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备受屈辱,风雨飘摇近百年,直到1949年,历经数次战争之后,这场风浪才逐渐趋于平息,全国解放成为大势所趋。
北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里不仅是将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存在着不少名胜古迹,如果通过战争手段强行将其解放,难免会伤到老祖宗留下的珍贵财富,这是在战争末期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经过我党的不懈努力,北京城最终实现了和平解放,解放军开始有序入城,逐步接管存在于那里的国民党党政机关和相关设施,中南海是其中的代表性场所之一。
在对其接管之后,我党还进行了一定的修缮还原和保护工作,清理了湖中近16万吨淤泥,挖出了不少东西。
从针锋相对到和平解放
国民党在北京的根基并不深,华北剿总司令的傅作义在1948年12月13日才搬进了中南海,看似是国民党灭亡前的垂死挣扎,实际上作为一代将领,傅作义早已看清楚了战争的局面,国民党的破船四处漏水,回天乏术,根本没什么希望。
甚至在他搬进中南海的时候,北京的许多地区都已经被解放军占领,包括保障全民正常生活的重要电力机构。
为了保证市民的正常生活,解放军部队持续供电,就顺带保证了傅作义的电力所需,所以在中南海期间,傅作义还能收到一些零碎的外部情报,只不过全都是负面消息,他开始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国民党大势已去,而且自己深陷重围,选择和谈或许是最好的出路。

1949年1月,依然在北京城坚守的傅作义收到了来自共产党的“情报”,这是来自罗荣桓,林彪等人的“最后警告”信,内容措辞十分严厉,警告傅作义放下武器,不要破坏城中文化古迹。
为了避免傅作义鱼死网破,还为他阐述了将来的严重后果,如果不及时走出来投降,北京城破之日,他就是反动派的首领,就事论事,那是民族的罪人。
也就是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现在的傅作义必须作出决定,是出城投降,和平解放,还是拼死一战,追寻生机,都必须有一个了断。
所以在接到警告当天,傅作义再次邀请了北京城位高权重的各界名流参加宴会,其中包括徐悲鸿等各界影响力较大的人物,期间商谈了关于北京和平解放的相关事宜。

出乎预料的是,此次参加宴会的人,基本都保持了一致的意见,同意和平解放北京,傅作义最终选择了妥协。
1月21日上午,傅作义召集了全体国民党军官,宣布接受和平改编,次日在相关协议上签字。
北京,这个将来新中国的首都,最终有惊无险地安稳保留了下来。
对中南海的接管
其实早在北京解放之前不久,党中央就非常重视对这里的接管工作,1949年元旦就成立了“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具体负责这里的对接工作。
就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连夜出发来到这里,为党中央进入北京打前站,最终于2月3日到达,根据指示,我党最先接收的应该是中南海和北京饭店,毕竟前者将被用来举行新政协会议,后者将成为参会代表的住所。
因为当时的北平刚刚解放,局势相对而言不是很稳定,为了防止意外,在当天下午3点办完交接手续之后,齐燕铭和申伯纯两位干部都留在了这里。
他们发现,此时的中南海并不是想象中那般繁华,而是大门洞开,满目疮痍,给人一种破败的感觉,根据当时负责接收的人员回忆,这里的很多院落都在施工,有些地方连井盖都没有盖好,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发生危险。

