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这几天愁得我连着出去喝了几场酒。
愁啥?
司马睿究竟是怎么一步一步占据荆州,以及荆州周边地区的,实在太难捋了。而且,由于这一过程涉及的民变很多,人物庞杂,事件细碎,即使捋清了,恐怕也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儿——我几乎可以肯定,没人爱看。
然而,荆州地区的占据,又是司马睿能够建立东晋王朝的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各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恐怕还有其更深层次原因,置之不理或直接跳过去,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自永嘉之乱后,汉赵帝国和晋帝国在中国北部打得狼烟四起、满目疮痍,但很少波及南部地区,照理,荆州一带应该相对安定,但是,这个地区居然也打得天地变色,各种老大们纷纷跳将出来,大大小小的叛乱此起彼伏,风起云涌。
这些老大们,在《晋书》中有传的是四位:王如、杜曾、杜弢、王机。没有传的,那更是多了去了。
虽然这些人打得乱七八糟,但他们也有一个十分显著的共同特点,即,青一色全是州郡干部出身。
这一回,我们讲王如。
永嘉之乱以来,雍州(陕西省中部)大批流民逃往南阳(河南省南阳市)讨生活。公元310年,晋朝廷下诏,要求把流民遣返回乡。此时,关中地区早就被战火烧成一片废墟,流民们都不愿意回去。
【山征南】
征南将军山简、南中郎将杜蕤(读如瑞,阳平)分别派军遣送流民,并规定了出发的日子。京兆(陕西省西安市)人王如,暗中联系无赖少年,趁夜袭击山简、杜蕤二军,官军被打得大败。
杜蕤于是亲自率军攻击王如,双方在涅阳(河南省镇平县南)遭遇,杜蕤被打得大败。山简见叛军生猛,就从襄阳(湖北省襄阳市)移屯到夏口(湖北省武汉市)。
衣赐履说:王如是什么人?
《晋书·王如传》载,(王如)初为州武吏,遇乱流移至宛。也即是说,王如以前是雍州的军事干部,因兵荒马乱,迁徙到宛县。州里的军事干部与流民一道逃难,毕竟有些古怪。更合逻辑的情况可能是,流民的迁徙,大约并非老百姓的自发举动,而是当时相当普遍的官方行为,更何况,你既然能组织流民遣返,为何不能组织流民逃难呢?
我们先不论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王如是公务员出身,既非普通流民,也不是汲桑、石勒那样的“绿林好汉”。
简单摆几句山简。山简名气不大,但他爹则大大的有名,就是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人活到差不多八十岁,官做到大晋朝的司徒。史称,山简性温雅,有父风。他的官做得也还顺遂,在朝廷和地方都任过职。
公元309年,山简担任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镇守襄阳。当时,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惧。山简就跟没事儿人似的,优哉游哉,天天喝大酒。荆州豪族习氏,家里有座园林,园林里有山有水,风景绝美,山简没事儿就到习家去耍,最喜欢在池塘边喝酒,喝高了在池边倒头就睡,他给这个池塘起了个拉风的名字——高阳池。
高阳池有什么来历?
当年,刘邦率军经过陈留,正跟大帐里洗脚,估计是两位美女为他洗脚的那种,高阳人郦食其(读如意机)前来拜见。刘邦问门人,来的是个什么人?门人说,看起来像儒生,穿儒生的衣服,戴儒生的帽子。刘邦说,你去把他回了,就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时间见儒生。门人出去跟老郦一说,老郦当场就急了,瞪大双眼,手握宝剑,高声道:
小子,你再去通报,老子是高阳酒徒,谁他奶奶是儒生(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于是,刘邦接见郦食其,从此极为宠信,而郦食其也为刘邦立下很多大功。
高阳池,就是从高阳酒徒这里来的。
【据说,高阳池现在还在】
当时有童谣:
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
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䍦。
举鞭问葛疆,何如并州儿?
