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读一读《山海经》,还不是因为有些人在短视频里吹得神乎其神!看了某些人的奇谈怪论之后,本能地想喷他,又因为确实不了解这个领域,万一喷错了,怪不美气。于是就决定买来一本翻翻。
随便在商城找了一本,说是古今对照版本,有注音有现代文解释,读起来也方便。没有见过原版,也可以想象到中间有多少生僻字还要去查了才知道。索性就买本对照版的,毕竟咱也是有理解力的人,知道个大概其也就是了。
真读起来,原文确实是有很多生僻字,其中不乏只有用在此处的用途,不认识也是正常。文笔还算流畅,有晦涩却不难理解,去除不认识的生僻字之外,还有就是很多常人不常见的物种或名称。
即使如此,倒也勉强能懂,这是一本妥妥的模糊地理杂记。大概记录了当时的地理风貌和生物样本,还有很多矿产分布和地形地貌的内容。关于山神、祭祀部分,想必一部分来源于道听途说的口口相传,一部分来自于先民对自然事物的一种主观感知后的认知。
无论是南山经还是西山经,又或者是大荒经、海外经,都是先民对当时地理风貌和生物自然的认知。假设我们没有坐标导航,或许我们也会用到“西二百七十里”的字眼来描述。现在看,好像不太精确,甚至是极其模糊,但在当时的表述来说,已经是最准确的表达了。
至于山神,至于如何祭祀,想必都是来自天花板级别的口口相传,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上写的一样,大概其也没人会去质疑其真伪。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认知或许已经是人类最高的追寻和探索了。至于质疑的种子,还没有生根发芽。若有所见,似是而非,深信不疑,然后口口相传,然后记录在案。
或许再过几千年,那时的人类再看我们当下的文献,或许也是一头雾水。什么象限坐标,什么经纬南北,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可能是无实物的世界。或许有,或许无,只要概念中有,那就是真的有。
《山海经》属实称得上一本奇书,这得益于著书人对山川脉络、生物多样的详尽记录。虽然不见得有多详尽,却也尽可能地详尽了。只是有的山川变了模样,只是有的生物销声匿迹。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们有了一个对应的发现,才会感叹到这本书的神奇之处。
在那样一个吃喝都是问题的岁月,能有这样一本奇书诞生,这绝对是要一种强大信念支撑的。
在这本书上,我学到了两点。一是要笃定信念,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坚持下去。二是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大胆质疑小心求证,避免生出偏听偏信的笑话。
《山海经》还没有读完,读得很辛苦。因为对地理没有兴趣,一篇好似一篇的重复,味同嚼蜡一般。即便如此,我也决计要读完整本。毕竟著书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成的如此奇书,把读当做一次致敬吧。