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南海不仅环境惨不忍睹,人员构成状况也十分复杂,里面还有傅作义的部分军政机关未曾撤离,甚至还有一部电台工作室尚在工作之中,另外还有傅作义部直属的汽车队,不愿意离开北平的司机还在这里守候.....
总之环境十分复杂,齐燕铭见状当机立断,从环境和人员同时对中南海进行改变,没收相关电台,对傅作义军政人员限期搬出中南海,残留的机构迅速派遣军队接管。
在人员相对被简化替换之后,中南海军管小组继续对中南海展开深度工作,比如对这里各处房产的位置,面积,家具设备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多数破损的房屋也都记录在册。
为了呈现给我党一个全新的中南海,军管小组还联系了相关修缮单位,并让他们根据房屋破损状况先后开始了修缮维护工作,一直到1949年底,总计修复了房屋2000多间。
在完成这场浩大工程的同时,北京市的相关单位还组织清除了中南海内的杂草和淤泥,也正是这次行动,让众人有了一个不得了的发现。
淤泥清除之中的意外
中南海的水域问题同样需要解决,毕竟当地的建筑已经残破不堪,水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仅有泥沙堆积,甚至还可能存在一些战争遗留,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后续的接收工作,甚至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排污工作必须进行。
与其说是淤泥处理,倒不如理解为安全隐患的排除,因为这次出动的并不是寻常工人,而是军队和北京城的警卫部队,接到任务的人民子弟兵们意识到了此次事件的重要性,所以纷纷严阵以待,携带工具来到中南海湖泊边。
因为湖泊面积较大,而其中又隐藏着危险,所以根本不可能人工进入勘探,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所以只能选择将湖水完全排空。

战士们不厌其烦,在这里组建了排水装置,通过外部引流开始抽出湖中水,此时的湖水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变化,原本的清澈逐渐转变为浑浊,随着水位线的下降,整个湖底呈现在人们眼前。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深埋在这湖底的不仅有淤泥,还有很多其他物品,十分杂乱无章。
湖水排空之后,官兵们立刻来到湖中,在现场有条不紊的指挥下,淤泥被一次又一次搬离现场,因为环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负责淤泥清理的官兵们只能试探性前进,所以效率相对有所降低。
眼看党中央领导就要来到北京城,淤泥清理工作只能转变为轮换制,昼夜交替,总是有一部分军队投入到清理之中,没过多久,有将近16吨的淤泥被排出,除此之外,湖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发现。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锈迹斑驳的武器,不仅有刀剑等冷兵器,甚至还存在一些枪支,但通过对中南海地区的历史追溯,我们可以大致推测,这些锈迹斑驳的枪支可能会是军阀混战时期丢入其中的。
而这些刀剑等冷兵器,有可能是皇家的收藏品,也有可能是早年攻入北京城的军队遗留在此。
因为早从宋元时期开始,中南海就已经被划分为皇家园林,到明清时期进一步扩建,其中的水域主要作用是成为宫廷景观,蓄水或者防火,其中的沉积物主要为自然淤泥,建筑废料或皇家废弃物品。
从这一点就可以得知,其中生锈的刀剑很有可能来自某个皇族,当然,也有可能是某个封建王朝末年,全国各地起义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后投掷在这里。

到了清末明初时期,中南海已经部分向公众开放,但对于湖底的环境并没有大量的改变,也就是说,如今的发现可能是曾经的历史痕迹,随着清理的进一步深入,其中还发现了一部分弹壳和金属零件,甚至还有腐朽严重的手铐。
而这些现代化的物件可能是军阀纷争时期,不经意间投入湖中的物品,有些甚至还能够正常使用。
这些不同年代的不同物品就像是历史的见证,为我们诉说着中南海的丰富经历,而后续也出现了和现代的碰撞,那就是官兵们在清理途中,也发现了部分鱼类,这鲜活的生命似乎代表着中南海的心声。
在清理的最后,官兵们也得到了中南海的“回馈”,发现了许多可以食用的白藕,结合捕捞到的这些鱼,一天的劳累似乎也有了安慰。
在正式清理完成之后,中南海也迎来了自己的新使命,庄严的气质焕发着全新的生命力,这里成为党中央的所在地,新中国政治的核心,它又重新肩负起了新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董盼盼.1949年初接管中南海始末[J].炎黄春秋,2024,(09):76-78.
[2]白振刚.1949年中南海的接管、修缮与使用[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9,(09):56-57.
[3]夏杰,龚喜跃.接收中南海亲历记[J].百年潮,2010,(11):15-21.DOI:10.16624/j.cnki.11-3844/d.2010.11.001.
用户10xxx44
挖出来的都是文物呀
用户10xxx48
清末民初,不是清末明初,这朝代颠倒了。
天柱迷雾 回复 03-28 16:40
明末清初?
Destiny of the chose 回复 03-28 19:44
你也没搞对[呲牙笑]
用户86xxx43
不如小学生写的的作文![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