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太后:一位被忽视的权谋太后,没有她,宋朝可能都无法建立

梨评历史 2024-03-01 21:10:27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初,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病重,母亲病重,身为儿子的赵匡胤自然需要服侍杜太后用药,进食不离左右,甚至下诏赦免死罪的囚犯为杜太后祈福,但杜太后已经病入膏肓,药石无医,最终于当年六月初二日病逝。

杜太后出生于唐朝末年,是整个五代乱世的见证者,虽说赵宋由儿子一手建立,但种种迹象表明,杜太后曾经深度参与了赵匡胤的事业,更是陈桥兵变的幕后主导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杜太后,宋朝都可能无法建立。

杜太后,被追尊明宪皇后

这句话并非我夸大其词,而是根据陈桥兵变前后杜太后的所作所为而下的结论。

根据《宋史》的记载,杜太后有“内助之贤,母范之正”之说,肯定了杜太后的能力,也给了描绘出一副母慈子孝的画卷,但实际上杜太后和赵匡胤的关系可能并不是那么美好,或许北宋建立前,他们母慈子孝过,但自从陈桥兵变的那天起,他们就成为了政治死敌。

至于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赵匡胤并非杜太后真正的皇帝人选,赵匡胤不过是她利用的棋子罢了,就是利用赵匡胤在后周的地位为自己最爱的三儿子赵光义铺路,而所谓的“金匮之盟”更是杜太后一手促成的。

那么有人问了,杜太后不过一介女流,如何能干扰赵匡胤对继承人的选择?

我之前说了,杜太后是陈桥兵变的幕后主使,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她拉拢过来的,所以大宋开国,她自然有权带着三儿子赵光义参与利益的分配,因而可以在北宋朝堂以及皇位的继承问题有分量极重的话语权。

尽管史书上极力掩盖,但杜太后依旧在史书上留下了“尝与太祖参决大政”几个字,别看字数少,但分量极重,而且所谓的参决并非普通后宫干政,而是实质意义上的母子争权。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先看看杜太后如何助力赵匡胤篡位的。

赵匡胤

时间来到后周柴荣时期,因赵匡胤立下战功,被柴荣破格擢升为殿前都虞候,成为柴荣一朝的武将新星,也让杜氏有了一丝丝想法。

经历了整个五代乱世,撇开南方那些割据政权不算,中原短短几十年就换了十几位皇帝,至于上位的手段无法是依靠兵权罢了,既然郭家可以依靠兵权建立王朝,赵家为什么不有样学样,依靠兵权主宰天下呢?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杜氏让赵匡胤利用整顿禁军的机会,广泛地和后周各级将领接触,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等人结为“义社十兄弟”,当然,光靠这个还不够的,毕竟赵家人的出身实在太低了。

赵匡胤的祖父赵敬虽然做到了刺史,但未能给赵家留下什么人脉资源,以至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只能从军,靠在战场上搏命换取前途,但也没留下什么人脉和资源,最后能够显贵还是靠着儿子。

而且在军中呆了几十年,居然也没能给赵匡胤积累一丝人脉,给赵匡胤找的对象不过是家境地位一般的右千牛卫率府率贺景思罢了。

而赵匡胤也和父亲当年一样,只能从底层干起,在投奔地方大员不怎么受待见后气的跑到庙里居住,可以说赵匡胤的起点和出身在柴荣时期的将领里属于比较低的一档。

而赵匡胤日后能够腾飞其实靠的就是有着长远眼光的杜氏,不然就赵匡胤那点功劳,如何在短短五年内就脱颖而出进入核心阶层,靠老赵父子?顶多就是一个普通将领罢了。

毕竟后周军功出身比赵匡胤高的不知凡几,能让赵匡胤脱瘾而出的只能靠和权贵们联姻,而和权贵联姻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需要牵涉到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而赵匡胤大部分时间都出征在外,即便在汴京也是待在军营中,所以联姻这种大事都是靠杜氏一个人来完成,而对于这些事,杜氏更是信手拈来,毕竟她就出生于一个比较功利的家庭。

根据北宋人范镇写的《东斋记事》记载,赵弘殷当年因遭遇大雪迫不得已在杜家门口避雪,一连几日,杜家门也不开,要不是守门的看不下去分点食物给他,赵弘殷早就饿死了。

而杜氏的父亲听闻守门的说赵弘殷状貌奇伟,有富贵之相,就开门迎接,然后将女儿许配给他,当然条件就是赵弘殷当上门女婿,也就是赘婿,在古代,赘婿备受歧视,而杜氏性格又强势,这样的日子可想而知。

