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丰碑(唐山滦州市东风渡槽和滦河大铁桥)

黑风夜话吖 2024-08-23 02:06:58
静默的丰碑(唐山滦州市东风渡槽和滦河大铁桥)

东风渡槽

从卢龙赴滦州古城,沿着公路前行,经过郭庄村附近,见一架飞桥横跨空中,高大的拱门一字排开,看不到尽头,于是立刻停车,近距离地欣赏这一宏伟的建筑。飞桥由岩石垒砌,重重相叠,工整严密,桥柱之间宽阔和狭窄的拱门纵横交错,梁上也开有拱孔,承托着最上方的水渠。一处梁架上书毛体大字“东风渡槽”,拱门上为领袖的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红色的五星置于拱顶,两旁的立柱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东风渡槽

渡槽,一个已经有些遥远的水利名词,曾被称作“人造天河”,在上世纪改天换地的六、七十年代,它给缺水地区的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渡槽通过沟渠、桥梁、隧洞等形式连贯成统一的输水系统,补给水量不足的乡村、农田,用于这些地区的饮用和灌溉,以解决水资源的分配问题。

东风渡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大规模的山河治理中,以红旗渠为代表的中小水利工程曾遍布大河南北,这些承载着几代人梦想的渡槽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水利的先河,牵引出小浪底、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更加伟大的水利工程。

东风渡槽

农业集体化时期的渡槽早已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它们大都年久失修,变成断垣残壁甚至消失不见。渡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顽强者作为那个时代的符号,变成古老民族奋斗精神的靓丽风景线。

东风渡槽

滦州东风渡槽,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产物,当时中华大地出现了许多以“东风”命名的渡槽。在滦州渡槽下徘徊良久,触手可及岩石桥墩,心中顿生无限感慨,“誓把河山重安排”,“革命理想高于天”,许多当年的豪言壮语又涌上心头。渡槽修筑的年代,物质匮乏、技术落后、条件艰苦、环境险恶,建设者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逢山凿洞,遇水架桥,硬是肩挑手扛,完成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伟大重任。眼前横亘的已不是槽渠,而是绵延的长城;眼前伫立的已不是桥墩,而是不朽的丰碑。

滦河大铁桥

滦河大铁桥

前行路上遇到了又一座静默的丰碑,滦河大铁桥。位于滦州老站村滦河主航道上的大桥是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型铁路桥,完成于1892年,由著名的路桥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据说,李鸿章等人最初请的是日本和法国工程师,但先后都失败了,英国喀克斯公司承包后聘请詹天佑主持修建,詹天佑详细分析了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根据滦河河床的地质、土壤情况,采用“空气沉箱法”下桩拋料,以长松木密钉梅花桩,上面铺放长方形大石块,再用中国古代修建陵墓的“万年牢”三合土砌筑,历经两年八个月,大桥竣工。滦河大铁桥共十七孔,全长665米,是当时津榆铁路最关键的桥梁,堪称詹天佑的成名之作。

滦河大铁桥

滦河大铁桥

北宁路滦河大桥纪念碑

1949年后滦河大铁桥改作公路桥,1974年随着下游新建公路的启用,大桥停止使用,如今,詹天佑的滦河大铁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横山大觉寺

大觉寺张学良易帜纪念地

滦河大铁桥附近出现一条学良道,沿着坡道上行便是横山大觉寺。大觉寺盛名远扬,这里曾经是辛亥滦州起义的策源地,也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决策地。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遇难,少帅张学良率军由京返奉,在大觉寺驻军十二天,在此期间,张学良做出了维护中华统一的重大决定,东北改旗易帜,一度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为此,张学良作诗一首:”世事仁者觉,幸有大觉名。天意何愦愦,人心自明明。”

万佛殿

站上大觉寺最高处万佛殿,滦州山河尽收眼底。

大觉寺

0 阅读:4
黑风夜话吖

黑风夜话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