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许多人最熟悉的都是被称作“战国四大名将”的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他们四人之所以得此称呼,主要是因为传统启蒙读物《千字文》中的一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诚然,他们四人都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显赫的战绩,其中白起更是凭借长平之战中的表现获得“人屠”、“杀神”等称号。
当然,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并非只有上述四位优秀的将领,甚至严格来说这四人也不一定就是当时最杰出的四位名将。举例来说,许多人都认为齐国名将匡章可以被称为战国时期第五大名将,他虽知名度远远不及妇孺皆知的白起、廉颇,但曾经率领联军攻破函谷关,让变法后已经走向富强的秦国遭遇空前危机,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刚刚击败魏国,又帮助魏国化解楚国进攻的秦惠文王春风得意,于是不顾“远交近攻”的战争规律借道韩、魏强行进犯齐国。得知秦军来犯,齐威王任命匡章为将前去御敌,这也是目前有据可查匡章的首次作战记录。领兵赶赴前线的匡章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不但没有立刻与之拼杀,反而频繁派出使者前去交涉。
见匡章举动反常,军中的斥候直接向齐威王汇报称匡章有意投靠秦国,但斥候多次进言,齐威王都对匡章的忠诚深信不疑。果然如齐威王所料,匡章与秦军交往只不过是为了获取对方旗帜、标记的信息。在对秦军有所了解后,匡章暗中安排一部分军队伪装成秦军模样混入其中,等到双方正式交战时这些士兵突然发难,与匡章率领的主力里应外合取得了大胜。
根据《战国策》记载,此战过后“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而这都要归功于匡章采取的“间谍”战术。捷报传回王宫,齐威王身边的近臣都询问大王为何知道匡章绝对不会背叛,齐威王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来,匡章的母亲当年因为惹怒他的父亲而被杀害并埋在马厩之下,匡章当上将军后,齐威王勉励他得胜后便可以风风光光为母亲改葬,但匡章却以没有得到父亲允许为由拒绝改葬母亲。试想,匡章都不愿违逆已经去世的父亲,又怎会背叛尚且在世的君主呢?
齐威王去世后齐宣王继位,他对匡章依然颇为倚重。齐宣王六年(前314),齐宣王趁着北方燕国内乱,派出匡章率领大军攻打燕国。据《资治通鉴》记载,由于当时燕国士兵毫无战意,甚至连城门都不关,匡章轻轻松松便攻陷了燕国大片土地,并斩杀了燕王哙。然而,燕王哙死后赵武灵王护送公子职返回燕国即位,这便是日后派名将乐毅差点灭亡齐国的燕昭王。
说回匡章,齐宣王十九年(前301)齐、魏、韩三国联合攻楚,齐国派出匡章为统帅,魏国派出大将犀武,韩国则派出了名将暴鸢。由于作战发生在楚国境内,不愿冒进的匡章先是率领联军与楚军相持长达半年之久,直到充分了解地形和楚军布防情况才趁夜渡河向楚军发动突袭。此战当中,楚军战死两万余人,主将唐昧也不幸战死。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即位,出身齐国宗室的孟尝君出任齐相。齐湣王三年(前298),孟尝君说服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匡章出任联军统帅。随着战事进行,赵、宋两国也加入联军,于是五国联军凭借占优的实力攻入了秦国的东方屏障函谷关,逼迫秦昭襄王主动求和,归还了此前占领魏国、韩国的土地。
在此之后,匡章便不见于史料记载,或许是年老不能继续掌兵,又或许是不久后便去世了。值得一提的是,匡章销声匿迹后白起、乐毅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战绩。相对应的,匡章死后齐国被乐毅率领的联军连下七十余城差点灭亡,所幸田单为齐国续上了最后一口气。
综上所述,作为齐国在战国中后期最为优秀的将领,匡章虽然如今知名度并不高,但在当时绝对堪称风云人物。从现存的史料记载看,匡章初次领兵作战就面对刚刚取胜士气正盛的秦军,是依靠出人意料的间谍战术赢得胜利。后来,他两次作为联军统帅讨伐楚国、秦国,最辉煌的战绩便是攻破函谷关逼迫秦昭襄王低头。一种说法认为,如果不是孟尝君同意与秦国议和,联军完全有机会直接攻入咸阳将秦国灭亡,从而彻底改写历史,如果真是这样,或许齐国真的能够一统天下。
江湖百晓生
匡章破了函谷,咸阳城还有一段路,蓝田和蕞城,秦可没那容易被打垮,参考蕞之战,五国联军被打得七零八落,落荒而逃[呲牙笑]
我孙子最喜欢和我抬杠
匡章不是败给樗里疾了吗?[得瑟]
血手人屠宁立恒
郭开:我不服。我干死了俩,我才是第五。
ptsd 回复 11-07 02:34
郭开是第零[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