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除夕春节或其他重大节日,一家人团聚吃饭聊天时,未结婚的小辈,必定会被“三姑六婆”追问,何时谈恋爱,何时结婚生子?
婶婶、舅妈再三追问,肯定会让同学们感到非常尴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虽然明知道亲戚们没有恶意,但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或者说有些厌烦。因此,每到年底回家团圆时,大家总是害怕会被她们连续追问生活与工作方面。
然而,“三姑六婆”这个成语,早在元朝时期便有着明确的书面文字记载。那古人常说的“三姑六婆”,指的是哪些人呢?
现代社会里,“三姑六婆”大多泛指家中女性长辈,比如婶婶、舅妈、姨娘,包括街里街坊的大妈,都能被称之为“三姑六婆”。
但在古代,“三姑六婆”则代表一些女性的职业身份,这些女性的身份背景着实有些不简单。
元末明初,有位叫做陶宗仪的文学家,他整理编纂出一本《辍耕录》。这本书中,陶宗仪详细汇编了“三姑六婆”背景身份。
(三姑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则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我们先来说说尼姑。佛门经典中的尼姑,指的是比丘尼,即为出家的女僧人。民间大多喊她们尼姑,也叫沙门尼。若一位女性想遁入空门,必须要等她年满20周岁,受戒之后方可出家。
南北朝有一本名为《比丘尼传》的历史典籍,记载了晋、宋、齐、梁四朝65名比丘尼的故事。
道姑与尼姑身份相近,分别是佛教、道教的出家者。唐朝著名女诗人鱼玄机,包括贵妃杨玉环,都曾奉命出家为女道士。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全真七子之一的孙不二,就是一位罕见的女道姑。
不同于道姑、尼姑,卦姑却有些特殊。从字面意思来看,卦姑是通晓占卦的女性。民间野史流传,老年间,不少走街串巷,自称有“天眼”,能通晓阴阳八卦的卦姑。卦姑,就是以算命为生的女性。
相信同学们对“神婆”这个职业不会陌生。(不提倡迷信学说)如今一些偏远农村,还会有替人占卜治病,跳大神的神婆。说白了,神婆就相当于卦姑。
那么,“三姑六婆”中的“三姑”,并不算职业与行业,她们同属于出家人或宗教人士,沾染一些迷信色彩。而“六婆”,则彻彻底底地归为一些不入流的职业。
“六婆”共分为媒婆、师婆、药婆、稳婆、虔婆、牙婆。媒婆,顾名思义,就是帮助适龄男女撮合姻缘的媒人。
若家中有大龄男女还未成婚,我们父母长辈就会委托一些消息灵光,伶牙俐齿的女性长辈,去为我们挑选合适的相亲对象,这些女性长辈也可以被称之为“媒人”或“媒婆”。
古往今来,媒婆社会地位不高,却很重要。尤其古人所看重的“三媒六聘”,是需要媒婆一手促成。更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好媒婆,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与察言观色的专业能力。
牙婆,则相当于如今的中介。牙婆与媒婆一样,整日走街串巷,打听消息。牙婆不负责说媒拉纤,相当于是今天的“倒爷”,利用信息差赚钱。
宋元时期,牙婆为了赚取更高的佣金,她们专门为大户富商服务。《水浒传》里,把潘金莲介绍给西门庆认识的王婆,就是一位心术不正的牙婆。
《红楼梦》中,贾府有丫头犯了错误,王熙凤就会喊来“人牙子”,将这个丫头带走卖掉。牙婆暗中从事买卖人口的勾当,并不算是个正当职业。
师婆,是以装神弄鬼,画符念咒为收入来源,与卦姑差不多,属于纯粹的封建迷信。虔婆和牙婆类似,都是中间人。
虔婆更像妓院中的老鸨,专门干着“拉皮条”的工作,属于最下三滥,又为人不齿的职业。
药婆、稳婆,二者属于掌握一些药理知识的妇女。药婆可以替别人治病,尤其擅长治疗妇科病。稳婆能接生,治疗一些儿科方面的疾病。药婆、稳婆相当于赤脚医生,用一些土法子给人看病。
相比较之下,药婆、稳婆流动性高,能用最快速度赶到病人家中,且出诊费用远比那些大诊所里的医生便宜。即使到了今天,不少农村地区都有稳婆与药婆的存在。
那三姑六婆都掌握一些“特殊能力”或知识,她们在古代会不会受人尊敬呢?答案是否定的。
清朝有本小说《镜花缘》,这本书里曾明确写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由此可见,至少清朝时期,“三姑六婆”并不是什么好称谓。由于这些女性从事的工作大多不正当,往往需要走街串巷,不务正业,搬弄是非,被当时人们所不齿。
“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曾立下家训:“家中妇女幼儿,绝不可与“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来往。”
说到这里,或许有同学们会觉得奇怪:“药婆、稳婆属于赤脚医生,即便偏方不能治大病,她们也绝不会害人,甚至还承担了一些救死扶伤的任务。
但为何药婆和稳婆,还会被古人所歧视呢?
这个问题答案并不复杂,大家应该知道,封建时期的女性地位极其低下,平日深居简出,不知外界事物。
反观这些“三姑六婆”,由于经常往来各个阶层,见多识广,话题丰富,又懂得察言观色,深得妇孺欢心。
这对讲究祖宗礼法的古人而言,“三姑六婆”们绝不是什么恪守妇道的好女性。相反,她们会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到处诱骗妇女,为图一己私利,很容易就会把一家人拆散。
《水浒传》中,潘金莲与武大郎原本过着平淡的生活。因为王婆从中作梗,导致家破人亡。虽然《水浒传》只是一本小说,但该书的作者施耐庵,也是对“三姑六婆”深恶痛绝。
于是,古人便将这些整日抛头露面,到处搬弄是非的“三姑六婆”,定性为恶人歹人。这样一来,“三姑六婆”的恶毒形象,便从此流传开来。
其实古代文学作品中,并非所有的“三姑六婆”都是丑角。只是古人带有一定偏见,过分地将“三姑六婆”妖魔化。
另外,古代除了“三姑六婆”,还有其他专属的女性职业。比如,妇女们可以靠织布、缝衣、纳鞋等正常生产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社会上是不会歧视这些依靠正当生产劳动,获得报酬的妇女。
可即便“三姑六婆”中不全是非法职业,但古人还是对她们深恶痛绝。到了近现代,“三姑六婆”泛指家中的女性亲戚。
往深了说,“三姑六婆”还是从事不正当职业妇女的代名词,稍稍带有些贬义。
故此说来,“三姑六婆”中指的是封建时期这几种不同职业或背景的女性,这些女性都会遭受歧视与诟病。“三姑六婆”中绝大多数女性,也的确从事一些藏污纳垢,知法犯法的下流勾当。
可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三姑六婆”中的道姑、尼姑、药婆、稳婆,并不应该完全作为职业来看待,更不应该对这些女性有所歧视。
古人对待“三姑六婆”的问题上,着实有些以偏概全。但从侧面也能彰显出,古代女性的地位低下,处处受到排挤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