他没想到的是他将在这里遇到他一生的挚友-杨得志。

市委书记怒拦军列

1942年,黄敬被组织任命为冀鲁豫地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和时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成为了搭档。

杨得志和黄敬的家庭出身有着天壤之别,杨得志于1911年出生在湖南,他的家庭可谓是赤贫之家,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牛,十四岁时就不得不做了挑煤工,之后还做过筑路工,这些活计都很苦很累,且都还喂不饱肚子,但这些经历却让杨得志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穷人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自己当家做主人。

于是,在1928年2月,杨得志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工人,一起参加了由朱德创建的中国工农革命军。

之后,杨得志跟随队伍上了井冈山,在这里他逐渐成长为了一名勇敢的红军战士,并亲手从敌人手中缴获了自己当兵以来的第一杆枪,不久后,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杨得志开始跟随着红军在赣南闽西战斗,他参加了中央苏区全部的反围剿作战,由于作战英勇,屡立战功,职务也不断得到晋升,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时,他已经是一团之长了。

之后杨得志在长征途中、在与阎锡山部、马鸿宾部的战役中都有着不俗的表现,这时的杨得志在红军中已经是声名大振,他所带领的团也获得了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赞扬。

七七事变后,杨得志被委任为八路军第685团团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取得平型关大捷后不久,杨得志奉命到冀鲁豫平原地区去创建发展抗日根据地。

冀鲁豫的战争环境很复杂,既有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也有投靠日本鬼子的伪军,还有经常给八路军制造麻烦的国民党顽军,杨得志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与各种敌人进行着坚决的斗争,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各路群众看到我八路军敢打敢拼,还能取得胜仗,抗日热情也被激发了,他们在我党的组织下成立了各种抗日群众团体,还有不少青壮年踊跃参加八路军,八路军队伍也很快壮大起来,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有了初步的规模。

但是,日本侵略者不会坐视根据地的壮大,他们展开了对根据地更为疯狂的扫荡。

而此时,冀鲁豫地区却因为大旱闹起了粮荒,部队缺粮的情况更为严重,一面是战士和群众没有粮食吃,一面是敌人“铁壁合围”式的扫荡和封锁,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黄敬就是在此时被派到根据地来任职。

黄敬在冀中地区有着丰富的反扫荡经验,尤其是在生产自救、改善民生方面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听了黄敬对冀中地区经验的详细介绍后,杨得志也觉得这个经验在冀鲁豫地区也是适用的,值得推广。

在杨得志的大力支持下,黄敬开始在冀鲁豫地区发动、组织灾民成立合作社,并配合以减租减息等利民政策来对合作社加以巩固,合作社在短时间内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稳定了灾民的情绪和社会秩序。

到了耕种季节,黄敬又开始组织军民生产自救,根据地的形势逐渐有了好转。

在黄敬领导军民自救的同时,杨得志那边也没有放松应对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军的扫荡和蚕食,他们俩一个文人一个武将配合的无比默契,取得了庄稼和战役的双丰收,他俩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1944年,杨得志奉命到延安去执行保卫中央的任务,就此离开了老战友黄敬,这一分别就是七年,再见面时,黄敬已经是天津市委书记,而杨得志作为兵团司令正在带兵奉命入朝作战。

于是,就发生了杨得志途经天津没打招呼,市委书记怒拦军列的事情,黄敬只是想见老战友一面,但他也知道军情紧急,匆匆一见就赶快让杨得志上路了。

战争期间结下的友情是如此的纯粹,杨得志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回国后,他专门去见了老战友黄敬,二人回忆着在冀鲁豫根据地的点点滴滴,畅聊着离别后各自的情况,畅想着新中国的未来,之后就又各自回到各自的岗位,去为新中国的建设奋斗了。

1958年2月10日,黄敬因病在广州去世了,享年46岁,这位可敬的老人,在临终前还在关注着群众民生问题、关注着城市中贫民的问题,他是把群众的疾苦、把对群众的关心,当做一辈子的事业来做的。

黄敬这种对群众发自肺腑的关心、爱护,不由得让我们心生尊重、怀念之情,他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0 阅读:10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