五代乱世,兵强者为王

随后杜氏跟随赵弘殷在外,杜家也没给多少帮助,也因此知道北宋建立十几年后,赵匡胤在追封了杜家,给了一些表面的荣耀。

也是因为这种功利心,杜氏一介妇人主动出来抛头露面,为儿子培植势力,比如枢密使魏仁浦,杜氏就主动上门,想要结成儿女亲家。

随着赵匡胤的地位越来越高,杜氏又利用儿子的地位四处交际,各种谋划,想方设法的攀附权贵,培植更高的势力,哪怕儿媳才去世也不管,立马给儿子找新的对象。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赵匡胤的原配贺氏去世,但亡妻尸骨未寒,赵匡胤就迎娶了彰德军节度使王饶的女儿王氏,但赵家匆忙之间居然凑不了太多钱,还是靠张永德的钱才能娶妻成功。

亡妻刚去世又续娶,显然这背后有着强烈的政治原因,而这背后必然是杜氏一手主导。

当然给三儿子赵光义联姻的对象地位更高,毕竟在她眼里,日后登上皇位的必然是赵光义,因此一开始给赵光义联姻的对象就是柴荣潜邸亲信尹崇珂的妹妹尹氏,尹氏去世后又利用尹家的关系和五代豪门符家联姻,和当朝天子成为姻亲。

老三赵光义显然备受杜氏喜爱

有了天子连襟的光环,杜氏又继续拓展自己的关系网,为了陈桥兵变拉拢了不少关键的人脉资源,但这些人不是给赵匡胤的,而是留给赵光义的。

比如掌握军权的魏仁溥、吴延祚以及拥戴的功臣王审琦、高怀德、李处耘、王彦升、罗彦环等人,无一例外都是杜氏和赵光义的人,就连潘美也是如此,显然杜氏看得更加长远,而这些人在北宋初期,无一不被赵匡胤打压和冷落。

而有了篡位的资本后,杜氏和赵家人开始谋划,将摆在面前的阻碍一一除去,在和符家联姻不久,柴荣重臣王朴突然暴卒,两个月后柴荣又重病不起,至此挡在赵家篡位门前的绊脚石都被除去。

至于遗留下的四个托孤重臣,其中的三个早就被杜氏拉拢,可以说整个后周朝廷几乎被杜氏筛透了,这下子,篡位再无阻碍。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杜氏一手主导的陈桥兵变发生,赵匡胤在前线被拥立为帝,准备杀汴京夺位,而早已知道消息的杜氏则带着儿媳们藏匿于定力院,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定力院的主持曾经是五代大盗明马儿,完全可以帮助自己脱身。

当然此时的京城早已被石守信带兵控制,赵家理应安全才是,但杜氏心思缜密,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掉以轻心。

果然掌管城内大军的韩通成功逃了出来,集结了忠心于后周的大军全城搜捕赵家人,第一个地方就是赵府,要不是杜氏之前带领家人逃走,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大军还来到了定力院,要不是明马儿见过大风大浪,挡住了他们,杜氏早就身死。

黄袍加身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杜氏结交的人可不止权贵,哪怕是三教九流的人都能结交为其所用,可见杜氏的手腕。

也难怪陈桥兵变后杜氏轻飘飘地说了一句:“我儿一向胸怀大志,果然如此”。能不轻飘飘吗?这背后都是自己主导的。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杜氏可以对赵匡胤的传位问题指手画脚了吧,赵匡胤作为开国之君,即便再孝顺母亲也不会在皇权这个问题上做出如此牺牲的,就是因为杜氏主导了北宋开国才能享有如此大的话语权。

更要命的是为了让赵光义日后顺利掌权,杜氏在陈桥兵变之前就是开始削弱赵匡胤的本钱,也让开国之后的赵匡胤处处受到制约,自己的嫡系也不断被杜氏压制和清洗,就连头号功臣赵普都一度被杜氏控制,无法自由见到赵匡胤。

要不是李重进和李筠一南一北反叛威胁到刚开国的北宋,杜氏是绝对不会放开手脚让赵匡胤前去扫平叛乱的,也是这个叛乱给了赵匡胤一丝松动束缚的机会,也让赵匡胤得以在杜太后去世后又能力扶持一批对抗赵光义的势力。

杜太后虽然在史书上的名声不如其他太后,比如吕后、冯太后、武则天等等,甚至都没有临朝称制过,但在北宋开国前后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惊人的洞察力和策划力,也靠着自己长远的眼光主导了历史的进程。

杜太后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陈桥兵变、北宋初期继承人的选择、烛影斧声等一系列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了另一层的认识了呢?甚至很多不明所以的地方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4 阅读:479
评论列表
  • 2024-03-19 08:59

    真能瞎扯

  • 2024-03-02 09:03

    祸国殃民,国之不幸,早灭其族,柴荣能伸其志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