衣赐履说:䍦读如离,是古代的一种头巾。葛疆是并州人,是山简的爱将。从这首诗的韵脚来看,儿,在古代肯定不读er音,我猜,广东话“二”的那个音,才是古时的正统发音。
好,我们回到王如这儿来。
王如攻破襄城(河南省邓州市),声威大振,南安(甘肃省陇西县东南)人庞寔、冯翊(陕西省大荔县)人严嶷、长安人侯脱,各率部众,攻打城镇,杀害县令长吏,响应王如。不久,部众达到四五万人,王如于是自号大将军,领司、雍二州牧。
衣赐履说:庞寔、严嶷、侯脱,来自雍州、秦州,庞寔、严嶷,我没查到相关资料,但侯脱,还真找到点内容。
《晋书·刘弘传》载,公元303年,义阳(河南省信阳市)少数民族干部张昌,聚众反叛,晋朝廷任命刘弘为使持节、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刘弘率陶侃、皮初等人,平定了张昌之乱(详见拙文《》)。
刘弘此人,很有两下子,既能打,又善治,几年下来,荆州一带,无论官员还是百姓,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对他发自内心地爱戴。公元306年,刘弘去世,朝廷以高密王司马略代替刘弘镇守荆州,各种盗贼叛乱就又开始了。于是,朝廷任命刘弘的儿子刘璠(读如凡)为顺阳(河南省淅川县东南)内史,江汉一带,很快恢复安定。公元309年,司马略去世,山简接替。山简发现,刘璠的群众基础好得不得了,只要他愿意,随时能够煽动老百姓反叛。于是,山简就给朝廷上书,建议刘璠到朝里做官。刘璠到洛阳任职后,派人回来接家眷。侨人侯脱、路难等把刘璠的家人一路送到洛阳,告辞而去。
我们讲了这么一大堆,就是为了引出侯脱来。显然,侨人侯脱也是吃公家饭的,他大约在刘弘、刘璠父子手下当干部,与王如的情况,基本相同。
虽然我们没有严嶷、庞实的资料,但可以判断,他俩和王如、侯脱的情况,大略是类似的,本以州郡干部的身份,护送流民到荆州,此后,担负流民管理工作,他们的岗位,应该是有正式编制的。他们与流民之间,关系紧密,正因为此,他们一声号召,就有数万流民响应。
这个时候,汉赵帝国镇东大将军石勒,攻破繁昌县(河南省临颖县西北),斩杀襄城太守崔旷,兵锋直指南阳。王如、侯脱、严嶷等听说后,调遣一万人驻扎襄城郡(河南省襄城县)抵御石勒。这一万人马一触即溃,投降石勒,石勒即屯驻宛县(河南省南阳市)北面。
侯脱据守宛县,王如据守穰县(河南省邓州市)。王如与侯脱不大和睦,派出使者重金贿赂石勒,与石勒结为拜把子兄弟。王如对石勒说:
侯脱虽名汉臣,其实汉贼,我经常担心他突然来袭击我,老哥你要防备他啊。
衣赐履说:王如的这句话,似乎透露出,他们可能宣称归附了汉赵帝国。
石勒本来以为王如和侯脱唇齿相依,一直没敢攻击侯脱,此番,听了王如的话,心下甚喜,立即攻打宛县。严嶷率军救援,已来不及,就向石勒投降。石勒斩杀侯脱,囚禁了严嶷,送到平阳(汉赵帝国首都,山西省临汾市),收编这哥儿俩的部队。随后,石勒率精骑三万,开赴襄城,准备随时攻打王如。王如则派老弟王璃率骑兵二万五千,号称犒劳石勒大军,实际上则是要袭击石勒。石勒迎头攻击,大破王璃军,屯驻长江以西。
《晋书·石勒传》载,琅邪王司马睿担心石勒南下,就派王导率军征讨石勒,而此时石勒军中缺粮,又爆发瘟疫,战士死亡一半以上,于是率军北返。
衣赐履说:王导率军征讨石勒,不见别的史料,我觉得可能不实。一方面司马睿没有向荆州派军的权力,另一方面,我觉得司马睿和王导等人正在草创事业,恐怕没有与石勒正面硬杠的实力和胆略。石勒撤军,主要还是因为瘟疫。
石勒撤军,王如开始在沔汉一带劫掠,进逼襄阳。山简派部将赵同攻打王如,双方纠缠了年余,都不能取胜,山简就固守襄阳,不再出战。
史称,王如军中缺粮,手下各军就开始互相抢掠,官军进讨,王如的部众纷纷投降,王如实在没有办法,就向王敦投降。
衣赐履说:王如向王敦投降,反映出司马睿对荆州地区的控制力逐步增强。
虽然山简和王敦都是大晋朝的干部,但山简是晋朝廷任命的,王敦是司马睿任命的,是向岌岌可危的西晋投降,还是向蓄势待发的东晋投降,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我们在《》一文中讲到,江州刺史华轶,不听司马睿的话,公元311年,司马睿派扬州刺史王敦、历阳内史甘卓和扬烈将军周访等,合力攻打华轶,斩杀华轶及其五个儿子。当时,有人曾经劝山简,出兵帮助司马睿讨伐华轶。山简说,我和华轶是老交情,真的为他伤感,但我山简岂是贪图功劳而落井下石之徒!史书对山简有“其笃厚如此”的评价。实际上,山简和华轶都是晋朝廷任命的,他们都不是司马睿的人。如果山简发兵攻打华轶,就是向司马睿交投名状。但他没有,即是说,他拒绝承认司马睿的老大地位。换句话说,只要山简在,司马睿想拿下荆州,就不太容易。公元312年,山简去世,这对司马睿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王如十分骁武,王敦的堂弟王棱非常喜欢,就向王敦要人。王敦说,王如这样的家伙,为人凶暴,很难驾驭,你性子太急,我担心把他给你,会生出祸事。王棱哪里肯信,坚持要王如,王敦同意。
王棱把王如安置在自己身边,非常宠信。王如多次与王敦手下将领比赛射箭,为争输赢,犯下过失,王棱得知后,就打了王如一顿板子。王如也是当过一方老大的人,哪里受得了这种鸟气,心中就生出怨恨。
当初,王敦显露出不臣的迹象,王棱总是加以劝谏,王敦就很恼火。等到王敦听说王如被王棱所辱,就暗中派人刺激王如,鼓动他把王棱杀了。王如拜见王棱,正赶上宴会,王如就表示要为大家舞刀助兴,王棱挺高兴,同意了。王如操刀起舞,逐渐逼近王棱,王棱发现不对,厉声呵斥,但王如舞得更加起劲儿,王棱下令左右把那厮抓起来,王如飞身一刀,砍杀王棱。
【项庄舞剑】
王敦听说后,假装大吃一惊,然后下令,抓捕王如,斩!
衣赐履说:这位王敦,也算得上一代枭雄,自己的堂弟,说杀就杀,有点儿像个干大事儿的。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